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的人很多,治好的也多,治不好的也不在少数。从中医理论来讲,关于胃病的分型很多,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容易搞混淆,分得不是太清楚,很多时候病人自己判断难,医生判断也难,因为有可能医生没那么多时间去详细地了解病情。
今天主要介绍两种以口干为主要表现的胃痛,一种为胃阴不足,另一种为肝胃郁热。在这两种证型上有很多相似之处。
胃阴不足:
胃脘隐隐灼痛,有时嘈杂似饥,或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或光剥无苔,脉弦细无力。
肝胃郁热:
胃脘灼痛,烦躁易怒,烦热不安,胁胀不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从这些表现来看,似乎二者都有灼痛、口干、嘈杂、舌红这些症状。
舌红我们说一般主热证,但热又分为为实证和虚证,实证一般要以“泻”法为主,而虚则要补。
简单的来说就是如果这个热是实实在在的热,则要用清热的治法,而虚热则是阴不制阳所导致的结果,这个时候就要补阴来抑制这个因阳过剩而引发的虚热。
下面来对比下中医在治疗这两种证型所用的方子。
胃阴不足:代表方:益胃汤;
组成:北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石斛、佛手、绿萼梅。
此方以北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石斛来滋养胃阴。又以佛手、绿萼梅调气止痛。
分析下各药的特点。北沙参:养阴清肺,祛痰止咳。麦冬: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玉竹: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石斛:生津益胃,清热养阴。从这些药的功效,我们可以看出,都具有养阴的功效,同时也具有生津的能力,所以症状的口干,大便干燥这些症状的治疗是不难理解的,而加佛手、绿萼梅可能主要从肝的角度考虑。也体现了中医所说肝胃同治的观点。
肝胃郁热代表方:化肝煎。
组成:丹皮、栀子、白芍、甘草、青皮、陈皮、浙贝母、泽泻、黄连、吴茱萸。
此方以丹皮、栀子清泻肝火;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陈皮、青皮疏肝和胃;浙贝母、泽泻清泻郁热;黄连、吴茱萸泄肝和胃。
各药特点: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浙贝母: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泽泻: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
对比以上两个方,益胃汤重点在于胃,而化肝煎也重点在于肝,从胁胀、口苦、苔黄、脉弦、易怒等特点来说病在肝。从药物组成结构来看,也重点用了些作用在肝的药物。再从现代解剖来看肝胃也是相邻器官,相互之间影响也较大。
当然,实际治疗过程中,可能很多时候要根据辩证适当加减,才能更好地发挥疗效,具体根据辩证论治选择合适的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