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的管理与技术指导

 地黄以温县、武陟、孟州等地产量最大、质地最佳,称怀地黄。地黄的品种有怀地黄1、2、3号和北京1、2号。

1

生长习性

地黄野生于山坡、路旁和田边等处。喜温和气候,需要充足阳光,块根在气温25℃~28℃时增长迅速。对土壤要求不严,肥沃的黏土也可栽种。耐寒,耐旱,喜肥,怕积水,忌连作。生长发育分为四个时期:幼苗期(从栽种出苗至棵径10厘米,4~6月)、盘棵期(叶片迅速生长,6~7月)、块根膨大期(叶片生长缓慢,块根迅速膨大,7~9月)、成熟收获期(地上部生长停止,10月)。当年越冬的地黄,翌年4月现蕾开花,6月果实成熟。

2

栽培技术

  一、选地整地。宜选开阔、向阳、地下水位低的地块,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为好。前茬以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为宜。秋季前作收获后,深耕30厘米左右。翌年春季每亩施厩肥~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饼肥50~公斤,均匀撒施于地面(最好开沟条施),再浅耕一次,耙细整平,做宽1.2米的平畦或高畦,也可以起60厘米的高垄。

  二、繁殖方法。因地黄的块根上芽眼多,容易生根、发芽,所以多用块根繁殖,亦可以用种子繁殖(多用于育种)。

  (一)块根繁殖。秋季春地黄收获后,选无病虫害、形体好、粗1~2厘米的块根,在地窖里沙藏留种。也可选生长好的留一部分当年不挖,留在地里露地越冬,翌年春季刨起作种。因各地的气候条件及品种的不同,栽种时间也不同,但一般可分为早地黄和晚地黄,早地黄于4月上中旬栽种,晚地黄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栽种。栽种时,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30厘米开沟,按株距15~20厘米放根茎,覆土厚3~4厘米。每亩需栽种块根40公斤左右。

  (二)种子繁殖。多采用育苗移栽法,于3月下旬播种育苗。按行距10~15厘米开浅沟条播,覆土厚0.3~0.5厘米。要经常喷水保湿。播后15天即可出苗。当幼苗长出6~8片叶时,即可移栽到大田。按行距20厘米、株距15厘米移栽,秋季采挖,大的可以入药,小的选健壮、充实的作种。地黄块根经连续选择繁殖后,产量和质量要好于多年无性繁殖的,为防止退化应交替使用这两种繁殖方法。

3

田间管理

地黄根浅,要浅锄,以免伤根。一般封行前浅锄3次,最后一次稍深些。结合中耕,第一次每亩追施人粪尿公斤、饼肥50公斤,第二次每亩追施人粪尿公斤、饼肥5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如果底肥已施过,过磷酸钙和饼肥应不施或少施)。封行前,还可以按第二次的追肥量稍增加些磷肥进行第三次追肥。少浇水、勤浇水,不可大水漫灌。雨季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烂根。除留种的植株外,要及时摘除花薹。地黄能在块根处沿地表长出细长的根,称串皮根,应全部除掉。

地黄根浅,要浅锄,以免伤根。一般封行前浅锄3次,最后一次稍深些。结合中耕,第一次每亩追施人粪尿公斤、饼肥50公斤,第二次每亩追施人粪尿公斤、饼肥5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如果底肥已施过,过磷酸钙和饼肥应不施或少施)。封行前,还可以按第二次的追肥量稍增加些磷肥进行第三次追肥。少浇水、勤浇水,不可大水漫灌。雨季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烂根。除留种的植株外,要及时摘除花薹。地黄能在块根处沿地表长出细长的根,称串皮根,应全部除掉。

.

4

生长期管理

(1)中耕除草

6月上旬地黄进入了生长期,在生长期中,根系发育迅速,加强中耕,是促进根系深扎,控制植株徒长,获取较高产量和质量的有效措施。中耕要做到:雨后或浇水后必锄,保持土壤疏松,防止土地板结。有草必锄,防止杂草丛生。一般生长期要求中耕4—5次,中耕的深度,要逐渐加深。但一定注意不能一次耕得过深,特别是天旱墒情差时,一次中耕过深,会掀起大块、损伤地黄根部过多,透风跑墒,对地黄生长不利。地黄茎叶封垄后,只拔田间杂草,不再进行中耕。

(2)摘蕾

为了减少开花结果消耗养分,促进根茎生长,当地黄抽蕾时,应结合除草将花蕾摘除,并去除分枝。提倡一株一个苗,将多余的芽尖摘掉,以免消耗养分,也不致于使植株过分拥挤,保留一定的生长空间,才有利于植株的健康生长。8月份当底叶变黄时,要及时摘除黄叶,保持田间清洁。

(3)施肥浇灌

地黄在生长期,追肥应该尽早进行,生长前期为促使植株健壮,应以追施氮肥为主,生长后期为促进根茎生长,提高药性,应以增施磷、钾肥为主。这样可以促使叶片迅速生长,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尽早使有机物输送到跟部。植株长出10片叶子、高达6~10厘米时,每亩追施豆饼75~千克或硫酸铵10~15千克。在植株旁沿撒施。注意:肥料不可黏附在叶片上,以免烧苗,伤害植株。

每次施肥后要及时浇水,以利于养分的充分吸收。

七月中下旬至九月上旬,块根膨大发粗,有姜疙瘩出现,含水量最高,这个时期是争取产量的最关键时期,也是管理的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正是高温多雨季节,也是病害最容易发生的时期,一旦造成涝害,块根容易腐烂发生根腐病,产量会严重下降,甚至绝收,所以应及排涝施肥,一般每亩施尿素15千克。

喷施多效唑,可以增加地黄叶绿素的含量和光合作用的强度,降低根茎中的酸性酶,提高地黄根茎中可溶性糖和庶糖的含量。

(4)除串皮根。地黄除主根外,还能沿地表长出细长地下茎,称串皮根,这些串皮根损失较多的营养,应及时铲除。

5

预防病虫害

地黄的病害主要有斑枯病、轮纹病、枯萎病,这些病一般于5月上旬开始发生,6-7月发生严重,应注意及时防治;虫害有红蜘蛛、地老虎、蛴螬等,这些按常规方法除治,注意选择药剂时应避免使用高毒农药。

(1)白粉病

白粉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夏季侵染叶片。被害叶片初期发生黄绿色斑点,以后在斑点上产生近圆形的白色粉斑,最后扩大,叶片上覆盖上一层白粉,严重时叶片早期脱落。

防治的方法是:用75%甲基硫菌灵杀菌剂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倍液,在植株上喷洒进行防治。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施2~3次就可以痊愈了。或喷施又胜+显胜,保护和治疗活性,使用时间灵活,内吸行强,持效期长。增强作物抗逆能力,改善作物品质。

(2)斑枯病

地黄斑枯病主要危害地黄植株的叶部。大田发病盛期为7~8月份多雨季节。通常植株下部的老叶最先发病,陆续向上部叶片蔓延。病斑初期为水渍状圆形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发生严重时,许多病斑连成一片,叶片很快枯黄脱落,植株早衰,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在温暖高湿,阳光不足和土壤缺肥时最容易发病。

防治的方法是:采用无病区的种根留种,可减轻下一代地黄的病害。

发病初期,连续喷施75%甲基硫菌灵杀菌剂——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喷雾进行防治,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施2~3次就可以痊愈了(或斑枯病用65%可湿性代森锌倍液喷治)。

(3)枯萎病

地黄枯萎病又叫根腐病,主要为害植株的根和根茎部,初期在近地面根茎和叶柄处呈水渍状腐烂斑,病株逐渐向上蔓延,最后全株叶片枯死。

防治的方法是: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雨季要注意排水以及种根的药剂处理,可控制本病发生。

发病初期可用32.5%又胜或50%多菌灵0倍液进行喷施,加大喷施量,保证药液渗透到茎的基部,间隔10~15天1次,连续喷施2~3次,就可以抑制和减轻本病的发生。

(4)虫害可用克胜阿维菌素0倍液喷杀,或用庄宽,高氯防治。

(5)菜青虫,菜青虫危害地黄叶片,吸取养分,严重时整株死亡。可用刚劲0至倍喷杀,对地上害虫防治效果较好。

温馨提示——地黄请抓紧时间喷上第一遍芸乐收!地黄苗期6月中下旬喷施芸乐收可促壮苗,快长,预防枯萎病。

本文由永生植保团队整理编写,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永生植保,且勿修改文章内容,修改必究!

感谢您阅读此文章,如果您喜欢此文章,看到了请转发,也请您继续







































浙江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医院
白癜风平安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cf/40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