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安再上央视这次是因为

咱大义安又登上央视啦!

赶紧看看这次又是因为啥呢?

↓↓↓↓↓

央视财经频道《深度财经》栏目6月23日晚上播出了《中药材里的扶贫大文章》。其中介绍了义安区开展精准脱贫改革,帮助贫困家庭脱贫的故事。

(完整视频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观看)

有了规模才有效益,现代化种植、科技为先、因地制宜才能让产业扶贫的质量进一步提升。安徽铜陵的贫困地区,种上了一种特色药材——药用牡丹。药用牡丹的根,就是“六味地黄丸”中的一味主方“牡丹皮”。

安徽铜陵在多年前,就开始种植药用牡丹。立夏前后,高温、多雨,地里的杂草疯长,技术员胡胜甜,趁着早上天气凉爽,带领着凤凰山区的村民们下地锄草。他还叮嘱村民们把杂草清除掉就行,尽量不要伤到植株和果荚。

胡胜甜,大学学的是植物保护专业,从事中药材种植管理工作已经有10年了。他负责的金凤村,多亩耕地,90%种上了药用牡丹皮,全村多人中,现在只剩下30%的劳动力从事中药材种植。

药用牡丹在谷雨前后开花,生长4年的牡丹开花后,才能长出成熟的果荚。胡胜甜手中的果荚就是牡丹育苗的种子,它大概在7月中上旬,大暑节气前后就成熟了就可以采收。鲜果荚大概最高能达到每亩在斤左右。等到10月育苗,牡丹种子还可以加工成牡丹籽油。

药用牡丹根深、抗旱能力强,草害是它最大的天敌。亩药用牡丹,十几个村民仅除草就需要30天。过去,当地也有种植药用牡丹的传统,但由于种源老化,再加上销路不畅,种植面积越来越小。

正在锄草的就是金凤村的贫困户刘建民。去年,他把自家的耕地,以每年元一亩的租金,全都流转给种植基地,在基地干农活,每天能有收入60元。

胡胜甜告诉我们,通过流转土地,实行订单种植,基地统一提供优质的种苗,和免费的技术支持,村民们种植的牡丹皮,最后,公司再按照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全部回收,这样就消除了村民们销售的后顾之忧。

育苗地里,另一位专家李兆玉,也来了。李兆玉,十几年来一直做着传统药用牡丹的创新研究。药用牡丹育苗,分为块播、条播和点播,点播也叫穴播,出苗率高达到85%。

铜陵种植药用牡丹的历史大约在年,牡丹有文字的记载历史是1年。葛洪出生于西晋,生活在东晋,这个过渡带,他到铜陵,在炼丹的过程当中,就开始人工栽培药用牡丹。

药用牡丹属于原始牡丹,也叫单瓣牡丹,花瓣数量不超过15瓣,叶子呈现锯齿状,花蕊、花籽生长茂盛。相比之下,观赏牡丹的花瓣较多,而花蕊、花籽较少。成熟的牡丹地每亩可以出公斤牡丹籽,就能培育出株种苗,经过两年的育苗期,霜降前后就可以移植到大田,再培育出整整4亩多株药用牡丹。

跟着李兆玉,我们来到附近的一个村庄,这里有个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民居,这户房屋的主人姓肖,祖上在上海开有自己中药铺。据祖辈记载,清乾隆年间,当地“一担牡丹皮药材,就可以换一万斤稻谷”。靠药材生意发家的肖家人,回乡后,建起了这栋民居。

李兆玉在窗户上的雕刻里找到了药用牡丹的影子,这里雕刻着的花是一个单瓣形的,单瓣形是最接近原始状态下的牡丹,也就是药用牡丹。在乾隆年间,也正是铜陵药用牡丹比较鼎盛时期,于是,雕刻师就把窗户上的花瓶中雕刻了药用牡丹,也是有着富贵的寓意。

石板路、老民居,大树下的这条小河,依然哺育着这里的人们。村里的六栋徽派民居,作为特色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修复和保护,当地人希望未来他们这里能伴随中医药产业的开发,成为中医药文化旅游资源。

相邻的村子里,贫困户刘建民收了工就往家赶,放心不下家里生病的妻子。

刘建民妻子身体好些的时候,也能做一些挑选牡丹皮的活儿。过去靠家里的三亩耕地,种植水稻、小麦和油菜,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家里洗衣服、做饭的活儿都是刘建民一个人做,为了不耽误基地的工作,他每天早晨4点他就要起床。

虽然生活艰辛,但刘建民还是把小家收拾得很利落。下地用的农具,整齐地挂在墙上,家里的灶台上看不到一点油渍,桌子上的热水瓶也摆放有序。每天晚饭,刘建民会喝上二两自己泡的牡丹皮酒。牡丹籽采收后,去皮炒熟,是刘建民招待客人的特产,按他的话说,这牡丹籽可是好东西,里面的蛋白质含量比大豆还要高。

刘建民憧憬的美好生活,就藏在这个旧门框里。这个旧门框是刘建民在马路上捡回来的,他打算以后多挣一点钱,把这个老房子拆掉,建新房子的时候用上。刘建民现在住的70多平米的老房子,是他年自己出钱盖的,当时花了0多元,经历40年的风雨,房顶上的瓦片换了很多次,现在他的脱贫目标,就是盖上新房子。

钱云红十五年前当选村主任,当时全村年人均收入不到0元。

这五年,钱云红带领全村,开始了精准脱贫改革,他的目标,是让凤凰山下的这片土地,成为中国药用牡丹的主产区,成为未来高品质的药材生产基地。

村委会主任钱云红告诉我们,刘建民是村里64户低保户中的其中一户。现在他们通过种植中药材,和参加药材合作社这个渠道来帮助贫困户脱贫。

乡村医生汪立强,一直在帮助刘建民全家。每月他都会定期来,给因病致贫的家庭,建立康复档案。

金凤村总人口是人。土地,耕地面积是亩,是人多地少,如果还是按照过去那种种植方式,老百姓只能勉勉强强维持温饱。所以,现在进行了产权证的改革,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资源变资产,第二个方面就是资金变股金,第三个方面就是农民变股东,通过产权证的改革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今年年底,又有一批药用牡丹可以采挖了,在凤凰山脚下,刘建民和村民们,正在追加有机肥,他们用的有机肥就是肥是牡丹籽榨油后用的渣,这样可以做到循环利用,而且用在牡丹地里效果非常好。

为了鼓励更多贫困户投身中药材种植,打消大家害怕种植失败的顾虑,当地的保险公司专门设计了中药材种植的险种。这片地就要到期续保了,农险部经理张启人特意赶来验标。

眼前的片地是多亩,这一块它的自交保费只要交20%,是元,政府补贴80%,是0元,总共的保费是0元。

测量种植面积,观察生长状况,再给投保人和种植地块来张合影,张启人已经是村民们最熟悉的朋友。年,牡丹保险在铜陵市开始试点,一开始投保大概是在整个比例的20%。随着种植户对国家政府这项政策也比较满意,所以现在投保率也在逐步地上升,张启人他们也对牡丹保险投保这一块很有信心。

实验室里在做实验的就是刚刚在田里采摘的牡丹籽果荚。

中药师王芬所在的老字号同仁堂,也是药用牡丹新品种研发的投资方之一,每年他们都要拿出50万元,投入新品种繁育。超过每克3粒重的牡丹籽,都是高质量种子。一方面可以榨油,另一方面,当年采摘的牡丹籽,当年就要用于点播育苗,采挖的时节都有讲究。

以前的村民就是随意性比较强,不在最佳时期挖,它的含量就比较低,导致质量不稳定。现在通过科学化的管理,采挖能够达到最佳的状态。

趁着今天有太阳,厂区里的工人们正在晾晒牡丹皮。铜陵夏季雨多、潮湿,牡丹皮要晾晒、保持通风。农历寒露前后,是牡丹最佳采挖季,这时候的牡丹皮,粉最足、肉最厚,有效药用成分高。

现在工人们在晾晒的就是去年的10月份采挖的,牡丹种植的周期比较长,从育苗到移栽,这个是需要两年的时间,移栽到大田地之后,正常的生长要四到五年的时间,整个的周期是七年的时间。

每亩药用牡丹,每亩地可采挖鲜牡丹皮公斤。4公斤的鲜牡丹皮,可晾晒出1公斤的干牡丹皮。采挖后的地,需要倒茬2到3年,才可以再种植药用牡丹。采挖出来牡丹皮,会被送到车间做分级筛选加工。王芬告诉我们牡丹皮还是六味地黄中很重要的一味药。

以往药用牡丹只是用根部,就是牡丹皮这一块,现在王芬开发了有牡丹籽油,下一步也会把牡丹花和牡丹花蕊作为茶,能达到综合利用,毕竟它是七年的时间,不管是它的根、茎、叶、花、蕊,还有籽,它实际上都是有它自己很好的作用。

为了开发市场,同仁堂两年前投资多万元,建起了这条牡丹籽油萃取生产线,现在每年能生产牡丹籽油近吨。榨油后的渣饼也不浪费,经过发酵后,可以变成有机肥重新回到田间。

我国每年牡丹皮药材的用量近0吨,安徽现在每年牡丹皮产量已经达到多吨,占全国用量的80%.而铜陵,25万亩耕地上,活跃着中药材种植企业14家,联手著名企业,拓展市场,依托中药材产业脱贫致富,成为全国药材基地,他们已经距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随着近两年中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眼下,我国人工繁育种植的多种中药材中,仅北沙参、丹参、牡丹皮、人参等上百种大宗中药材,种植面积就已经接近万亩,规模化、规范化中药材种植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怎么能让这些贫困地区的中药种植,也尽快与规模化、规范化接轨,是接下来脱贫攻坚的重点,也是我们要做好的一篇大文章。这些贫困地区,依然需要不断地注入科学技术、专业人才,依然需要足够的农机装备,尤其是金融服务,才能真正见到长久的效益。

来源:魅力义安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正规吗
银川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cf/24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