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读书会
课
程
音
频
本
期
老
师
课程分享
导读
如果说起人们最熟知的中成药,莫过于六味地黄丸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似乎这种药是“补肾”的专用药。其实,六味地黄丸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只要你最近有“上火”的感觉,就可以考虑用六味地黄丸来降降火,但要注意,必须是“虚热”才可用六味地黄丸,最明显的外部特征是两颧潮红。
正文
什么叫虚火(虚热)?虚热就像是若有若无的小火苗,悄无声息地在体内燃烧,中医上叫做“虚火上炎”。上扰头部,就会头晕目眩乃至耳聋耳鸣。烧灼津精,津液不足,就会使人口燥咽干。津液不能滋润腿脚,就会让人腰膝酸软。
很多阴虚患者,有个明显的症状“睡觉的时候经常出一身汗,不过,醒来以后就不出汗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虚火在体内产生内热,能够迫津外出。而晚上睡觉的时候,人不活动而内热最重,所以就会出很多汗。而白天人在活动,内热减轻,所以汗就止住。
对于一些比较典型的疾病,医生有时的确能够“未卜先知”,让病人感觉大夫似乎有料事如神的特殊本领。但大多数疾病错综复杂,则需要病人原原本本向医生细说各种症状,这时候,如果病人非要考考医生的“测病本事”,就是不说自己的详细病情,那么,遭殃的可就是病人自己了。医生毕竟不是神仙,他需要病人提供各种复杂甚至矛盾的症状,像“侦探福尔摩斯”那样根据蛛丝马迹来进行苦苦探究。
有人会好奇地问:六味地黄丸不是治疗“肾虚”的特效药吗?怎么让你一说,就变成了治“虚热”的专用药了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六味地黄丸是宋代名医、儿科大家钱乙所创,由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牡丹皮9克、茯苓9克、泽泻9克,地黄为主、共六味药物组成,因此叫做六味地黄丸。最初的时候是“以为幼科补肾专药”来使用的。不过,后世的医家发现这种药在成人中有更广泛的应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上讲“人之脏腑,一气贯通,若营垒联系”,一个脏腑虚(如肝虚),就可能累及多个脏腑虚(如肾虚、脾虚),凡是人处于亚健康或患上慢性病,大多会和肾虚、脾虚、肝虚……有关联。所以,如果如果一个医生告诉你“肾虚”,并不一定说明什么,只能表明你身体并非完全健康状态而已,切记!
一个高水平的中医师,最重要的是告诉患者虚损的性质,是虚热、虚寒,还是气虚、血虚?这才是治病养生的关键所在。中年人、老年人身体大多出现虚损之象,而且五脏六腑“一损俱损”,这时候就要根据虚损的性质来补养身体,虚热要清热,虚寒要祛寒,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套用一句老话“兵来将挡,水来土囤”。
六味地黄丸可谓是“神通广大”,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慢性肾炎、更年期综合征等常见病中,只要有“虚热(上火)”现象,就可以服用。几乎所有药店都有六味地黄丸的成药出售,无需自己煎汤熬药。而且六味地黄丸在药店还有很多“兄弟姐妹”,六味地黄丸加入降火的两味药知母、黄柏,就成为治疗虚热上火更严重的“知柏地黄丸”;加入枸杞子、菊花,就成为治疗虚热兼有眼睛干涩或两眼昏花的眼科良药“杞菊地黄丸”……著名医书《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枸杞子“退虚热,壮筋骨,除腰痛,久久服之,延年益寿。”生活处处有中医,小小枸杞子,既可食之,又可入药,堪称六味地黄丸的缩影。
要想参透中医,且记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须知中医的精深境界,就像贾岛名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今日思考
六味地黄丸适用于什么症状?
下一节课程:
阳虚:金匮肾气丸,虚寒之人如逢春
期待与您再次相约
撰文:师承
主播:刘耕溥
读书会主持人:蒋其坛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授权
需按规定注明出处
往期课程
中医读书会丨第四课·大道至简:中医是这样看病的
中医读书会丨第三课·十大体质:中医病根轻松学
中医读书会丨第二课·气血津液:一条流动的河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