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中草药》作品征集展示(12)——地黄
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董孟祺
疫情期间,我错过了很多观鸟的机会,但对小区里的花草更熟悉了。随着天气变暖,玉兰、丁香、二月兰依次花开花落,我特别喜欢的植物地黄也开花了。地黄的花是紫色的,花朵五瓣浅裂,毛茸茸的,形状像半开的喇叭花。花儿总是斜低下头,并不是因为花太沉了或者是躲避阳光,而是一直如此,也许是地黄喜欢和大地说话吧。地黄的茎和叶子也都是毛茸茸的。茎直立向上,把花举得高高。叶子互生,倒卵披针形,边缘有不整齐的小锯齿。叶子上有主叶脉和次叶脉,主叶脉清晰整齐,次叶脉像杂乱无章的网格,皱皱的,高低不平。地黄叶子正面是绿色的,但是背面是紫色的,很神奇吧。地黄的花是紫色的,叶子是绿色的,那它的名字为什么叫地“黄”呢?那是因为它藏在底下的根是土黄色的,而地黄的根是它作为中药植物的最重要的部位。地黄还有一些别称,比如地髓、芐(hù)等。地髓,是说它的根吸收地气之精髓吧。而“芐”字,倒真的很像地黄垂头生长的样子呢。地黄是一种中草药植物,名字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医圣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也收入了地黄,他把地黄放在草部隰草类,指明地黄的花、叶、根都可以作为药材使用。现代植物学中,地黄属于玄参科,学名是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我有一本《图解本草纲目》,注释部分特别介绍了很多医药学知识。地黄的根药用价值最高,依照炮制方法分为鲜地黄、生地黄与熟地黄。新鲜挖出来洗净的是鲜地黄;晒干了就是生地黄;经过加工炮制的是熟地黄,颜色会变成黑色。它们的药效是不一样的:鲜地黄清热凉血药;生地黄养阴生津;熟地黄可滋阴补血、益精填髓。鲜地黄较难保存,较少用,而生地黄、熟地黄比较常用,六味地黄丸的主要成分里就是熟地黄。明代的张景岳擅用熟地黄,因此也被称为“张熟地”。几年前,我在北京郊区的松山认识了地黄,去年在小区里再次看见它,特别开心,现在,地黄由去年的两株变成了今年的七八株。我希望它们能越长越好,在小区里永远安家。教师点评
谢谢董孟祺同学分享的“中药小百科之地黄”!文中对地黄形态的描写特别生动,让我们在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顶着毛茸茸花朵的地黄形象。智慧的先民们在多年前就开启了地黄的药用历史,经过无数医药学家们的实践研究,将地黄的药用价值发挥到了极致,正如董孟祺同学在文中提到的,根据炮制方法,地黄的根茎可以制作三种中药材:鲜地黄,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其中生地黄和熟地黄使用最为广泛。在《本草纲目》中地黄归为草部隰(xí)草类。隰(xí)草为低湿地方所生长的草,其实地黄非常喜欢阳光,常见于荒山坡、石缝、墙边,路旁等。地黄是多年生草本,意味着今年生长的地黄在明年的同一位置也能找到它,相信对地黄认识和深入了解,大家会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