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CHUSHU
处暑,七月中。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节气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在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面有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三候
我国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一候鹰乃祭鸟
一候,鹰乃祭鸟。鹰乃祭鸟,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
二候天地始肃
二候,天地始肃。是说明到了处暑的时节,天地万物开始渐渐沉寂,很多植物慢慢没有了生机和绿色,这个时节的树叶和一些草类植物也慢慢开始了由绿转黄的阶段,同时逐渐刮起秋风,让人们感觉到逐渐的寒凉,所以古代朝廷斩杀罪犯,也常常为了适应天意季节的特征选择在秋后问斩。三候禾乃登
三候,禾乃登。禾在古代的说法中代表了包括黍、稷、稻、粱类等多种农作物,这个时候很多粮食作物开始逐渐成熟,登有脚向下用力的意思,这里用来说明各种粮食作物已经逐渐成熟开始弯下了头。
处暑诗词
《长江二首》(宋)苏泂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宋)王之道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处暑后风雨》(宋)仇远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处暑习俗
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开渔节
处暑时节,沿海地区为了节约渔业资源,同时也是为了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而诞生的一种文化塔台经济唱戏的开渔节活动。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养身事宜
处暑来临之后,气侯逐渐变得干燥,因此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同时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和不吃了,就多吃一些苹果、梨、葡萄之类滋阴的水果。
处暑节气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中阴气增强,阳气减弱,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秋乏”也就随之出现。而睡眠不仅可以消除疲劳,还能使大脑、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是养生美容的重要方法之一,应充分利用睡眠来调养身体。
-END-
点击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