六味地黄丸大部分人都听说过,但是关于它的由来和组方,你了解多少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从“八味地黄丸”到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为补阴代表方,原名地黄圆(丸),最早见于北宋钱乙之《小儿药证直诀》。它的前身为“八味地黄丸”。后来,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附子和桂枝这两种温补的药物去掉了,并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
钱乙认为小儿是纯阳之体,不需要再补阳了,所以就把这《金匮要略》八味丸中的桂枝和附子给去掉了,结果就剩下了六味药,它们分别是: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丹皮、泽泻,这个方子被流传下来。钱乙本人也被认为是滋阴派的先驱。
曾经的小儿用药因效果卓著,现已成为滋阴补肾的常用药,临床上用于肾阴亏损、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骨蒸潮热,被誉为“千年古方”。
六味地黄丸的养肾方法
到了明代,中医有一派非常推崇“肾”的作用,认为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一时间,很多名医倡导补肾。比如当时的名医薛己最善补肾,他就主张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八味地黄丸。薛己的实践为许多后世医家认可,他们倡导的补肾观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古人开方的思路是非常的清楚的,讲究的是君臣佐使,就是像治理一个国家一样,要有个政府部门的合理结构,同时也像打仗一样,要把各位将帅安排得当,兵力的部署也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打胜仗。中药的方子也一样。
六味地黄丸的配方讲究
六味地黄丸配方包含:
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
重用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萸肉和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茱萸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
精妙之处在于三补三泻,三位主将进入肝、脾、肾三经,同时派了三位助手进入这三经泻去该经的邪气。这种治疗思路是严密的,否则如果一味进补则会导致有邪气的脏器功能异常。
六味地黄丸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调理身体的方药,也正因为它的设计思路如此精细,故此在经过了近一千年的临床考验后,它成为了中成药中最为著名的方子。
END
公司简介
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重点中药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内A股上市公司、湖南省质量管理奖、首届长沙市市长质量奖获奖企业、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九芝堂前身“劳九芝堂药铺”起源于清顺治七年,即公元年。公司秉承“九州共济、芝兰同芳”的企业理念,主营中成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现已发展成为下辖多家子公司,并拥有数百家连锁门店,集生产、销售、科研、健康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大型医药企业。
九芝堂是同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企业,并连续五年入选中国最有价值品牌强,始终位列湖南省中华老字号企业第一名。
更多产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