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丸并非纯中药制剂,服用需谨慎

西安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321/4595306.html

“消渴”最早出自《内经》,又被称为“病消”“消瘅”等。中医理论认为:“上焦多饮、中焦多食、下焦多尿”,与西医糖尿病症状有相似之处,故现代中医将糖尿病归于消渴的范畴[1]。

消渴丸是根据古方“玉泉散”“消渴方”基础上研究的组方,加用西药磺脲类药物格列本脲研制而成的口服降血糖药(每粒含格列本脲0.25mg)。

消渴丸是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不少患者以为它是纯中药制剂,副作用小。事实上,消渴丸并非纯中药制剂,其主要成分为地黄、葛根、黄芪、山药、天花粉、五味子、玉米须,还含有西药格列本脲。

消渴丸的降糖作用主要来自西药成分格列本脲,其中的中药配方具有滋肾养阴、益气生津之功效,适合于气阴两虚所致的消渴病,症见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体倦乏力、眠差、腰痛;2型糖尿病见上述证候者。有文献[2]报道,中药可以抗炎、调节免疫,调节糖脂代谢,提高胰岛素利用,改善并发症等。

由于格列本脲主要靠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来发挥降糖作用,先决条件是胰岛B细胞还有一定的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因此,对于1型糖尿病以及胰岛功能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消渴丸治疗的效果应不明显。消渴丸的禁忌证包括:(1)孕妇、哺乳期妇女不宜服用;(2)1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酮症酸中毒、昏迷、严重烧伤、感染、严重外伤和重大手术者禁用;(3)肝、肾功能不全者,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白细胞减少者禁用。

说明书中规定,消渴丸含磺脲类药物格列本脲,因此不宜与其他磺脲类药物合用,应严格按处方药使用,并注意监测血糖。服用量应根据病情从每次5丸起逐渐递增。每次服用量不超过10丸,每日不超过30丸;至疗效满意时,可逐渐减少每次服用量或减少服用次数至每日2次的维持剂量。每日服用2次时,应在早餐及午餐前各服用1次,晚餐前尽量不服用。年龄超过65岁的糖尿病患者对低血糖耐受差,对此类糖尿病患者用药时应密切注意避免低血糖反应。其血糖控制标准略宽于一般人,空腹血糖<7.8mmol/L(mg/dl),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mg/dl)即可。

消渴丸与下列药物合用,可增加低血糖的发生:(1)抑制磺脲类药物由尿中排泄,如治疗痛风的丙磺舒、别嘌醇;(2)延迟磺脲类药物的代谢,如酒精,H2受体阻滞药(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氯霉素,抗真菌药咪康唑,抗凝药。磺脲类与酒精同服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头痛以及面部潮红(尤以使用氯磺丙脲时),与香豆素类抗凝剂合用时,开始二者血浆浓度皆升高,以后二者血浆浓度皆减少,故应按情况调整两药的用量;(3)促使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的磺脲类药物分离出来,如水杨酸盐、贝特类降血脂药;(4)药物本身具致低血糖作用:酒精、水杨酸类、胍乙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奎尼丁;(5)合用其他降血糖药物:胰岛素、二甲双胍、阿卡波糖、胰岛素增敏剂;(6)β肾上腺受体阻滞药可干扰低血糖时机体的升血糖反应,阻碍肝糖酵解,同时又可掩盖低血糖的警觉症状。

消渴丸与下列药物合用,可增加高血糖的发生:(1)糖皮质激素、雌激素、噻嗪类利尿剂、苯妥英钠、利福平;(2)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可拮抗磺脲类药物的促胰岛素分泌作用,故也可致高血糖。

文献[3]报道消渴丸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反应,其诱因为进餐延迟、剧烈体力活动,或药物剂量过大,以及合用一些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药物。消渴丸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可采用以下措施:(1)补充葡萄糖:轻者立即口服葡萄糖,如无葡萄糖,可予口服甜果汁、糖水;重者静脉注射葡萄糖。要观察到患者意识恢复;(2)胰升糖素治疗:胰升糖素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由于其作用时间较短,且会再次出现低血糖,因此在注射后仍要补充葡萄糖或进食,需继续观察,以保证患者完全脱离危险期。

参考文献

[1]庄乾竹.古代消渴病学术史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6:-.

[2]陶瑾,姜民,陈露莹,等.基于中药性味理论和网络药理学方法的治疗消渴方药作用机制研究[J].药学学报,,52(2):-.

[3]郭美华,马满玲,董慧贤,等.消渴丸致低血糖反应文献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2):-.

作者简介

张?弦女,中共党员,于5年9月-9年7月就读安徽中医药大学药物制剂专业本科,9年9月-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剂学专业硕士,年7月至今医院药学部临床药学室工作,年10月-年10月在皖南医院进修临床药师,年5月-年6医院进修临床药学带教师资。至今发表论文十余篇,硕士期间曾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化痰降气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分子机制与其MRP1转运体相关性研究”(No.)、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No.)及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No.KJA)。现主持“年度蚌埠医学院科研课题计划项目”:“我院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情况调查分析”(No.BYKY326skZD)。

学术任职:年12月-年12月任安徽省药动学委员会委员,年7-年7月任淮南市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年3月-年3月任安徽省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感染药学学组委员,年5月-年5月任安徽省全科医学会第一届临床药学分会委员。

获奖情况:及年医院“优秀员工”,年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质量评比种荣获“优秀奖”,年医院“优秀党员”,及年医院“优秀医师”,年获安徽省药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二届一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年获安徽省药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年获安徽省药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二届三次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年“药科普益万家合理用药科普案例征集活动”中获优秀奖,年获“第五届新安药学论坛”论文优秀奖,年获安徽省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委会学术征文活动中获优秀奖。

来源:《中国药房》网络版年6月第2期

◆声明:本平台部分文章、图片和信息系来源于互联网,转载仅供传递信息或供个人学习、交流,并非赞同其观点和对其内容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版权内容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立即联系我们,以便及时更改或删除。中国药房编辑出版中心对原创内容拥有版权,任何人或单位若需复制、转载、摘编,须完整注明出处及标明作者,否则本社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本平台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中国药房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cd/49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