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种新抗癌药的来由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aidianfengyaopin/m/38877.shtml[摘要]:随着野生资源的逐渐减少以及中药现代化的开展,中药栽培作用和意义越来越大,栽培品种越来越多,栽培技术也越来越发达。本文对我国历代中药栽培的发展简况进行回顾,希望能对中药栽培现代化提供帮助。[关键词]:中药;栽培历史中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发挥了巨大的贡献。中药是中医的克制疾病的有力武器,大部分来源于植物和动物,自然资源丰富,常用药材历来多取之于野生资源。但随着中药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同时部分品种除了作为药用以外,还可以作为食物或经济作物使用,仅靠野生资源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我国很早就对一些中药实行人工栽培。到目前,随着野生资源的逐渐减少以及中药现代化的开展,中药栽培作用和意义越来越大,栽培品种越来越多,栽培技术也越来越发达,据统计现在主要依靠栽培的中药有多种,年产量约2.5亿公斤,占中药材收购量的30%左右。本文对我国历代中药栽培的发展简况进行回顾,希望能对中药栽培现代化提供帮助,一、先秦、秦、两汉时期早在春秋时期,《诗经》即载有枣、桃、梅的栽培,既供食用,又可入药。《诗经?豳风?七月》中“八月剥枣”的记载是关于枣树栽培的最早记录,表明当时大枣已经开始人工种植。到汉武帝时期,药材生产已初具规模,在长安建立了引种园。张骞出使西域,引种红蓝花、胡荽、安石榴、胡麻、胡桃、大蒜、苜蓿等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到内地栽种,丰富了中草药种类。同时代的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到“千亩栀茜,千畦姜韭”,表明当时栀子、茜草、生姜、韭菜这些药用植物,已经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人工栽培。在两汉时期,两部重要的农学专著《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记载了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汉族劳动人民对于耕作原则、作物栽培技术和种植选育等农业生产知识,其中也涉及到了一些中药。如《四民月令》要求生姜,须在清明节后十日先封起来,至立夏后封存的生姜出芽,方可种植。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引发“洛阳纸贵”,西晋文学家左思所著的《蜀都赋》,讴歌了四川周围盛产川芎、黄连、巴豆、巴戟天等药物。刘逵注《蜀都赋》:“风连出岷山,一曰出广都山。”风连即黄连,广都为今双流。可见黄连在当时即为四川代表性的地道药材之一,川西一带广泛栽种。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记述了胡麻、蒜、地黄、红花、吴茱萸等24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方法。该书认为,为了保证引种的成功,人们在引种时,还需要了解和掌握植物本身的特性和它在生长发育阶段的生态环境。例如在提到山东半岛引种花椒时说,“今青州有蜀椒种,本商人居椒为业,见椒中黑实,乃逐生意种之。凡种数千枚,止有一根生。数岁之后,便结子,实芬芳,香、形、色与椒不殊,气势微弱耳。逐分布栽移,略遍州境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引种驯化植物方面的独到之处。三、隋唐时期隋代非常重视中药的种植,在太医署下设“主药”、“药园师”等职务,专职掌管药用植物的栽培,而且当时还出现了《种植药法》、《种神芝》等中药栽培的专著,但可惜的是,两书己佚。唐代也有"太医署",下设药园,在“京师置药园一所,择良田三顷,取庶人16岁以上20岁以下充药园生,业成补药师”,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药用植物园。并设置药园师职务,负责“以时种莳,收采诸药”,“辨其所出州土,每岁贮纳,择其良者而进焉”。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其所著《千金翼方》中则扼要介绍了枸杞、牛膝、合欢、车前子、黄精、牛蒡、商陆、五加、甘菊、地黄等20余种常用中药种植方法,其中枸杞就有四种。当时,以扦插为主的无性繁殖和种子繁殖两种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枸杞栽培,而每种繁殖方法又分别采用开沟种植和挖坑种植两种栽培模式,并对整地、施肥、灌水、采收方法和时间等各个生产环节都有十分具体的要求,可见,当时枸杞的人工栽培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四、宋金元时期公元年,宋仁宗命苏颂等编撰《本草图经》,书中除详述每一药物的产地、生长环境、药材形态、品种鉴别及其他相关内容外,对部分药物亦同时简介其栽培要点,或提示某药为人家园圃所种,某药在某地多种之,如提到红花时说“生梁汉及西域,今处处有之,人家场圃所种,冬而布子于熟地,至春生苗,夏乃有花。”宋代元符年间,杨天惠任彰明县令,因该县盛产附子,杨氏亲自考察产区,进行调查,著成《彰明附子记》,介绍附子的引种、耕作方法、生态环境、品种、品质、功用和炮制,为我国较早的单味药物专著。元代,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农桑辑要》列有“药草”门,介绍了栀子、莲藕、菊花、百合、苜蓿等中药从选种到收摘,详细的种植方法,表明对药用植物栽培的重视。同时期,兼论中国北方农业技术和中国南方农业技术的农学著作《王祯农书》也涉及了很多药用植物的栽培技术,如姜、莲、芡、乌梅、木瓜、山楂、皂荚、红花、紫草、枸杞等。其中姜在生长期刨出老姜出售、木瓜包花纸生产花木瓜的技术等,至今沿用。五、明清时期到了明代,李时珍非常注意中药的栽培和采收,在他的巨著《本草纲目》的“集解”项下,参考前人著作,更根据他自己的实地稠查,记述了约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方法。例如种人参,在药材的播种上说得非常直观,“人参亦可收子,于十月下种,如种菜法。秋冬采者坚实,春秋采者虚软,非地产有虚实也。”很多方法沿用到今天,例如种地黄,“古称种地黄宜黄土,今不然,大宜肥壤虚地”,纠正了前人的错误,又以起坛法种植,很好地解决了栽培地黄过程中的排灌问题,并且大大地减少挖掘过程所带的伤皮。李时珍之后,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列有“药谱”,表明对药用植物栽培的重视。明末杰出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多种药用植物的栽培法作了详细论述。清代,陈淏子的园艺学专著《花镜》,阐述了花卉栽培及园林动物养殖的知识,也包括了一些药用植物。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对植物品种作了大量考证,栽培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是清代出版的水平很高的药用植物学巨著,对栽培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此外,清代药用植物栽培受药市兴衰影响很大。当药市兴盛时往往会促进当地及其周边地区药用植物栽培的发展,而且会促进地区间引种。如《安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大学士李调元从江浙带回山茱萸树苗余株,栽植于安县晓坝镇罐子山。四川中江白芍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由渠县引种至中江逐步衍变而成。总之,历代的本草及农学著作中蕴藏着无比丰富的中药栽培史料,包含着历代劳动人民栽培中药的经验,是我们深入研究中药栽培基础理论和技术措施的文献,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为发展中药栽培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略
声明:本文摘自期刊“中药与临床”,分享仅为传播中药行业相关知识,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感谢原作者的辛苦付出。若有异议,将做删除处理。
闵志强,陈勇,杨敏,蒋淼-《我国古代中药栽培简史回顾》上一篇:基于中药行业的企业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