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al/190111/6787181.html
小编
元守
隶属
私密单身俱乐部编辑部
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
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
“黄瓜王”的侯锋病重卧床,
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女儿多次想把他
接去条件好一点的房子住,可
他一直不走。他和妻子住在
一栋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公寓楼里。
这楼当年是在他主持下建成的,
就在天津市黄瓜研究所背后,
他的一些同事和学生先后居住于此。
黄瓜研究所研究员李淑菊记得,
在侯老的身体还能够支撑其外出时,
他每周都会让人用轮椅推着自己,
去研究所的展室里待上一会儿。
那里展示着中国黄瓜育种
及蔬菜良种产业化的历程。
那里有他的心血。
时至今日,在与跨国种子
公司的激烈竞争中,中国人自主研发的
黄瓜种子占据了90%以上的国内市场。
在天津市蔬菜产业技术体系
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杜胜利看来,
侯锋走出了一条没人走过的路,
“做了很多‘开天辟地’的事”。
刚工作时,侯锋作为天津市
农业科学院蔬菜所的技术员到郊区搞调查,
当时成片的黄瓜被霜霉病、白粉病侵蚀,
绝收的农民站在田埂间束手无策。
这个情景对他触动很大,从此
他埋头研究解决黄瓜病害问题。
侯锋待在地里的时候,没人能
分出谁是农民,谁是搞科研的。
天热的时候,他穿着背心就下地干活儿,
一身汗、满脚泥。他的妻子吕淑珍
也是一名研究员,挑起粪桶就在地里忙活。
在黄瓜架中间,侯锋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
为了弄清一个数据,他一片叶子
一片叶子地观察、记录。
有时候大棚里温度超过40℃,
他就在肩上搭一条擦汗的毛巾,
湿透再拧干。给黄瓜授粉时,
他头顶着烈日,蹲下又起身,
枯燥的动作不知道重复多少次。
干农活儿、跟农民打交道,
是侯锋团队每个成员的必修课。
杜胜利留学回国刚来到这里时,
“黄瓜大王”侯锋已经名声在外。
“喝过洋墨水”的杜胜利第一次跟着
侯锋来到实验田里考察,发现
这位大名鼎鼎的研究者卷起袖子
就干起最脏最累的活儿,
“其他人没什么说的,
都很自然地跟着一起干。”
杜胜利渐渐发现,
“他就是从这里培养人。”
侯锋走了,却留下了他心中的那杆秤。
因为这杆秤,黄瓜所的研究人员
更关心的,是能不能培育出一个品种,
帮东北的农户解决越冬黄瓜
在瓜价最高那几个月歇秧的问题,
而不是本年度在核心期刊上
发表了多少篇论文。
“没有农民找我们要论文,
但总有农民找我们要品种。”
研究员李淑菊曾育成津优48号、
津优号等7个黄瓜品种,都是
在田间地头听了农民的意见,
按他们的要求研究出来的。
“没有百分之百完美的黄瓜品种。
我们在跟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
会不断发现问题,也就必须不断改进、
不断创新。”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
现任所长付海朋进所工作的时间比较晚,
在业务上和侯锋几乎
没有交集,但他却
常常能从前辈、同事的身上,看到侯锋的影子。
陈正武总说关节疼,一年中还是
有大半年蹲在制种基地的纱网旁。
李加旺如今已是享受国务院
特殊津贴的专家,年退休之后,
他又接受了研究所的返聘;
同龄人都在朋友圈分享全家福、
旅行照,他的相册里却满眼都是黄瓜,
唯一打过卡的“景点”就是大棚。
付海朋也像他俩当年
心疼侯师父一样心疼他们,
“这么大岁数了,
别老自己下地钻棚了。”
李加旺还记得侯锋当年送他那12个字,
回了一句,“不行,
不进棚我就不会干了。”
听了这个答案,付海朋知道,
虽然侯锋离开了,但总会
有科学家,留在黄瓜地。
声明: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