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嘀哩嘀哩rdquo,解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普宣讲团(以下简称“科普宣讲团”)由国科大校园品牌文化建设项目资助,以直播、讲座、植物挂牌、植物认知等多种形式在校园内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科普活动。在这里有一群来自动物学、植物学、生物与医药等专业,拥有相同爱好的年轻人。他们将所学所爱之物变成了与人分享快乐之事,在科普植物知识的同时,思索着科普背后的意义。“胜日寻芳”校园春花导赏活动合影-01-春花导赏胜日寻芳进入科普宣讲团的活动群,“半夏”“榕小蜂”“地黄”“白蜡”“报春”“喜树”“狒狒”……一系列以动植物为名字的备注映入眼帘,每位成员都选取了一种动植物名作为自己的自然代称。“这种植物是什么?为什么要以这种植物作为自己的代称?我应该选取什么动植物作为自己的名字呢?”许多同学带着这样的疑问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活动讨论之中,每个名字的背后或许就有与之相关的一段故事。因和本名含义相近而取自然名为“报春”的科普宣讲团讲解员曾商春,在活动还未开始前,就已经在活动群里和满怀好奇的同学交流起了相关植物信息。“科普的过程,最好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当大家对此感兴趣之后,他们自己或许就会主动地去了解相关知识。”曾商春近日科普宣讲团举行了名为“胜日寻芳”的春花导赏活动,上百名来自各学院的同学,于雁栖湖校区东区三食堂前抽明信片进行分组,跟随有着特殊动植物“艺名”的讲解员的步伐,沿着不同的校园路线对“相见却不相识”的校园植物展开系统性的认知。大家顶着明媚的太阳,伴着煦煦的暖风,踏上了国科大校园内的春日“成团花路”。从花叶到果实,从外观到结构,有讲解员不时掏出剪刀剖开部分植物枝条以更细致地展示。“大家可以看到校园内的樱花,有的已经开始结果了,有的却正在盛开。根据花期我们可以最直观地分辨出他们分属早樱与晚樱。比较著名的武汉大学内的校园樱花则属于东京樱花。”随着讲解员的解释,同学们饶有兴趣地掏出手机依次拍照记录,更有人刷刷地记着笔记。“我有个问题,樱花果能吃吗?”校园樱花树上结满樱桃,这也许是许多同学幻想过的场景。不过国科大校园里的这两类樱花都是人工育种选培出的观赏性樱花,结出的果子虽能吃,但小而涩。面对同学的疑问,来自昆明植物研究所的讲解员郭昌安似乎早有预料,“观景台附近倒是有比较好吃的欧洲甜樱桃,大概六七月份的时候就能看到。”听到这儿,同学们似乎对接下去的讲解抱有了更大的期待。已经不是第一次遇见类似情形的郭昌安认为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人类从原始到现代,个人从小到大,当面对一种未知植物或者果实时,脑袋里的第一反应总是能不能吃,“这包含着人类最为朴素的好奇心。”面对各色未曾听闻的草木,如金银忍冬、鸡树条、苦荬菜、冬青卫矛等,“能不能吃”与“为什么取这个名字”是同学们提出过的最多的疑问。对一些非植物学专业的同学来说,能分辨出植物的食用性就是一种很大的收获,比如名字里带“菜”的一般都可食用。也有同学在讲解员的建议下亲尝了诸如丁香一类的植物,让味觉得到了“满足”。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校园内的花草果树,一般都是观赏性较强,食用性欠佳。郭昌安在活动开始前,社团成员就查阅了大量资料,制作了名牌以展示植物的基本信息,其中包含植物中文名、学名、科属信息、地理分布、花果期以及基本形态特征等,其上还附信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pj/96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