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名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647305.html
八十五、砂仁
砂仁辛温,养胃进食,
止痛安胎,通经破滞。
(一)、概述
别名缩砂仁、缩砂蜜(《药性论》),缩砂蔤(《海药本草》)。
出处《本草原始》
来源为姜科植物阳春砂或缩砂的成熟果实或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或文火焙干,即为壳砂(一名砂果);剥去果皮,将种子团晒干,即为砂仁。
原形态①阳春砂(《南越笔记》)
多年生草本,高达1.5米。根茎圆柱形,横走,细小有节,节上有筒状的膜质鳞片,棕色。茎直立。叶2列,无柄;叶片狭长圆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4~40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呈尾状或急尖,基部渐狭,全缘,上面光滑,下面被微毛或脱落;叶鞘开放,抱茎;叶舌短小,淡棕色。花茎由根茎抽出,被细柔毛,具有鳞片叶,淡棕色;穗状花序球形,蔬松;苞片长椭圆形,光滑膜质;小苞片管状,顶端2裂,胶质;花萼营状,长约1.6厘米,先端3浅裂,裂片近于三角形;花冠管细,长约1.8厘米,3裂,裂片长圆形,白色,先端兜状;唇瓣倒卵状至匙形,白色,中部具有淡黄色及红色的斑点,先端有不整齐缺刻,基部具爪,侧生退化雄蕊呈细小的乳状凸起;雄蕊1,花药光滑,药隔附属物3裂,两侧裂片细小,中央裂片宽大而反卷,花丝扁短;子房下位,球形,有细毛,3室,每室胚珠多数,花柱细长,基部具2~3枚蜜腺,柱头近球形。蒴果,近球形,不开裂,直径约1.5厘米,具刺状凸起,熟时棕红色。种子多数,芳香。花期3~6月。果期6~9月。
生于山谷林下,阴湿地,或栽培。分布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花朵及花序梗(春砂花)、果壳(砂仁壳)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②缩砂(《海药本草》)
多年生草本,高达3米。根茎横走,有时肥厚。茎直立。叶线状披针形,长15.3~35厘米,宽4~7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呈尾状,基部渐狭,全缘,两面无毛:叶鞘革质,光滑;叶舌长4毫米,革质。花茎被绢毛,具鳞片叶,鳞片倒卵状长圆形,先端急尖;穗状花序,呈球形,苞片小,长圆形,长1.8~2厘米,光滑;花萼管状,3浅裂;花冠管状,长约2厘米,花冠裂片长圆形,长约1厘米;唇瓣匙形,长超过于花冠裂片,宽约1.8厘米,先端2裂,基部具宽爪;花药光滑,长约5.5毫米,药隔顶端的附属物呈半月形,两侧为耳状。蒴果坚硬,长椭圆形或球状三角形,直径约2厘米,具刺,棕色。
栽培或野生。分布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
本植物的果壳(砂仁壳)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部阳春砂仁主产广东、广西等地。进口砂仁主产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
性状①阳春砂仁(《南越笔记》)
又名:春砂仁、蜜砂仁(《古今药物别名考》),土密砂(《增订伪药条辩》),为植物阳春砂的干燥果实。椭圆或卵圆球形,略呈三棱状,长1.5~2厘米,径1~1.5厘米。表面棕褐色,密生刺状突起,一端有小突起物,一端有果柄痕。果皮薄,质轻脆,内合多数种子。种子团呈球形或长圆球形,具钝三棱分成三瓣,每瓣有种子6~15粒。种子为不规则的多面体,径约2毫米,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皱纹。破开后,内部灰白色,油润。气芳香,味辛微苦。
②进口砂仁
又名:西砂仁(《饮片新参》)。为植物缩砂的干燥果实。椭圆或卵圆球形,略呈三棱状,长1.5~2厘米,径0.8~1.5厘米。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密生刺片状突起。种子团形状较圆,表面灰棕色或棕色,去壳后的砂仁往往因特殊加工处理,其外层被有白色粉霜。气味较阳春砂稍淡。以上两种均以个大、坚实、仁饱满、气味浓厚者为佳。以阳春砂质量为优。
化学成分缩砂种子含挥发油1.7~3%,主要成分为d-樟脑,一种萜烯(似柠檬烯,但非柠檬烯),d-龙脑,乙酸龙脑酯,芳樟醇,橙花叔醇。
阳春砂,叶的挥发油与种子的挥发油相似,含龙脑、乙酸龙脑酯、樟脑、柠檬烯等成分。又阳春砂含皂甙0.69%。
同属植物草豆蔻,其种子含有砂仁香气的挥发油4~6%。
(二)、药用价值
炮制砂仁:除去杂质及果壳,捣碎。盐砂仁:取净砂仁,用盐水浸泡拌匀,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放凉。(每砂仁斤用盐2斤8两,加适量开水溶化澄清)
性味辛,温。
①《药性论》:"味苦辛。"
②《海药本草》:"味辛,平,咸。"
③《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④《纲目》:"辛,温,涩,无毒。"
归经入脾、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足太阴、阳明、太阳,足少阴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厥阴、手太阴、阳明、厥阴。"
③《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三)、功能主治
行气调中,和胃,醒脾。治腹痛痞胀,胃呆食滞,噎膈呕吐,寒泻冷痢,妊娠胎动。
①《药性论》:"主冷气腹痛,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
②《本草拾遗》:"主上气咳嗽,奔豚,惊痫邪气。"
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霍乱转筋,心腹痛。"
④张元素:"治脾胃气结滞不散。"
⑤杨士瀛:"和中,行气,止痛,安胎。"
⑥《本草蒙筌》:"止恶心,却腹痛。"
⑦《纲目》:"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散寒次胀痞,噎膈呕吐,止女子崩中,除咽喉口齿浮热,化铜铁骨哽。"
⑧《医林纂要》:"润肾,补肝,补命门,和脾胃,开郁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5~2钱;或入丸、散。
注意阴虚有热者忌服。
①《海药本草》:"得诃子、鳖甲、豆蔻、白芜荑等良。"
②《本草经疏》:"凡腹痛属火,泄泻得之暑热,胎动由于血热,咽痛由于火炎,小儿脱肛由于气虚,肿满由于湿热,上气咳嗽由于火冲迫肺而不由于寒气听伤,皆须详察鉴别,难以概用。"
③《药品化义》:"肺有伏火忌之。"
④《得配本草》:"气虚肺满禁用。"
(四)、复方
①和胃气,消宿食,理腹痛,快膈,调脾:沉香一两,缩砂仁、乌药各二两,净香附四两,甘草(炙)一两二钱。上除沉香不过火,余四味锉焙,仍同沉香研为细末。每服一钱,用温盐汤无时调服,或空心烧盐汤调下亦好,紫苏,枣汤尤妙。(《活幼心书》缩砂饮)
②消食和中,下气止心腹痛:砂仁炒研,袋盛浸酒,煮饮。(《纲目》缩砂酒)
③治痰气膈胀:砂仁捣碎,以萝卜汁浸透,焙干为末。每服一、二钱,食远,沸汤服。(《简便单方》)
④治气虚肿满,痰饮结聚,脾胃不和,变生诸症者: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二钱,甘草七分,陈皮八分,半夏一钱,砂仁八分,木香七分,生姜二钱。水煎服。(《古今名医方论》香砂六君子汤)
⑤治妊娠胃虚气逆,呕吐不食:缩砂仁不拘多少。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生姜自然汁少许,沸汤点服,不拘时候。(《济生方》缩砂散)
⑥治冷滑下痢不禁,虚羸:缩砂仁、炮附子(末)、干姜、厚朴、陈橘皮等分。为丸。日二,服四十丸。(《药性论》)
⑦治妇人妊娠,偶因所触,或坠高伤打,致胎动不安,腹中痛不可忍者:缩砂不计多少。慢火炒令热透,去皮用仁,捣罗为末。每服二钱,用热酒调下,须臾觉腹中胎动处极热,而胎已安。(孙用和)
⑧治遍身肿满,阴亦肿者:缩砂仁、土狗一个,等分。研,和老酒服之。(《仁斋直指方》)
⑨治小儿滑泄,肛头脱出:缩砂一两。去皮为末,每用一钱,以猪腰子一片批开,入药末在内,绵系,米泔煮熟,与儿食之,次服白矾丸。(《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缩砂散)
⑩牙齿疼痛:缩砂常嚼之。(《仁斋直指方》)
⑾治一切食毒:缩砂仁末,水服一、二钱。(《事林广i2》)
八十六、荜澄茄
荜澄茄辛,除胀化食,
消痰止哕,能除邪气。
(一)、概述
别名澄茄(徐表《南州记》),毗陵茄子(《开宝本草》),毕澄茄(《纲目》),毕茄(《本草求真》)。
出处《开宝本草》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荜澄茄或樟科植物山鸡椒的果实。
①荜澄茄:在果实充分成长而未成熟仍呈青色时采收,连果枝摘下,晒干。干燥后,摘下果实(每粒须连小柄)。
②山鸡椒:秋季果实成熟时连枝摘下,除去枝叶,晒干。
原形态①荜澄茄
常绿攀援性藤本,茎长约6米。叶互生;叶片椭圆状卵形或长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斜心脏形,全缘,两面均光滑无毛。花单性,雌雄异株,成单生的穗状花序,长约10厘米;花小,白色,无花被。核果球形,直径约5毫米,黑褐色。果期8~9月。分布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印度、西印度群岛等地。
②山鸡椒,又名:山苍树、香叶、山番椒、山姜子、野胡椒、香柴子、香粉树、粉果木、过山香、土澄茄、满山香、木香子、木筑子皮。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约5米,除嫩枝嫩叶有绢毛外,其它部分无毛。枝叶芳香。叶互生,纸质,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5~11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绿色,下面粉绿色;叶柄纤细,长10~20毫米。花先叶开放或同时开放,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单生或束生,总苞片4,黄白色,有缘毛;每1花序有花4~6朵;雄花直径约3毫米,花被裂片6,倒卵形,雄蕊9,排列成三轮,中央有小椭圆形的退化雌蕊;雌花直径约2毫米,子房卵形,花柱短,柱头头状。浆果状核果,球形,直径4~6毫米,黑色。种子有脊棱。花期2~3月。果期7~8月。生于灌丛、疏林或林中路旁、水边。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性状①荜澄茄
未成熟的干燥核果,上部近圆球形,直径3~6毫米。表面暗棕色至棕黑色,有网状皱纹,顶端有一小突起的柱头遗迹,不甚明显。基部果皮延长,形成细直的假果柄,长3~7毫米,直径1毫米以下,表面有纵皱纹。外果皮和中果皮稍柔软,内果皮薄而坚脆。内含未成熟种子1粒,黄棕色,富油质,有的皱缩干瘪。气强烈芳香,味苦。
产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
②山鸡椒
又名:山胡椒(《滇南本草》),味辣子(《分类草药性》),山苍子、木姜子。成熟的果实,近圆球形,直径3~6毫米。外皮棕黑色或黑褐色,有微细的网状皱纹。果基部常可见残留的小形宿萼,具6齿,下连细长的果柄,均易脱落。外果皮及中果皮柔软多油,内果皮薄而坚脆。内含种子1粒,子叶2片,黄棕色,富油质,旺根细小,朝向果实的顶端。气强烈芳香,略如老姜,味稍辛辣而微苦。以粒圆、气味浓厚、富油质者为佳。
主产广西、浙江、江苏、安徽。此外。四川、云南、广东、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地亦产。目前的商品荜澄茄均用此种。
化学成分荜澄茄果实含挥发油10~18%、荜澄茄素2.5%、树脂3%、荜澄茄酸1.7%、脂肪油1.5%、淀粉1.8%、树胶8%、色素7%。挥发油主成分为d-香桧烯约33%、d-蒈烯及1,4-枝叶素共约12%、d-松油醇11%及l-杜松油烯等。果实中尚含荜澄茄内酯。陈久品中并含荜澄茄脑。
山鸡椒果实含挥发油约5%,脂肪油约40%。挥发油主为柠檬醛、甲基庚烯酮以及少量柠檬烯和芳樟醇。脂肪油中含不皂化物1.3%,其中谷甾醇占3.5%。
山鸡椒叶含柠檬醛、1,8-桉叶素等。印度尼西亚西部所产山鸡椒,其树叶中的挥发油含柠檬醛5~7%、香茅醛29~40%、1,8-桉叶素10~22%、芳樟醇40~50%。而印尼中部产的树叶,其挥发油中则含柠檬醛与香茅醛3~9%,1,8-桉叶素66%,芳樟醇与松油醇7%,萜13%。
山鸡椒树皮含生物碱六驳碱、异紫堇定、N-甲基六驳碱、木兰箭毒碱。树皮含柠檬醛,但不含香茅醛。
摘录《中药大辞典》
(二)、药用价值
炮制拣去杂质,摘去果柄,洗净,晒干。
《雷公炮炙论》:"凡使荜澄茄,采得后,去柄及皱皮了,用酒浸蒸,从巳至酉出,细杵任用。"
性味辛,温。
①《海药本草》:"味辛苦,微温,无毒。"
②《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③《本草撮要》:"味辛,大热,有毒。"
归经入脾、肾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肾二经。"
②《得配本草》:"入足太阳经气分。"
③《要药分剂》:"入脾、胃、肾、膀胱四经。"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三)、功能主治
温暖脾肾,健胃消食。治食积气胀,脘腹冷痛,反胃呕吐,肠鸣泄泻,痢疾,痰癖。
①《海药本草》:"主心腹卒痛,霍乱吐泻,痰癖冷气。"
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并肾气膀胱冷。"
③《开宝本草》:"主下气消食,皮肤风,心腹间气胀,令人能食。"
④《滇南本草》:"泡酒吃,治面寒疼痛,暖腰膝,壮阳道,治阳痿。"
⑤《纲目》:"暖脾胃,止呕吐哕逆。"
⑥《本草求原》:"治反胃吐黑绿水。"
⑦《现代实用中药》:"治淋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擦牙或搐鼻。
注意《本经逢原》:"阴虚血分有热,发热咳嗽禁用。"
(四)、复方
①治脾胃虚满,寒气上攻于心,心腹刺痛,两胁作胀,头昏,四肢困倦,吐逆,发热,泄泻,饱闷:荜澄茄、高良姜、肉桂、丁香、厚朴(姜汁炒)、桔梗(去芦)、陈皮、三棱(泡醋炒)、甘草各一两五钱,香附(制)三两。为细末。每服四钱,姜三片,水一盏,煎七分,和渣服。(《扁鹊心书》荜澄茄散)
②治脾胃虚弱,胸膈不快,不进饮食:荜澄茄不拘多少。为细末,姜汁打神曲末煮糊为丸,如桐子大。每饭七十丸,食后淡姜汤下。(《济生方》荜澄茄丸)
③治中焦痞塞,气逆上攻,心腹疞痛:荜澄茄半两,良姜二两,神曲(炒)、青皮(去白)、官桂(去皮)各一两,阿魏半两(醋、面裹煨熟)。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不计时候。(《宣明论方》荜澄茄丸)
④治伤寒呃噫日夜不定者:荜澄茄三分,高良姜三分。二物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水六分,煎十余沸,入少许醋搅匀,和滓如茶,热呷。(《本草图经》)
⑤治噎食不纳:荜澄茄、白豆蔻等分。为末。干舐之。(《寿域神方》)
⑥治支气管哮喘:山鸡椒果实、胡颓子叶、地黄根(野生地)各五钱。水煎服。忌食酸、辣。
⑦治中暑:山鸡椒果实一至二钱。水煎服。
⑧治无名肿毒:山鸡椒鲜果实适量。捣烂外敷。(⑥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各家论述①《本草述钩元》:"毕澄茄,疗肾气膀胱冷,少类于蜀椒;治阴逆下气塞,少类于吴萸,以温为补,洵属外伤于寒及内虚为寒之对药。至于温益脾胃,令人能食,其本在暖补肾与膀胱之气也。"
②《本草撮要》:"毕澄茄,功专治膀胱冷气,得白豆蔻治噎食不纳,得高良姜治寒呃,得薄荷、荆芥治鼻塞不通,得毕拨为末擦牙,治齿浮热痛,若蜈蚣咬伤,毕澄茄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治疗阿米巴痢疾:将荜澄茄子连皮研细,装入胶囊中服。每次1克,隔2小时1次,每日4次,视病情轻重连服3~5日。如服后有胃肠道刺激反应者,可加入等量碳酸镁。治疗60例,其中42例治恬复查大便,结果38例未再发现阿米巴原虫,症状消失;4例无效。未复查大便的18例中,治后16例症状消失,2例无效。
摘录《中药大辞典》
八十七、肉桂
肉桂辛热,善通经脉,
腹痛虚寒,温补可得。
(一)、概述
别名牡桂(《本经》),紫桂(《药性论》),大桂(《唐本草》),辣桂(《仁斋直指方》),桂皮(《本草述》),玉桂(《本草求原》)。
出处《唐本草》
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一般于8~10月间,选择桂树,按一定阔度剥取树皮,加工成不同的规格,主要有下列几种:
①官桂:剥取栽培5~6年的幼树干皮和粗枝皮,晒1~2天后,卷成圆筒状,阴干。
②企边桂:剥取十余年生的干皮,两端削齐,夹在木制的凸凹板内,晒干。
③板桂:剥取老年桂树的干皮,在离地30厘米处作环状割口,将皮剥离,夹在桂夹内晒至九成干时取出,纵横堆叠,加压,约1个月后即完全干燥。
至于"桂心",即肉桂加工过程中检下的边条,除去栓皮者。各种肉桂商品均宜贮藏于干燥阴凉处,或入锡盒内,密闭保存。
原形态肉桂,又名:桂木(《山海经》),梫、木桂(《尔雅》),桂桐(《尔雅》郭璞注),糠桂。
常绿乔木,高12~17米。树皮灰褐色,芳香,幼枝略呈四棱形。叶互生,革质;长椭圆形至近披针形,长8~17厘米,宽3.5~6厘米,先端尖,基部钝,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被细柔毛;具离基3出脉,于下面明显隆起,细脉横向平行;叶柄粗壮,长1~2厘米。圆锥花序腋生或近顶生,长10~19厘米,被短柔毛;花小,直径约3厘米;花梗长约5毫米;花被管长约2毫米,裂片6,黄绿色,椭圆形,长约3毫米,内外密生短柔毛;发育雄蕊9,3轮,花药矩圆形,4室,瓣裂,外面2轮花丝上无腺体,花药内向,第3轮雄蕊外向,花丝基部有2腺体,最内尚有1轮退化雄蕊,花药心脏形;雌蕊稍短于雄蕊,子房椭圆形,1室,胚珠1,花柱细,与子房几等长,柱头略呈盘状。浆果椭圆形或倒卵形,先端稍平截,暗紫色,长约12~13毫米,外有宿存花被。种子长卵形,紫色。花期5~7月。果期至次年2~3月。
本植物的嫩枝(桂枝)、幼嫩果实(桂丁)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部栽培于砂土及斜坡山地。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性状①官桂(《本草图经》):又名:菌桂(《本经》一作箘桂),筒桂(《唐本草》),桂尔通、桂通、条桂。呈半槽状或圆筒形,长约40厘米,宽约1.5~3厘米,皮厚1~3毫米。外表面灰棕色,有细皱纹及小裂纹,皮孔椭圆形,偶有凸起横纹及灰色花斑;刮去栓皮者,表面较平滑,红棕色,通称"桂心"。内表面暗红棕色,颗粒状。质硬而脆,断面紫红色或棕红色,可见浅色石细胞群,断纹成环状。气芳香,味甜辛。
②企边桂:又名;清化桂。呈长片状,左右两边向内卷曲,中央略向下凹,长40~50厘米,宽4.5~6厘米,厚3~6毫米。外表面灰棕色,内表面红棕色,用指甲刻划时则现棕色油纹。香气浓烈,其它与官桂相似。
③板桂(《本草图经》):又名:桂楠。呈板片状,通常长30~40厘米,宽5~12厘米,厚约4毫米,两端切面较粗糙。
以上均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味甜微辛,嚼之无渣者为佳。
化学成分皮含挥发油(称桂皮油)1~2%,主要成分为桂皮醛75~90%,并含少量乙酸桂皮酯、乙酸苯丙酯等。本品不含丁香油酚。尚含粘液、鞣质等。
摘录《中药大辞典》
(二)、药用价值
炮制拣净杂质,刮去粗皮,用时打碎;或刮去粗皮,用温开水浸润片刻,切片,晾干。
性味辛甘,热,
①《本经》:"昧辛,温。"
②《别录》:"味甘辛,太热,有小毒。"
③《药性论》:"味苦辛,无毒。"
④《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
归经入肾、脾,膀胱经。
①《珍珠囊》:"太阳经。""足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肺、肾四经。"
③《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厥阴血分。"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三)、功能主治
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
①《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②《别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
③《药性论》:"主治:几种心痛,杀三虫,主破血,通利月闭,治软脚,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结气、痈痹,止腹内冷气,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杀草木毒。"
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癥瘕,消瘀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
⑤《珍珠囊》:"去卫中风邪,秋冬下部腹痛。"
⑥《医学启源》:"补下焦不足,治沉寒肩冷及表虚自汗。《主治秘要》:渗泄,止渴。"
⑦《用药心法》:"敌寒邪,治奔豚。"
⑧王好古:"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
⑨《纲目》:"治寒痹,风瘖,阴盛失血,泻痢,惊痢。""治阳虚失血,内托痈疽痘疮,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浸酒涂擦。
注意阴虚火旺忌服,孕妇慎服。
①《别录》:"得人参、甘草、麦门冬、大黄、黄芩,调中益气;得柴胡、紫石英、干地黄,疗吐逆。"
②《药对》:"忌石脂。"
③《本草经疏》:"血崩血淋尿血,阴虚吐血咯血,鼻衄齿衄,汗血,小便因热不利,大便因热燥结,肺热咳嗽,产后去血过多,及产后血虚发热,小产后血虚寒热,阴虚五心烦热,似中风口眼歪斜,失音不语,语言蹇涩,手足偏枯,中暑昏晕,中热腹痛,妇人阴虚少腹痛,一切温病热病头痛口渴,阳症发斑发狂,小儿痧症腹痛作泻,痘疮血热干枯黑陷,妇人血热经行先期,妇人阴虚内热经闭,妇人阴虚寒热往来,口苦舌干。妇人血热经行作痛,男妇阴虚,内热外寒,中暑泻利暴注如火热,一切滞下纯血,由于心经伏热,肠风下血,脏毒便血,阳厥似阴,梦遗精滑,虚阳数举,脱阴目盲等三十余证,法并忌之。"
④《本草通玄》:"忌见火。"
⑤《得配本草》:"痰嗽咽痛、血虚内燥、孕妇、产后血热,四者禁用。"
⑥《本草求真》:"精亏血少,肝盛火起者切忌。"
摘录《中药大辞典》
(四)、复方
①治肾气虚乏,下元惫冷,脐腹疼痛,夜多旋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饮食;脚气上冲,少腹不仁;虚劳不足,渴欲饮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小便不通等证: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两,熟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附子(炮,去皮、脐)、肉桂(去粗皮)各二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五丸,温酒下。空心食前,日二服。(《局方》八味丸,即《金匮》肾气丸)
②治元阳不足,命门火衰,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或小溲自遗,虚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节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及真阳不足之神疲气怯,心跳不宁,四体不收,阳衰无子等证:大怀熟地八两,山药(炒)四两,山茱萸(微炒)三两,枸杞(微炒)四两,鹿角胶(炒珠)四两,菟丝子(制)四两,杜仲(姜汤炒)四两,当归三两(便溏勿用),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制附子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上药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景岳全书》右归丸)
③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水谷不分,清浊相干,阴阳气逆,霍乱呕吐,脏腑不调:甘草(锉,长寸)三十斤,干姜(炮炒)四斤,杏仁(去皮、尖,砂炒)四斤四两,肉桂(去粗皮,炙)四斤。上先将甘草用白砂炒及八分黄熟,次入干姜同炒,令姜裂,次入杏仁又同炒,候杏仁不作声为度,用筛隔净,后入桂一处捣罗为散。每服二钱,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烦躁,井华水调下,不计时候,以沸汤点服亦得。(《局方》大脚散。按干姜、杏仁制法、药量原缺,据《普济方》引三宜汤补)
④治冷气攻心腹痛,多呕,不欲饮食:桂心一两,高良姜一两(锉),当归一两(锉,微炒),草豆蔻一两半(去皮),厚朴二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炒)令香熟),人参一两(去芦头)。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圣惠方》桂心散)
⑤治久寒积冷,心腹污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荜茇、肉桂各四斤,干姜(炮)、高良姜各六斤。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粒,米饮汤下,食前服之。(《局方》大已寒丸)
⑥治九种心痛,妨闷:桂心半两。末,以酒一盏,煎至半盏,去滓,稍热服。(《圣惠方》)
⑦治濡泻水利久不止: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赤石脂各一两。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报二十丸,空心食前米饮下,日三服。(《圣济总录》桂附丸)
⑧治寒疝气,来往冲心腹痛:桂心四两,生姜三两,吴茱萸二两。上三味,切,以酒一大升,煎至三合,去滓,分温三服,如人行六、七里,一服。忌生葱。(《姚僧坦集验方》柱心汤)
⑨治奔豚疝瘕冲筑:肉桂、干姜、小茴香各五钱,牡丹皮、木香、槟榔各二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方脉正宗》)
⑩治真寒腰痛,六脉弦紧,口舌青,阴囊缩,身战栗:内桂三钱,附子三、四钱(急则用生附子),杜仲二钱,热服。(《会约医镜》桂附杜仲汤)
⑾治产后腹中瘕痛:桂(末),温酒服方寸匕,日三。(《肘后方》)
⑿治产后馀寒,下痢便脓血赤白,日数十行,腹痛时时下血:桂心、甘草各二两,白蜜一升,干姜二两,当归三两,赤石脂十两(绵裹),附子一两(炮,去皮,破)。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纳蜜,再沸,分三服。(《千金翼方》桂心汤)
⒀治小儿下痢赤白。腹痛不可食:桂心、黄连各等分。上为末,白糊丸小豆大三十丸,米汤送下。(《普济方》桂连丸)
⒁治小儿睡中遗尿,不自觉者:官桂(为末)、雄鸡肝一具,等分。捣烂,丸如绿豆大,温汤送下,日三服。(《万病回春》桂肝丸)
⒂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熟地一两,肉桂一钱(去粗皮,研粉),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钱。煎服。(《外科全生集》阳和汤)
⒃治打扑伤破,腹中有瘀血:桂心、当归各二两,蒲黄一升。上三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千金方》)
⒄治牛皮癣:官桂、良姜、细辛各五分,斑蝥十个(研碎)。白酒三两,浸渍七天,每天震摇一次,浸出有效成分,滤取清汁,为缓和白酒的局部刺激,加入甘油三十毫升。先将患处用温水洗软,再用药水涂擦,每日或隔日一次。不宜饮酒和吃刺激性食品。(《中药通报》1:10,)
⒅治虚寒阴火之喉痛、喉痹:肉桂、干姜、甘草各五分。各研极细未,滚水冲淖,将碗顿于滚水内,再淖,慢以咽下。但先以鹅毛蘸桐油,入喉卷痰,痰出服药更效。(《外科全生集》杜姜汤)
临床应用治疗支气管哮喘:取肉桂粉1克,加入无水酒精10毫升,静置10小时后取上清液0.15~0.3毫升加2%普鲁卡因至2毫升混匀,注入两侧肺俞穴,每穴1毫升。治疗21例,除1例无效、1例症状减轻外,其余均收到控制哮喘发作的效果。其中有1例只注射2次,哮喘即未发作。1月后随访5例,均未再发。对合并气管炎而咳嗽咯痰者曾给予一些祛痰剂,如桔梗、川贝、紫菀、百部、白前根等。治程中未见严重反应,一般注射后只感到肺俞处及胸廓有熏热感或喉部发干,偶诉呼吸有肉桂味,或有轻微酸痛向背部放射,个别注射局部有雀蛋大小微隆起的结块,有轻微压痛,一般经1周左右即消失。为慎重起见,凡哮喘合并进展期肺结核,或心脏机能代偿不全及高度衰弱者,均忌用。
备注《本经》有牡桂、菌桂,《名医别录》又另立"桂"条。《本草纲目》认为桂即牡桂,并将两者合为一条。又云:"桂即肉桂也",可见牡桂、肉桂为同一物。至于菌桂,陶弘景称其"正圆如竹",《图经》称:"树皮青黄,薄卷若简,亦名筒桂"。据此,菌桂当即今之官桂。
摘录《中药大辞典》
注: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中药大辞典》,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资源共享,弘扬中医文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