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药之“道”(第一讲)
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春生
最近一直在采药实习带教,这个时候全国几十所院校都在采药实习,采药实习是中药类专业的综合知识的大考核。做任何事情都有“道”。“道”就是规律,采药实习有几个”道”需要掌握,第一,为什么药用植物只有某个(些)器官可以入药;第二,为什么某个药用植物有药性?第三,能够通过感官评鉴一个药用植物的药性及强弱吗?第四,鲜药的药性特点和应用优势。一、中草药先祖和西方植物学家给植物起名字的方法一样吗?目前给植物起名字,是依据西方传来的植物分类学进行的,根据植物分类学,每个药用植物的名称由“科名称+属名称+种加词名称”构成。目前的药用植物的名称体系来自西方植物学。植物分类学给植物起名字,一定要看花,但植物一生,和人一样一样的,最美丽的存活的时间最短,花是植物最绚丽之时,但存活的时间最短。因此,依据植物分类学给植物起名字没有花的时候难以进行,但在采药时难以应用。中国人认识植物最早,中国人也给植物起名字,但是不统一、不规范,再加上药用植物多数是春秋采挖,中国人给药用植物起名字都有实用性。从实用角度给药用植物起名字中国人有自己的方法,即不看花,依据用途和植物特征结合的综合命名方法。我们能否把中草药先祖给植物起名字的方法纳入植物分类体系,进行给药用植物进行命名呢?下讲再谈。二、为什么药用植物只有某个(些)器官可以入药?药用植物有六大器官,哪个器官可以入药?总结一下,药用植物的入药器官有以下特点。1.地下为变态器官,如肉质肥厚直根、根茎、鳞茎、块茎者,地下器官必为药用部位。如百合、防风等。2.地下器官不变态,必为全草或地上部分入药。如果根和茎叶味道不同,则地上部分入药,若相同,全草入药。如青蒿、老鹳草。3.乔木药用植物必为树皮入药。如秦皮。4.头状花序颜色鲜艳者必为花序入药。如菊花。5.果实较大者必以果实入药。如连翘。总之,药用器官的味道最浓。如苦参根远远苦于叶。三、为什么只有某个药用植物的某个器官有药性?1.特殊之形器官有药性。中药讲究形,没有形就没有药性,如人参的肥大肉质直根有药性,虽然参须的有效成分高于人参主根,但参须肯定不能代替人参主根,为啥?参须无形而已。苦参的茎叶、根都有苦味,但是,只有主根有形有药性,茎叶无形而已,因此,苦参主根有药性,茎叶无药性。药用植物之形和药性密不可分。后世开发的人参茎叶不在此例。2.有特殊的颜色的器官有药性。如茜草根、丹参根、芍药根、栀子果、红花的花为红色;地黄根为黄色。这些器官有药性。3.有特殊气味的器官有药性。如厚朴树皮、丹根皮等都有特殊的香气;苦参根有苦味、甘草根有甜味。那么这些器官有药性。有药性之器官必须是无毒的,或者毒性能被炮制降低。如草乌等。否则即使药性很强也不能入药。四、如何判断药性?药性来源是个混合体,首先来源于药用植物的自然之味,然后来自功能反推。因此,药用植物的主味必为药性之一。在实习中可以通过尝味推测药性。五、能够通过感官评鉴一个药用植物的药性及强弱吗?鲜药有药性吗?鲜药适应症是什么?鲜药也有药性,除了形色之外,味道是药性的内因,没有味道的植物不会有药性,我们在实习中尝过很多植物,淡淡的味道,一般都没有药性;味道越浓,药性越强,因此,只要我们系统训练自己的味觉,是可以通过感官初步确定药性及其强弱的。大多数鲜药的汁液较多,个人认为对阴虚患者、热病患者更加适宜,但不是大夫,不敢妄言。当然,药用植物生于天地之间,产生特殊之形,生成特殊之味,都是为了自己生存或延续种族,人不过取其形,用其味,预防或治疗疾病而已。
来源:经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春生老师授权转载图片与文章无关来源于互联网
版权声明:分享只为学习,本文系“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