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http://pf.39.net/bdfyy
导读
六味地黄丸恐怕是中药方剂里知名度最高的方子,但六味地黄丸究竟治什么?原理是什么?我们来一起看一看六味地黄丸的故事。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组成]:熟地黄24克山萸肉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丹皮9克云苓9克[用法]: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成人每服6-9克,空腹淡盐汤送下。小儿每服1.5~3克,空腹温开水送下,每日三次。[功用]:滋肾阴,补肝血。[主治]:肝肾阴虚,头目眩晕,眼花耳聋,咽喉燥痛,腰膝酸软,自汗盗汗,骨蒸劳热,遗精早泄,消渴引饮,小便频数,尿血便血,虚火牙痛,齿龈出血,须发早白。妇女月经先期,经来量少。小儿囟开不合,赢瘦骨蒸,行迟、语迟、齿迟。舌红少苔,脉细数。
六味地黄丸的故事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圆(丸),最早见于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字仲阳,山东郓州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
他从事儿科40余年,积有丰富的临证经验。后经其学生阎季忠把他的理论和经验加以整理,编成了《小儿药证直诀》,这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儿科专著。
一天,钱乙和弟子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他略带嘲讽地问:“钱太医,按前贤张仲景《金匾要略》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遗忘了吧?”
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您以为如何?”这位大夫听了,恍然大悟,连声道:“原来如此!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令人佩服!”
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载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地黄丸”流传下来。直到今天,仍广泛运用于临床,成为众所皆知的著名中成药。
“地黄丸”脱胎于《金匮要略》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并去掉肉桂、附子,名曰“地黄丸”。从此地黄丸成为滋补肾阴的代表方。
到了明代医学家龚廷贤、薛己等,对肾阴尤为重视,凡肾阴虚者,常常应用地黄丸方。故《四库全书目录提要》在论及地黄丸立方时说:“本后汉张机《金匮要略》所载崔氏八味丸,(钱)乙以为小儿纯阳,无须益火,除去肉桂、附子二味,以为幼科补剂。明·薛已承用其方,遂为直补真阴之圣药。”随之,薛己在所著的《正体类要》中,将地黄丸的名字前冠以“六味”,于是“六味地黄丸”之名流传于世。
钱乙在治疗小儿先天发育不良时,总结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肾决定着人的生长发育,强调补泻要同时进行的理论。他从“金匮肾气丸”入手,去掉肉桂、附子两味药,创制了滋补肾阴的名方——地黄丸。由于其疗效显著,从此在儿科大量应用。
本方为补阴代表方。以滋阴补血的熟地黄作力主药,又以敛阴滋水的山萸肉加强熟地的补性,更以益气补脾的山药为助,配合而成“三补”。由于肝肾不足,常有虚火上炎,故以泽泻泻肾火,丹皮泻肝火,茯苓渗脾湿,配合而成“三泻”。
这样本方就把补虚与去邪结合起来,补中带泻,寓补于泻,以泻助补,三补与三泻,相反而相成,共奏补阴之效。
近年来,六味地黄丸已成为日本、韩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医药界研究的热点。他们在保持了传统中医药特色的同时,又为六味地黄丸的国际化、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并且,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和对天然药物的推崇,六味地黄丸在东南亚、欧美的消费者中也日益走俏。台湾学者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具有抗衰老及抗氧化的作用,对于克服学习和记忆障碍及巩固记忆均有疗效,用药时间愈长,药效越明显,并可预防进行性痴呆及健忘症。
随着临床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六味地黄丸在治疗成人肾亏出现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潮热盗汗,消渴等病症上甚为有效,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六味地黄丸也逐渐从儿科淡出,成为成年人滋阴补肾的名方名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