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丸为宋代钱仲阳所创,后世医家根据其肝、脾、肾三阴并补,“补中有泻”的立法配伍特点,广泛用于主治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聋耳鸣,遗精盗汗,或虚火上炎所致骨蒸潮热等各种证候。笔者常以此方治疗妇科疾患,亦颇有效,现择例如下。
一、更年期综合征
李××,女,48岁,年6月15日初诊。患者自诉月经紊乱1年有余,精神忧郁,情绪不稳定。某医院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经西医治疗无效。刻诊: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精神不振,失眠多梦,月经周期不规则,时有潮热盗汗,手足心发热,口干咽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此乃肝肾阴虚,冲任失调。治宜补肝益肾,调养冲任。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味。处方:熟地、合欢皮、麦冬、女贞子各20克,山萸肉、泽泻、丹皮各12克,淮山药、茯苓、白芍各15克。连服10剂,诸症均减。后用此方加减续服30余剂而告愈。
按:更年期综合征,可归属中医的“脏燥”病范畴。临床以肝肾阴虚为多见,故治以滋补肝肾,调养冲任而获效。
二、功能性子官出血
李××,女,16岁,学生,年4月15日初诊。患者14岁初潮,月经周期30~60天,每次月经量多,色淡质稀,行经8---10天,已一年有余。医院诊为“青春期功血”,多方治疗效果不佳。诊时经水来潮已半月未净,形体消瘦,面色淡白,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无力。此乃肝肾阴虚,冲任不固,封藏失司所致崩漏。治宜滋肝补肾,固冲止血。方投六味地黄丸加味,处方熟地炭、旱莲草、川续断、淮山药各20克,山萸肉、泽泻、丹皮各12克,茯苓15克,艾叶炭10克,炙甘草5克。连服五剂,经血已净,精神好转。用此方加减调理15剂,诸症悉平,经追访二年余,月事正常。《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患者年少禀赋不足,肝肾阴虚,冲任不固,血海失守,而崩漏不止。故投以滋肝补肾,固冲止血之剂收效。
三、带下
任××,女,32岁,年4月16日初诊。患者带下已半年余,白带量多,清稀如水样,腰痠膝软,心悸,头目晕眩,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此乃肝肾阴虚,任脉不固所致带下。治宜补益肝肾,固冲止带。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味。处方:熟地、淮山药、泽泻、茯苓、芡实、白术各15克,山萸肉、丹皮各12克,菟丝子20克,炙甘草5克。服三剂,带量大减,诸症减轻。再服六剂,带量正常,诸症俱除。
按:《素问·骨空论》曰:“任脉为病,女子带下”。任带脉系于肾,而患者肝肾素虚,故带脉失约,任脉不固,以致带下量多,因此用补肝益肾之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效。
四、经行鼻衄
陈××,女,23岁,年7月14日初诊。患者经行鼻衄已半年,证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少腹隐痛,经血量少,鼻衄,口干,大便于结,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此系肝肾阴虚,虚火上逆。治宜滋阴补肝肾,兼以摄血。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味。处方:熟地炭、淮山药、泽泻、阿胶(烊化)、茯苓、牛膝各15克,山萸肉、丹皮、茜草根各12克,炙甘草5克。服药三剂,鼻衄渐减,经量增多。后给予六味地黄丸调理,两月后而愈。
按:经行鼻衄,常有肝肾阴不足,火气上逆而致者。正如《傅青主女科》所云:“妇人有经未行之前一二日,忽然腹痛而吐血,人以为火热之极也,谁知是肝气之逆乎!……经逆在肾不在肝,何以随血妄行?……殊不知少阴之火急如奔马,得肝火直冲而上。其势最捷,反经为血,亦致便也。”笔者据傅氏之意,用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经行鼻衄,故能取效。
(文/医院刘立华唐正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