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夏热正终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即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
立秋气候——秋虽至天未凉
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夏天的暑气的消减使早晚已有些浓重的凉意。处暑期间,白天受太阳照射的热量,也一天比一天少,越来越不足以弥补黑夜里的散失,连原来地面的积蓄热量也逐渐减少。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在雨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还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
处暑农事——秋来满地黄,家家农事忙
处暑时节,连作晚稻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是最需要肥料和水的关键时期,要注意灌好“养胎水”,施好“保花肥”,并加强以防治稻飞虱和白叶枯病为主的田间管理。
处暑风俗——祭祖迎秋放河灯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七月半”或“中元节”。此外,旧俗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夜,燃莲花灯于水上以烛幽冥,谓之“放河灯”。放河灯是华夏民族传统习俗,用以对失去亲人的悼念,对活着的人们的祝福。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处暑养生关键——保证睡眠
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进入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早睡早起则是基本。秋季养生之所以强调保证睡眠时间,是因为睡眠有很好的养生作用。马王堆出土的《十问》医书中说:“夫卧非徒生民之事也,举凫、雁、粛霜、蛇檀、鱼鳖、耎动之徒,胥食而生者,胥卧而成也……。故一昔不卧,百日不复”。
处暑饮食——滋阴防燥,少辛增酸
处暑时节,仍蕴有湿邪,且有早秋凉燥之气,所以一方面要照顾恶湿的脾胃,一方面又要收敛肺气以应秋令。可常用大枣、赤豆、莲子、等熬汤、煮粥或焖饭;常吃水产之物既祛湿又滋阴,如墨鱼、鲫鱼、鲤鱼等。新鲜的水果蔬菜:苋菜、甘蓝、梨等都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的功效,另外常喝豆浆、牛奶、淡茶可以预防秋燥。而油炸、酒、烧烤生湿化热,咖喱、火锅这些调料食入过量易伤肺阴生燥火,最好都不要吃。
精神调养,轻松运动
处暑时节“宜安静性情”,时至处暑,秋意越来越明显,大自然逐渐出现一片肃杀的景象,此时人们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因此在精神调养上,处暑时节要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使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饭后散步、饭后做点轻松家务、做做瑜伽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对消化吸收也有帮助。
联系方式
苑老师
好消息
六里桥店新店即将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