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院区路边的益母草
前言博兴县医药发展历史悠久,名医辈出,本文从历史变迁、博城名店名铺、中药材的资源状况和种植、道地药材蒲公英、中药的饮片加工、炮制与制剂、博兴医药文化习俗、趣闻及诗句等六个方面对博兴县的中药发展历史状况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敬请垂阅???第三部分:中药材资源情况和种植!野生枸杞(小清河岸)
三、中药材的资源状况和种植博兴县按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及自然条件,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建国前,任何朝代,均无专门设立管理医药的官吏和机构的记载,医药虽有所出,均为私家,以谋生和牟利为目的,用之则采,不用任其自生自灭,在群众中也流传“用之为宝,不用为草”的格言,加之本地人不习经营,交通闭塞,地产药材产量究竟有多少,无历史记载,翻阅各版《博兴县志》仅有药之属名称介绍,个别版本有性状特征的介绍,各版资料记载如下:康熙十二年版卷一物产药之品“蜂蜜、杏仁、菖蒲、米壳、蒲黄、菟丝子、紫苏、薏苡仁、蒺藜、藕节、莲肉蕋、僵蚕、龙骨、车前子、防风、地骨皮、金银花、百合、龙胆、酸枣仁、郁李仁”21种;康熙六十年版物产药属记载有薄荷、紫苏、茴香、瓜蒌、菖蒲、蓖麻子、益母草、车前子、茵陈草、夏枯草、大蓟、小蓟,共12种,并对各品种特征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如紫苏“对节生,叶、茎俱紫,五、六月采取。”;道光二十年版物产药之属载薄荷、紫苏、茴香、瓜蒌、菖蒲、蓖麻子、益母草、车前子、茵陈蒿、蒲公英、夏枯草、菟丝子、大蓟、小蓟、艾叶十五种;民国二十五版载与道光二十年版县志所载相同。当然,上述县志记载药之属仅为狭义的中药资源品种,各版县志物产其它属中也包含很多现在的中药资源品种,如桃、杏、玫瑰、月季、芍药、桑、樗、椿、松、柏等。康熙十二年《博兴县志》康熙六十年《博兴县志》
道光二十年《博兴县志》茴香
小蓟(支脉河岸边)蓖麻(支脉河北岸地边)
茵陈蒿(黄河岸边)野生薄荷(麻大湖区)
建国后,各级国营医药卫生机构相继建立,人民政府为开发当地药源,进行过多次野生药材普查,-年境内查出植物中药材余种,其中蒲公英、益母草、薄荷、茵陈、透骨草、泽兰、车前子等量多质优、为境内道地药材。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名录》进行土产中药材普查,查出境内动、植物药材种。从此地产品种逐步流通全国各地,宝贵的药材资源才得以充分发掘、利用。我县在年收购全蝎达余公斤,年收购地骨皮达万余公斤,、年均因阴雨量较大,菟丝子旺长成实,收购量均超过七万多公斤。全蝎药材
野生枸杞(地骨皮原植物)小清河岸枸杞根(地骨皮)
小清河边菟丝子年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确定县境内所产中药品种达种(具体品种略),其中储量较大的有蒲公英、蒲黄、益母草、泽兰、透骨草、蛇床子、苍耳子、扁蓄、刺蒺藜、车前子、小蓟、茵陈等近二十种。这些品种即构成了博兴县中药材的主产品种。县域中药资源各品种主要分布区域为:蒲公英主产于县城以东,刘官村以西,小清河以北,贤城以南地区龙河洼与贤城洼;益母草主产于博昌桥以东,阎坊乡道口村以西支脉河沿岸,东西15公里,南北2公里之区域;泽兰集中产于湖滨乡麻大湖一带,伴生于芦草丛中;透骨草产于阎坊、店子、寨郝、湖滨等乡镇;薄荷、蒲黄主产麻大湖一带;蛇床子主产阎坊、博兴、寨郝等乡镇,产区多集中成片,便于收集;车前子、萹蓄、苍耳子、小蓟、蒺藜、茵陈等境内路旁渠边田地大都分布。香蒲(庞家沟边)
小清河南岸大片益母草泽兰(麻大湖区)
泽兰根(地笋)
蛇床(支脉沟岸附近)
苍耳(随处可见)
刺蒺藜1(黄河岸边)
刺蒺藜2(黄河岸边)
车前草(随处可见)为响应年医药工作“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方针政策,为拯救部分濒临灭绝的野生药源,当年,药材公司征地亩,建立药材种植试验基地,组织及建立植药专业队,试验基地为专业队提供种植技术服务,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已近60多个品种在博境引种试种成功,如杜仲、山萸肉,几十年来一直为全国性重点紧缺品种,在年育苗成功年前后均有所产。再如沙苑子原产内蒙古及周边各省,七十年代全国紧缺,种子随黄河水漂流惠民地区破土生芽,被发现后变人工培植,博兴于年试种,年收入11.3万公斤,最高亩产到公斤。店子乡东郑村当时被列为省级木本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品种包括薏苡仁、菊花、金银花、红花、连翘、小茴香、二丑、牛膝、生地黄、玄参、紫苏等),年,在推广东郑、椒园植药经验的基础上,又发展西孙、辛朱、耿郭、王文、高富、高家、冯吴、窝刘、西关等九处植药专业队,全县种植药材亩,产量公斤。年种植面积亩,产量5.12万公斤。年种植面积达亩,总产达8.8万公斤,药材种植达到高峰。年植药专业队解散,各药材基地分到各农户经营,药材种植失去计划,后随着全国中药材市场的规模化和集中化,药市周边地区的中药材的大量种植以及受土地分产到户种植结构产业化的调整的影响,药材种植和收购逐步萎缩,年全县仅种植33亩,产中药材公斤,到90年代初,县区几乎没有中药材收购交易了。杜仲树(老中药库门前)
据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博兴普查队调研结果可知,近几年,县域又有零星农户或合作社开始发展中药种植尝试,最为成功的有西门村的李成刚曾组织中药合作社种植丹参、黄芩,质量上乘,并在日照文登等建设种苗基地,现由于多种原因移至外地种植,县域内种植面积很少了;另外博华农业去年种植大片红花,铁皮石斛等收入尚可。野生中药材收购点现有乔庄三岔中村李志永,收购品种有蒲黄、罗布麻叶、旋覆花、蝉蜕、蜂房、苣荬菜、蒲公英、苍耳子等十几种,收购后经过简单处理后大多供给河北安国药商!京博博华农业种植大片红花铁皮石斛种植丹参
种植黄芩李成刚经理介绍丹参黄芩种植情况
年11月拍摄西门村丹参待收地
丹参基地做的保健茶
乔庄三岔中村李志永收购店采收葶苈子的老人采割一满车
收购品种蒲黄原植物
收购品蝉蜕收购品罗布麻(乔庄)
收购品旋覆花(乔庄)原全文后记:笔者初茂忠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中药专业,毕医院工作,对博兴的医药发展史有浓厚的兴趣,于是多方搜集博兴的医药学的相关资料,翻阅县志,访问老药工,调查医药相关的风土人情,特别感谢我已故的叔父初利民先生,也是博兴医药界的前辈,博兴最早的主任药师之一,感谢他生前曾口述给我的很多关于博兴医药的历史故事和他老人家保存的资料和笔记。使我有了想为博兴医药发展写点东西的想法,才最终成就了今天的这篇拙作。若此作能让更多的想了解博兴医药发展历史的人们了解博兴医药史的点滴之事,为博兴医药文化的传播尽一点微薄之力,我心足矣。由于有些所述之事年代久远,难免有错误之处,望大家给予批评指正。(注:年本文获滨州市人文科技成果一等奖,并全文转载《齐鲁晚报》。本次分享对部分错误做了修改,并充实相关内容。部分配图与本文无关!)???编者说明:医院整体搬迁及中医药文化馆的建设,近期无暇更新蒲姑中药的内容,敬请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