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初期有什么征兆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3245.html
目录
体验——中医入门之道
第一讲初识中医
一、中医学都讲了什么
(一)关于人体的生理
(二)关于人体的病
(三)关于治疗
二、中医是怎样看病的
三、学习中医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古今思维方式的关系
(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三)自学与求师的关系
第二讲中医思想之谜——阴阳五行
一、体验阴阳五行
(一)体验阴阳
(二)细说阴阳
(三)体验五行
(四)细说五行
二、阴阳五行与中医学
(一)阴阳五行与人体
(二)阴阳五行与疾病
第三讲人体生理之谜——脏腑经络
一、脏腑
(一)五脏
(二)六腑
二、气血
第四讲人体病理之谜——正邪之争
一、对正气的解说
二、对邪气的解说
(一)外感之邪
(二)内生之邪
三、正邪之争
四、关于体质
第五讲中医诊法之谜——望闻问切
一、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
(四)望态
(五)望舌
二、闻诊
三、问诊
(一)系统问诊
(二)特定问诊
四、切诊
(一)脉诊的基础知识
(二)中医诊脉,诊什么
(三)脉诊的意义
(四)如何诊脉
第六讲中医辨证之谜——八纲脏腑
第七讲中药性味之谜——四气五味
第八讲中药配伍之谜——君臣佐使
第九讲名医成就之谜——医案解读
第十讲针灸奇效之谜——经脉原理
第十一讲针灸奇效之谜——经络辨治
第十二讲再识中医
附录A自学之入门必读
附录B辨证练习参考答案
附录C网友学习感言
后记
第八讲中药配伍之谜——君臣佐使
中药治病,旨在以偏治偏。前者之偏,是中药性味之偏;后者之偏,是人体阴阳之偏。如以寒凉清热,所清之热,并非细菌病毒,而是改善了体内阳热亢盛的环境。这些细菌病毒,必须在阳热的环境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用药后体内环境改变了,细菌的致病能力下降,人体正气即可将其排出体外,从而治愈疾病。
徐大椿有云:”用药如用兵”,中药有勇猛如张飞,有忠义如关羽,有宽厚如刘备。万马军中,面对成百上千、性情各异的将士,该如何调遣,排兵布阵,才能统帅好这支部队,与正气一道,同仇敌忾,共抗诸邪呢?下面我们就从方剂学中来体验中医遣兵用将的智慧吧。
从上一讲中药性味中我们已经了解到,针对不同性质的邪气,有不同的药物来祛除;针对不同性质的正气虚损,也会有不同的药物来补益;疾病发生在不同的部位,用药也会有所区别。有朋友问,我把每一味中药学精学透,用到恰到好处,是不是就可以治病了呢?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对单味中药性味的把握,是遗方用药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的中药配伍,更体现了中医思想的光芒。下面我们还是从一则医案出发,一起体会一下中药配伍的意义。
女,32岁。以口角糜烂就诊。近2个月来,口角糜烂反复发作,时左时右。鼻干痛。经服三黄片一类清火药后即可缓解,但不久仍会复发。诊其舌淡苔薄黄,脉数。至此似乎一派热象,用黄芩、黄连等清热药本当痊愈,但为何火总是清而不去呢?继续询问,原来患者自产后腰痛已逾五年,得温痛减。夜尿2?至4次,小便清长。再看舌脉象,舌苔虽黄但舌色不红反淡,脉虽数但两尺沉而无力。
看到这里我们知道,患者出现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上火”,而是所谓的“上热下寒”。上热为标,下寒为本。面对这样一位患者,无法找到任何一个单味中药,可以与病情相符。于是我们想到了方剂。
如果将清火的黄连与温下的肉桂放在一起,令标热清,本寒化,标本兼治,寒热并举,就形成了一个经典的方剂:交泰丸。所谓交泰者,火本在上,水本在下。但在周易中,这种火上水下的卦被称为“未济”卦,是很差的卦象。原因在于,这种状态下,火独自上炎,水独自润下,水火相背,越距越远。而反过来,让火在下,水在上,则火上行而暖水,水下行而制火,水火既济,称为“既济”卦,是很好的卦象。所以,交泰之义,即交恰水火,否极泰来。
在对中药进行配伍的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思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第一种,两种功效主治相近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其效力益彰。如麻黄与桂枝相配,则发汗解表之力大增;石音与知母相配,则清热除烦之力愈强。第二种思路,是以一种药物的偏性,来减轻另外一种药物的毒性作用。如半夏有毒,一般不会直接入药来用,但经过生姜炮制后,半夏的毒性就会大减。熟地黄滋腻碍胃,配合以辛香醒脾之砂仁后,其对脾胃的副作用即可得到一定的改善。基于此,后世在中药配伍过程中,发展出了大量的“对药”。由于简单实用,灵活便捷,深受临床医师的喜爱。最典型的如近代名医施今墨,后人有专著来介绍施老的对药经验。
认识了中药配伍的意义,了解了中药配伍最基本的两种形式,下面我们开始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君臣佐使。
所谓君臣佐使,是中医将多味中药配合应用时,对中药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形象化的认识。其中,君,即君主,即主帅,臂若刘备,是一方之主,对所治疾病起到最为关键的治疗作用。臣,即臣属,即战将,譬如关羽、张飞,辅佐君主,助其一臂之力。佐,即微臣,即副将偏将,譬如王平、廖化,以弥补君臣力之不足。使,即信使、士卒,以通风报信,为全军引路。
由于上述身份地位的差异,在用药时,药物的选择,药tt的轻重,也就相应的有所区别。一般来说,君药通常会选择气厚力猛之品,所用分量也常常是全方中最重的;臣药次之;佐使药通常放在一起来说,分量最轻。下面我们还是通过一则无疾自治的实例,来帮助大家体会一下君臣佐使的意义。
年4月,无疾到广西北海旅游。无疾此前从未近过海水,当日兴奋之余,在海水中泡了半天。至晚上8点左右,有些恶寒感觉,没有在意。至9点,热起,试体温,已达39.6C:。心烦,无汗,不恶寒,而恶热。脉数有力。此热在气,邪已入里,急需清里透表。处麻杏石甘汤原方:生石骨20g,麻黄10g,杏仁6g,甘草6g。1剂。
幸好当地药店关门较晚,十点左右将药取回。无处煎煮,仅以开水冲泡15分钟后,服半剂。约半小时后,汗出,热退,病愈。第二天即乘机返京。
以上方中,药物结构比较鲜明,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病邪已入里化热,亟当清热,故重用石苷为君,以其辛甘大凉,清而能透。邪从外来,入体不深,最宜从表而解;但汗孔闭合,邪无出路,故当发汗解表,给邪以出路。故以麻黄为臣,助君透达。邪从表入,皮毛约束,则肺气失于宣降;理肺气而选杏仁为佐。甘草性平和缓,调和表里为使。
鉴于本书读者以中医爱好者和零起步的初学者为主,又考虑到整体篇幅,本篇所讲的方剂,以最为常用的中成药为主。一则方便实用,可以直接服用,免去煎熬之烦琐;二则既然作为成药,该方得以流传久远,说明此方在临床必有或广、或专的效验之功。能够充分、合理的用好现有的中成药资源,生活中很多问题,实际上已经可以得到解决了。不过为了让大家对中医方剂、中医用药配伍思想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无疾特意挑选了几首临床比较常用的典型方剂,加以讲解,以明方理。
一、实证用方
(一)治风剂
1、疏散风寒剂
人参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柴胡、前胡、枳壳、桔梗、羌活、独活、茯苓、川芎、甘草。
常用剂S:原方诸药各等份。现成人常用上药各10g,3岁以上小儿上药各6g
风寒感冒。(原方主治: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痛,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呕哕寒热,并皆治之。)
本方针对外感风寒之邪所设。方中羌活、独活并用,祛风散寒、除湿解表,辅助正气祛邪外出,为君。柴胡、前胡,_升一降,一表一里,宣肃气机;柴胡助羌活、独活以解表,前胡助桔梗、枳壳而理肺。风寒邪气侵犯皮肤肌表,皮毛内合于肺,庚毛受邪则肺气不利为咳嗽。方中桔梗宣提,枳壳肃降,令肺气和平,以助解表。此四药合力助君,为臣药。肺主气,现在肺受风寒邪气所困,气机不利,气不行则血不行,气不行则津液不行。故方中又以茯苓除湿,川芎行血,以防气滞之后出现进一步的津血问题。方中另用人参(今常代之以党参),其意在辅助正气,托邪外出,兼可固护人体,防邪深入。正气不足时,参之用尤其重要。此三药或防患于未然,或祛邪于轻微,为佐药。生甘草调和表里上下,为使药。
本方制法完备,考虑周详,备受历代医家推崇。并在此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形成了一批败毒散类方。如正气充实可去人参为败毒散;表邪较重可增加荆芥、防风解表为荆防败毒散。本方除可治疗风寒外感外,对于咳嗽、脾胃虚弱也有很好的疗效。被后世称作“咳门第一神方"。
同类常用中成药:
(1)感冒清热颗粒
荆芥穗g,防风g,白芷60g,紫苏叶60g,柴胡g,薄荷60g,芦根g,葛根g,桔梗60g,苦杏仁80g,苦地丁g。
此药是北京地区治疗感冒最常用的中成药之一。方中用药较繁,既有辛温解表之荆芥、防风、苏叶、白芷,又有辛凉解表之柴胡、薄荷、芦根、葛根。两类药分量相当,寒热之性不显,解表之力独彰。所以对于普通感冒,寒热表现不明显,或偏于风寒者,皆可服用。
(2)午时茶
紫苏叶75g,防风50g,白芷50g,羌活50g,广蕾香50g,连翘50g,柴胡50g,桔梗75g,前胡50g,枳实50g,苍术50g,厚朴75g,陈皮50g,甘草50g,山楂50g,六神曲(炒50g,麦芽(炒)75g,川弯50g,红茶0g
本方是我国南方地区常用的一种感冒中成药。针对南方多湿热的环境特点,本方解表药多选性味温和,兼有和里作用的药物(苏叶、蕾香)。
同时增加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即平胃散,为燥湿和胃的经典方剂),以健脾和中;加山楂、麦芽等消食药以消食滞,从而更加适合当地的感冒病症。
2、疏散风热剂
银翘散(《温病条辨》)。
银花一两(30g),连翘一两(30g),桔梗六钱(18g),薄荷六钱(18g),竹叶四钱(12g),生甘草五钱(15g),荆芥四钱(12g),豆豉五钱(15g),牛蒡子六钱(18g)。
风热感冒。(原方主治:但热不恶寒而渴)
银翘散是治疗风热感冒的代表方剂。与针对外感风寒所用的解表法有所不同,治疗风热感冒时,要旨不在于散,而在于清。寻思其理,风寒之邪往往从肌表侵入,皮毛被寒邪所束缚是其发病症结。而风热之邪常从口鼻侵入,咽喉肺系是主要的受灾区。所以外感风寒最常见恶寒,外感风热最常见咽痛。风寒在表则宜温散,风热在肺系则宜清透。不过卫表肺系原本一体,发散解表须配以理气,清肺之品亦常宜透达解表。
方中银花、连翘原本用以清热解毒,是治疗外科痈肿的常用药。吴鞠通据其轻清上浮之性,用于清透肺卫风热之邪,重用为君。芦根、薄荷、牛蒡子、
豆豉、荆芥,五药助君透邪,牛蒡并可利咽喉,共为臣药。竹叶利水,令体内既成之热邪从小便得排,给邪以出路,为佐。桔梗载诸药上行于肺,甘草调和,为使。
同类常用中成药:
(1)银翘解毒丸(片、胶囊、颗粒成分同)
组成及方解同银翘散。
(2)双黄连口服液
金银花g,黄芩g,连翘g。
本方宗银翘散,重用银花、连翘清热解表的同时,增加了善清上焦肺热的黄芩,使全方清热解毒之力大增。对于外感风热后,实热表现明显的病症,如咽喉红肿热痛、咳嗽痰黄、发热等,疗效较好。
3、祛风寒湿止痛剂
木瓜丸。
木瓜80g,威灵仙80g,海风藤80g,鸡血藤40g,白正80g,制川乌40g,制草乌40g,当归80g,川芎80g,人参40g,牛膝g,狗脊(制)40g。
本方重用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以狗脊助之。以归芎养血活血,人参益气以扶正。肝肾强健、气血充盈之后,以木瓜柔筋祛湿而止痛,白芷祛风止痛,乌头驱寒止痛,灵仙、二藤祛风寒湿止痹痛。如此正复邪散,痹痛可止。
4、平息内风剂
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怀牛膝一两(30g),生赭石一两(30g),生龙骨五钱(15g),生牡蛎五钱(15g),生龟板五钱(15g),生杭芍五钱(15g),玄参五钱(15g),天冬五钱(15g),川楝子二钱(6g),生麦芽二钱(6g),茵陈二钱(6g),甘草钱半(4.5g)。
肝风内动。(原方主治:内中风证,其脉弦长有力,或上盛下虚,头目时常眩晕,或脑中时常作疼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或时常噫气,或肢体渐觉不利,或口眼渐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晕,颠仆,昏不知人,移时姶醒,或醒后不能撤消,精神短少,或肢体痿废,或成偏枯。)
本方是中医临床治疗中风病初起最常用的方剂。我们这里先大致分析一下肝风内动的发生机制。自然界中水少则风生,北方水少,北方风多;冬春水少,冬春风多(台风因热极而起,与此有别)。人体内也是一样。当下焦肝肾阴精不足时,风即从内而生。表现出来的就是头晕头痛等内风症状。随着内风势力不断加大,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大怒(肝阳化火,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劳累(正气不足,无以御风)、凌晨(对应一年之春,风气当令,天气升发,外内相合),即可发作为中风病。风本无形,但大风可以飞沙走石;内风同样无形,但内风一动,从下而上,可以带动血、痰等有形邪气,上攻头脑,神窍闭阻,人即出现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大风症状。风止后,血痰等有形邪气无法顺利下行,痰瘀交阻,人即出现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表现。
可见,如果平时多注重养生,多培养少耗散肝肾的精血,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中风的发生。对于素体肝肾阴虚的人,平时注意调摄心情,避免大的情绪波动,避免过度疲劳,避免过度熬夜伤阴,避免饮食过于肥厚生痰,那么大多数情况下,中风病也是同样可以避免。对于医生来说,治疗中风病的关键时期,是内风初起的阶段。因为此时肝风初动,血虽上行但并未成瘀,尚可用药引其下行。如果等到昏倒不省人事再行救助,难度就非常大了。
镇肝熄风汤是针对中风初起而设立的一张经典处方。方中重用牛膝、赭石为君。牛膝最善引血下行,重用牛膝,可以将随风上逆的血引而下行,令血不致瘀阻于上。赭石色赤而人血,石体质重而下行,善于平定上逆之挟血肝风。二药相伍,一刚一柔,主治血逆之标实。龙骨、牡蛎、龟板三药,最善滋阴潜阳。龙、龟、牡蛎皆水中之物,而人药皆用其骨,故善将浮越之阳潜降于水中,白芍养血柔肝而缓肝风之急,玄参、天冬善养阴而清热,六药共用为臣。方中川楝子、麦芽、茵陈三药,是神来之笔。张锡纯最初的处方中并未用到此三药。用于临床后发现,虽然大部分患者可以轻松搞定,但仍有部分患者,服用此方后,病症不轻反重。张氏从而领悟到,肝为将军之官,性情原本暴躁,喜温良之言,而恶激烈之辞。方中主以重镇,意在压制肝风,是逆肝之性,肝脏受制,可形成“反动之力",从而令病情加重。加此三味以疏肝,如春风细雨,则上弊可除,故用为佐药。甘草调和为使。
同类常用中成药:脑立清丸。
赭石g,磁石g,珍珠母g,牛膝g,猪胆汁g,清半夏g,酒曲g,酒曲(炒)g,薄荷脑50g,冰片50g。
方取镇肝熄风之义,重用赭石、牛膝,同时增加磁石、珍珠母,皆重镇平肝之类。镇肝同时,又以至苦至寒之胆汁清降肝胆之热。所不同者,本方无大量滋阴潜阳之药,而增化痰消食开窍之品。所以本方更善于治疗肝风挟痰,上攻头目引起头晕目眩、头痛头风等病症。
(二)祛寒剂
理中丸((伤寒论》)。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 .
睥胃虚寒。(原方主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
中阳不足,寒自内生。人参(今多以党参代之)温中益气为君,干姜温中散寒为臣,白术健脾益气为佐,甘草补益调和为使。今有成药附子理中丸,即在此方基础上增加附子,其温热之性更显。
同类常用中成药:
(1)附子理中丸(解说略)。
(2)良附丸
高良姜、香附各等份。
良姜温胃散寒,香附疏肝理气,二药合力,则寒散气行而痛止。用于治疗寒邪犯胃引起的急性胃痛。理中治虚寒,良附散实寒。
(三)清热剂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酒炒)、黄芩(炒)、栀子(酒炒)、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酒洗)、生地黄、生甘草、柴胡。
原方未标明剂量。今可用诸药各10g。另,今之中成药龙胆泻肝丸中,用龙胆草、柴胡、生地黄、泽泻两分,余药一分。可参。
肝胆实火湿热。(原方主治:治肝胆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
方中龙胆草苦寒清热燥湿,尤善入于肝胆,为君药。黄芩、栀子助君清热燥湿;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令湿热邪气从小便解,给邪以出路,共为臣药。苦寒之品,易于化燥伤阴;清利之品,亦多损阴之弊。故方中配合以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防治诸药伤阴太过。另如前所述,肝为将军,不喜抑郁,直以苦寒清肝,恐有损生发之气,故又以柴胡疏导。三药共用为佐。甘草护中,谨防伤胃太过,为使。
针对龙胆泻肝丸的安全性问题,乃至中药安全性的问题,无疾有如下想法,希望与各位朋友分享,也希望得到您的批评指正。
中药治病,旨在以偏治偏。前者之偏,是中药性味之偏;后者之偏,是人体阴阳之偏。如以寒凉清热,所清之热,并非细菌、病毒,而是改善了体内阳热亢盛的环境。这些细菌、病毒,必须在阳热的环境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用药后体内环境改变了,细菌的致病能力下降,人体正气即可将其排出体外,从而治愈疾病。同时,前面讲过,壮火食气;体内亢盛的阳热本身就会对正气造成损耗。清热,正气才能得到保全,才有能力祛邪外出。战胜非典,最终依靠的仍是天与人的正气,而不是药物对抗的结果。温度、湿度改变了,不再适合邪气的生存;人体正气有足够的能力驱逐已经衰弱的邪气。
如果对这一思路没有清醒的认识,认为中药的清热药即相当于西药的抗生素把苦寒药当作治病祛邪的法宝,而不是辅助机体实现阴阳自和的工具,问题就出现了。问题的根源,在于中西医对于治疗过程有着各自不同的认识。中医更强调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所谓“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剩下的问题,需要让人体自己去解决。西医更崇尚用药物彻底根治,所以退热后,往往需要继续用药1周,以免留下后患。且不对二者是非作任何评价,只讲以西医的思路来应用中药,会带来的问题。
对龙胆泻肝丸的责难,根源于其中的一味药——木通。20世纪90年代初,比利时有人利用此药的利尿作用来减肥,减到肾衰。此后国内相继有报道称,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后出现肾衰,原因仍然是其中含有木通。将木通作为元凶似乎罪有应得,其实不然。木通苦寒,善于清热利湿,引热邪出于小便。肥人见热者少,见虚寒者多;再以苦寒清热,岂不是雪上加霜?最终肾阳衰败成尿毒症,是犯了虚虚之戒,寒寒之戒。中药不是止痛药、退热药,见痛即可止,有热就能退。今天久治不愈的热证,实际上大部分是由于正气不足引起的。治疗不以正气为主,一味的强调用药物彻底根治,是典型的用西医思路指导中医用药。可见,过不在木通,而在错用木通。此后一段时间对木通的一派谴责言论,甚至对中草药的质难,实有冤比窦娥之感。
此后经分析,木通一药种类繁多,可以导致肾衰的品种,主要是马兜铃科的关木通。现在的龙胆泻肝丸中,已经用无毒的木通科木通替代了关木通,实验检测已经比较安全了。不过无疾还是要提醒各位朋友,检测的无毒,未必就是绝对的安全。用中药,要遵守中医药的游戏规则,中病即止。胡乱用药,不识章法,人参也可以是砒霜。
同类常用中成药:牛黄解毒丸。
人工牛黄5g,雄黄50g,石音g,大黄g,黄芩g,桔梗g,冰片25g,甘草50g。
本方以苦寒直折药为主,佐以升提开窍,善清一身上下之火。
(四)祛痰湿剂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
痰湿证。(原方主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不和。)
半夏燥痰为君。橘红,古代用陈皮去白而得;今多以陈皮为橘皮,橘红为柚皮。性味十分相近,可以相互替代。以其燥湿化痰而行气,为臣。茯苓利湿健脾为佐。甘草和中为使。
清?汪昂《医方集解》中对本方的解说十分精辟,引录于下:“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使。”今已有中成药二陈丸。
同类常用中成药:二妙丸。
苍术(炒)g、黄柏(炒)g。
苍术燥湿健脾而解表,黄柏清热燥湿而行下,并用为清湿热最重要的中成药。
(五)祛暑剂
蕾香正气软胶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苍术g,厚朴g,陈皮g,生半夏g,茯苓g,广藿香油1.95ml,紫苏叶油0.98ml,白芷g,大腹皮g,甘草浸膏24.4g
暑湿外感证(原方主治: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疾,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泄翟乱,脏腑虚鸣,山岚瘅症,遍身虛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
思考之一。
(六)理气剂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甘草(半两),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各一两。
肝郁证。
本方是治疗木气疏泄不及之主方。其中柴胡为疏肝理气之主药,为君。木疏泄不及,是用不及。用不及者,体必不及。所以疏肝理气的同时,必须配合养血和血之当归、白芍,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肝郁之标,为臣。“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白术、茯苓健脾守中,防肝气来犯,为佐。甘草调和为使。
同类常用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
柴胡、香附、白芍、延胡索、枳壳、炙甘草。
柴胡、香附疏肝理气为主;白芍养肝血,延胡索行血气为辅;枳壳下气而理睥为佐。
(七)理血剂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当归(三钱),生地黄(三钱),桃仁(四钱),红花(三钱),枳壳(二钱),赤芍(二钱),柴胡(一钱),甘草(一钱),桔梗(一钱半),川芎(一钱半),牛膝(三钱)。
瘀血证。(原方主治:治胸中血府血瘀诸证)
本方为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制的活血化瘀经典方剂。方中重用桃仁、红花,专祛瘀血为君。有瘀必有虚,故又以四物汤(详见下文)为养血活血,并用为臣。瘀血阻滞,气机运行必然失常。故佐以柴胡、桔梗、枳壳,宣畅疏理气机,令气行则血行,为佐。此方现有成药血府逐瘀胶襄可用。
同类常用中成药:通心络胶囊。
全蝎、土鳖虫、水蛭、蜈蚣、蝉蜕、檀香、降香、乳香、赤芍、冰片、人参、酸枣仁。
本方以大量虫类药破血逐瘀为主,辅以辛香行气血药;佐以人参、酸枣仁补益气血。全方以破血为主,旨在治标,不宜长期服用。今天很多心血管病患者,将此药当作阿司匹林来吃,是误用。一味丹参代茶饮,远较此方为妥。
(八)消食剂
1、保和丸
山楂(焦)30g,六神曲(炒)g,麦芽(炒)50g,莱菔子(炒)50g,半夏(制)g,陈皮50g,茯苓g,连翘50g。
方中前三味即焦三仙,为临床消食常用药。莱菔子即萝卜子,善消食下气。又以二陈除痰湿为助,连翘清郁热为佐。临床消食十分常用。
2、大山楂九
山楂0g,六神曲(麸炒)g,麦芽(炒)g。
即焦三仙。
3、健胃消食片
太子参.6g,山药.4g,山楂.3g,麦芽(炒).4g,陈皮22.9g。
方以参、药健脾益气为主,山楂、麦芽消食为辅,陈皮理气和中为佐,在消食类成药中,本药略偏于补。
二、虚证用方
(一)补气剂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等份。
气虚证。(原方主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大宜服之。)
人参(今多以党参代之)补中益气为君;脾气不足最易导致水湿内停,水湿一旦形成,又最容易困犯脾土,白术燥湿而助脾运化,为臣。茯苓利湿而健脾为佐,甘草和中补益为使。四药一补一和,一燥一利,成为后世众多健脾益气方剂的基础方。
同类常用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详见后治睥剂。
2、玉屏成口服液
黄芪g,炒白术g,防风g。
黄芪益气固表为君,白术健脾守中为臣,防风引药达表,捜剔风邪,为佐使。常用病症有二:一是气虚不能固表之自汗;二是正气不足反复外感。
(二)补血剂
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各等份。
血虚血瘀证。(原方主治:凡伤重肠内有瘀血者用此。)
熟地黄补肾填精,精血同源,精生血长,为君。白芍补益肝血,当归养血活血,共用为臣。补益之品,最易生壅滞,故用川芎为佐,以行血滞。四物以川芎升发象春,当归活血象夏,白芍收敛象秋,熟地滋补象冬,四药而行一年之功,立意深远,为养血第一方。
(三)补阴剂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黄八钱(24g),山茱萸、干山药各四钱(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三钱(9g)。
肾阴虚证。(原方主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白等)
本方为补阴经典名方。方中重用熟地黄八分为君,以补精填髓,直补肾阴。山茱萸、山药各四分,一酸敛人肝补阴,一甘平入脾而气阴并补,二药通过滋补肝脾之阴,而间接起到补肾阴之用,为臣。此三药合而补阴,世称“三补”。仅凭此三味补益药,尚远不足以成就六味地黄丸之经典。补益之品,因其味甘性缓,经常在补的同时,出现生邪、留邪的弊端。如熟地黄善补肾阴,但滋阴同时,即容易生湿化火,故佐以泽泻,泻肾中邪热水湿。山茱萸善补肝阴,但木能生火,木气太旺,容易郁而化火,故佐以牡丹皮,泻肝中邪火。山药善补脾之气阴,但其性涩守,不善行走,容易形成气壅湿停,故佐以茯苓,利湿健脾。如此三补三泻配伍,使得六味地黄丸总体补阴而不生湿,益肝肾而不助火,其性平和,成为补阴方剂之典范。后世在此基础上,增加药味,形成了大量的地黄类方。如增加枸杞子、菊花,即可养阴明目;加知母、黄柏,即可滋阴清热;加肉桂、附子,即可温化肾气(实际上,六味地黄丸是由肾气丸减两药而成,这里为了理解方便,姑且如此讲)。
但补阴之药终归滋腻。脾胃虚弱者,长期服用地黄丸,会加重脾胃负担,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可稍配合加味保和丸,每次1/3?1/2袋,以助脾运。
同类常用中成药:
1、杞菊地黄丸
即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各两分而成。
本方滋阴之外,尤善明目。
2、明目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蒺藜、煅石决明。
本方以杞菊地黄丸为基础,增加归、芍和血,蒺藜、石决明平肝明目,而明目之功更显。
3、知柏地黄九
即由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各两分而成。
本方滋阴之外,尤善清解下焦之热,用于阴虚所致五心烦热(心烦、手足心热)、盗汗梦遗等。
4、桂附地黄丸
即由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各一分而成。
本方以六味养阴为基础,佐以二药助火,令少火生气,而令肾气得充。此方即张仲景《金匮要略》之肾气丸。
5、金匮肾气丸
由桂附地黄丸加牛膝、车前子而成。
本方在肾气丸基础之上,增加引药下行,利湿清热之品,以防补益太过而化热生湿。此方本名济生肾气丸,无奈今日药厂错以金匮肾气名之,而将真正的金匮肾气丸易名作桂附地黄丸,不知其故,学者当明此,以免生误。
(四)补阳剂
艾附暖宫丸(《仁斋直指方》)。
艾叶g,香附g,吴茱萸80g,肉桂20g,地黄40g,当归g,川芎80g,白芍80g,黄芪80g,续断60g。
胞宫寒瘀证。
男属阳,女属阴。女性疾病,通常与寒、瘀二邪有关。无论月经不调、白带异常、乳腺增生、妇科炎症,病症纷繁,却常与寒瘀体质有关。体质不加以改善,各种病症的治疗总会缠绵难愈,无法根治。本方即改善女性寒瘀体质之经典良方。方中重用香附行气活血散寒,艾叶温经活血,并用为君。以吴茱萸、肉桂温暖胞宫,以四物并用养血和血,共为臣。再以黄芪益气,续断补肾为佐。本方已有成药。
同类常用中成药:附子理中丸(同前)
三、五脏用方示例
(一)治肺剂
止嗽散(《医学心悟》)。
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二斤),甘草(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共为末。每服三钱。
无疾按:今可按桔梗等l0g,陈皮5g,甘草3g,作汤药服。
咳嗽。(原方主治:治诸般咳嗽。)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喜温恶寒。又恐外邪侵袭,痰湿停聚。故方中以紫菀、百部,温润肺脏,化痰止咳为君。以桔梗、白前,一升一降,调畅气机而止咳逆为臣。荆芥散邪于外,陈皮化痰于中,为佐。甘草调和,兼可化痰止咳为使。
无疾按:本方与人参败毒散相比,一谓咳门第一神方,一名止嗽散。咳嗽二者本有别,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故败毒散中多理气,止嗽散中重化痰。两方用药平和,都是临床常用的治肺良方。
同类常用中成药:通宣理肺丸。
桔梗、前胡、枳壳、杏仁、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黄、紫苏叶、黄芩。
本方以二陈化痰,以桔、前、枳、杏四药理肺气。辅以麻、苏解表,黄芩清热。对于咳嗽(尤其是外感咳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二)治心剂
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酸枣仁二升(30g),甘草一两(10g),知母二两(20g),茯苓二两(20g),川芎二两(20g)。
失眠。(原方主治:虚劳虚烦不得眠)
失眠的机制前面已经讲过,主要是神被热扰,以及精血不能充养两条。酸枣仁汤是治疗虚性失眠的经典方剂,制方巧妙,疗效颇佳。方中重用酸枣仁为君,补益心肝之血,先令神有安神休憩之地。知母清心除烦热,助枣仁安神,为臣。然枣仁虽补血,但所生之血为死血;知母虽清热,但所清之热无出路。故又以川芎行血,令血活;茯苓渗利,出邪热;茯苓另有宁心之用,
二药并用为佐。甘草和中为使。
同类常用中成药:
1、柏子养心丸
炙黄芪g,茯苓g,党参25g,当归g,川芎g,柏子仁25g,酸枣仁25g,远志25g,半夏曲g,朱砂30g,肉桂25g,五味子25g,炙甘草10g。
[方解】从药物组成可知,本方虽以柏子命名,但其实重在补益气血。因为心为君主之官,神藏于心中。而心神的正常活动,全赖气血以濡养。补气血,即是补心。此后,以柏子仁、酸枣仁、远志,安神宁心以治标,为臣。佐以半夏曲,消磨痰食而安神;朱砂、肉桂,交通心肾而安神;五味子酸敛气阴而养心。全方立意较完备,为养心安神常用之善品。
2、朱砂安神丸
朱砂五钱,黄连六钱,炙甘草五钱半,生地黄一钱半,当归二钱半。
思考之二。
(三)治脾胃剂
补中益气汤(《睥胃论》)。
黄芪(病甚,劳役热者一钱,3g),炙甘草(以上各五分,2g),人参(三分,1g,有嗽去之),当归身(三分,1g),橘皮(二分或三分,1g),升麻(二分或三分,1g),柴胡(二分或三分,1g),白术(三分,1g)
无疾按:此方,以及东垣益脾气诸方,用量都非常小。发人深省。
脾胃气虚下陷。
原方立意颇深。今且从俗论之。黄芪温中益气,而能升阳固表,与气虚下陷之病机颇相吻合,重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助君温中益气,为臣。然血为气之母,无形之气无处安身,须蕴于有形之血中,故以当归养血活血,令气有所归。参芪等药补中益气,气虽生但不能行,易成壅滞之候。故以陈皮行气以防壅。气机下陷,少与升麻、柴胡升提为使。
同类常用中成药:
1、人参健脾丸
人参25g,白术g,茯苓50g,山药g,炙黄芪g,陈皮50g,砂仁25g,木香12.5g,酸枣仁(炒)50g,远志25g,当归50g。
思考之三。
2、归脾丸
白术(炒)g,茯苓g,炙黄芪80g,党参80g,炙甘草40g,远志(制)g,龙眼肉g,酸枣仁(炒)80g,当归g,大枣(去核)40g,木香40g。
思考之四。
3、香砂六君子丸
党参g,白术(炒)g,茯苓g,炙甘草70g,陈皮80g,半夏(制)g,木香70g,砂仁80g。
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后,称为六君子。健脾益气而化痰湿之力更胜。现成药中,唯有此药,与六君子原方相近,仅增少量香砂以行气,防止补益太过而生壅滞,是临床补益脾气最常用的成药之一。
4、参苓白术散
人参g,白术g,茯苓g,山药g,甘草g,白扁豆75g,薏苡仁50g,莲子50g,砂仁50g,桔梗50g。
本方以四君子汤为基础,加山药平补气阴,扁豆、薏苡仁渗湿健睥而止泻,莲子涩肠而止泻;砂仁醒脾为佐;桔梗载药上行于肺,令脾所生之气上行以补肺,培土生金。本方主要用治脾虚湿盛所引起的腹泻,以及肺脾气虚之久咳不愈。
5、麻仁润肠丸
大黄g,火麻仁g,苦杏仁(去皮炒)60g,木香60g,陈皮g,白芍60g。
本方是在经方麻子仁丸基础上稍加化裁而成。方以大黄为君,荡涤肠中积滞。以火麻仁、杏仁润肠助之,木香、陈皮行气辅之。并佐以白芍,柔肝而令肝缓,肝缓则脾运通行而便秘得解。本方是适合于临床大部分便秘患者服用的中成药。相比芦荟、番泻卟等泻下药,本品对于顽固便秘患者更加安全稳妥得多。不过便秘终归是标,辨证求本,治本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四)治肝剂
逍遥散(见前理气药)。
同类常用中成药:舒肝和胃丸
香附(醋制)45g,柴胡l5g,郁金45g,佛手g,木香45g,乌药45g,陈皮75g,莱菔子45g,槟榔45g,广藿香30g,白芍45g,白术(炒)60g,炙甘草15g。
本方以大队理气药疏肝,运脾;助以白芍柔肝;佐以白术健脾,甘草和中。行散之力胜于逍遥丸,故肝郁气滞明显者可服此药。
(五)治肾剂
肾气丸(《金匮要略》)。
干地黄八两(g),山药、山茱萸各四两(各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各90g),桂枝、炮附子各一两(各30g)。
肾气虚证。(原方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
参前六味地黄丸解。
同类常用中成药:
1、六味地黄丸同前。
2、四神丸
补骨脂g,吴茱萸g,肉豆蔻g,五味子g,大枣g。
本方为治疗五更腹泻的特效方。肾阳不足,脾土失温,则清晨阳气初动之时,人得天阳之助,则欲排阴浊外出。且肾气不足,无力固摄,故大便来势颇急。方以补骨脂、肉豆蔻温肾阳而固摄,并以吴茱萸助之,五味子佐之。
注:本部分提到的中成药成分及剂量绝大部分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5年版)。另有少部分直接出自最早记载该方的原著。
细心的朋友或许已经发现,本部分所讲方剂或中成药的思路,与前面所讲的中药和辨证,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秉承病性的虚与实,病位的脏和腑,依次展开的。举例来说,辨证一讲中我们了解到气虚证的常见表现(气虚无力倦懒言),可据此判定气虚证的有无。一旦确定本证,就可以在中药一讲相应的常用补气药中査找,得到党参、黄芪、山药这三种;按照对三者用途的基本评价,可以从中得出最适合自己的一味药;继而或冲泡代茶饮,或煲汤熬粥时加上一些作食疗,剂量用最常用的10g就可以了。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单用某一味中药的效果不够理想时,就可以考虑在方剂一讲中寻找相应的中成药,得到补中益气丸和玉屏风口服液,再根据自身病症特点进行选择即可。
通过前面讲稿的学习和积极的实践练习,有些朋友已经可以对一些患者的病情作出比较准确的中医辨证分析。再结合中药方剂部分的学习,对于一些简单的疾病,朋友们就可以给出比较完整的治疗意见了。当然,目前的学习还仅仅是停留在人门的阶段,遇到疑难或较为重大的疾病,切不可以此为据,仍需以医生面诊为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