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摄于湖南长沙)
本品为莎(suō)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始载于《名医别录》,因“根茎相附相续而生,气香特异”,故名“香附”。秋季采挖,去毛须及杂质,切厚片或碾碎入药。加醋炒干者,称“醋香附”。
NO.1前人经验
1
魏晋·陶弘景·《名医别录》记载:“(莎草根)味甘,微寒,无毒。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一名薃(hào),一名侯莎(suō),其实名缇(tí)。生田野,二月、八月採(cǎi)。”
2
清·徐大椿·《药性切用》记载:“(金香附)即莎草子。辛苦微甘,气香性温,入十二经;能行血中之气,解郁调经,安胎利产,为女科专药。生用,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炒用,下达肾肝,旁彻腰膝。盐水炒,软坚润下;童便制,散瘀除蒸;青盐炒,入肾调气;酒浸炒,入肝行经;醋浸炒,消积聚;姜汁炒,化痰饮。四制调经,炒黑止血。阴血燥,均当忌之。”
香附(摄于湖南长沙)
NO.2.1功效主治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主要功效有: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宽中。
1
疏肝解郁:本品辛散走窜,入肝经血分,能行血中之气,善于疏肝解郁,适于肝气郁结之胸胁胀满、疝气疼痛、乳房胀痛等病证,如“柴胡疏肝散”。
2
调经止痛:本品入肝经血分,善于疏肝理气而调经止痛,被称之为“女科专药”,为调经止痛之要品,适于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等病证,如“痛经方”。
3
理气宽中:本品辛散行气,入脾经,善于理气宽中,适于脾胃气滞之脘腹痞闷、胀满疼痛等病证,如“良附丸”。
香附饮片(摄于湖南长沙)
用法:6~10g,煎服。
现
代
研
究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香附含挥发油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糖类以及三萜类等成分,有镇静、镇痛、催眠、抗抑郁、降血糖、降血压、促进胃动力、抑制宫缩、抗肿瘤、抗菌消炎等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子宫等方面的疾病。
NO.3参考资料
张廷模.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8.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冉先德.冉氏释名本草[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4.
[梁]陶弘景撰;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
[清]徐大椿撰;伍悦点校.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附:药性切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
陈志坚,胡璇,刘国道.香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45(36):-.
音频:石若冰
图片:山人文字: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