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大苞米成“气候”了!你不信、我不信、他不信,可事实相信了。“千真万确,万确千真”。每每看到自家房前屋后院落的两大片老玉米棒成熟后,抱穂儿的叶子绽开,露出一水水地黄橙橙的仰着头成了“金棒子”时,家住林甸红旗镇永胜村11屯张金福的老伴,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喜悦,乐的合不拢嘴儿。情不自禁地说:“种这品种的苞米,太好了啦”。“一亩地打多斤,扣除种子、有机肥等成本,赚一千三、四手掐把拿的”。这要感谢一个人,一个让农民赚钱的大恩人。林甸渔谷香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王正义,当地认识他和种他推介玉米籽的老百姓,不但把他称为农业专家,还给他“封”了一个“伯爵”雅称:“苞米王”。接触“苞米王”的农业专家王正义,第一印象和感觉他是一个标准的美男,中等个头,大眼睛、双眼皮,大耳朵、薄嘴皮,天庭饱满,地阔方圆。他对钟爱苞米事业的执着,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那股持之以恒劲儿,干啥像啥,干啥成啥。经了解,得知他的身世,老家是归齐齐哈尔管辖的龙江县,他家兄妹9个,他排行老八,身下还有一个妹妹。家里父母加上爷爷,11张嘴,那时家里的苦日子苦到啥程度,可想而知。在他幼小的心里,就有一个信念,扎下一个牢牢的根儿,让自己脚下的黑土地多打粮、黑土能生“金”。他16岁就离开了家,在“刹下腰”研究玉米前,也曾有过种地、养猪、卖化肥等务农经商的经历,也赚过、也赔过。一路走来,羁羁绊绊、沟沟坎坎,经历的苦楚、坎坷真是太多、太多了。王正义,一个70后,在布满荆棘坎坷的前行路上,没有被困难吓倒、更没有被遇到的失败击垮,他不言败、不服输,在困难中寻觅希望,在失败里汲取教训。善于化“危”为“机”,善于在变局中开新局。王正义,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正义的坚守,正义的执着,这种正义的一直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儿、钻劲儿、恒劲儿,实在是难能可贵。在他的骨子透着干事业的刚毅、果敢、城府和成熟。他对玉米种植、研究情有独钟,50刚出头的他,对玉米研究有着30多年非凡经历,大半生的时间奉献给他钟情的大苞米研发提品上。如今,已到了知天命的他,对大苞米“长相”和苞米籽性状的研究,仍在路上。他的这种执着的坚守和永不舍弃的情怀,没有变,相信也不会变。在最艰难、最无助,甚至走头无路的情况下,是羊庄的聂总伸出援手相助,注入资金、注入勇气、更注入比金子还贵重的信心,让“苞米王”——王总王正义,重整行装、再擂战鼓,重振雄风、再征出发。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黑龙江和吉林农业时,曾语重心长地强调和要求:“中国的饭碗,要装中国粮”;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归根结底是说,我们赖以生存土地,要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想千方设百计,多打粮、打好粮。不但量要足,且质还要好,有成色、更安全。家乡渔谷香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领头雁王正义,在家乡这片盐碱地上,把苞米研发的如火纯青境地,利用农民自家房前屋后“净地”(“净地”指没有上化肥的、没喷农药的,清一色一直使用农家肥的地块)种植苞米王(王正义)提供的苞米种子和有机肥料,苞米“站”杆成熟,带棒收购,价格不菲,近年来,一直出价一公斤两块钱的价位,始终高于其他苞米品种的价格。目前,家乡的农家院落种植这样的苞米面积已发展到了多亩,预计农民增收少说1个多亿,比传统苞米种植多收入一半以上。年计划扩增到3万亩,让更多的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通过苞米王(王正义)推介和掌握苞米种植技术后,赚的“银子”更多,腰包更鼓溜儿,将始终站在大苞米前沿,领跑家乡苞米产业前行发展。作者简介:于府君,林甸人。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现工作在林甸农业农村局。爱好“码字、摄影、轮滑运动等。
林甸往事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