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中医有云:男人补肾,女人补血。一说到补肾,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六味地黄丸。 但很少人知道,六味地黄丸并非补肾专方,它最初是一道儿科名方,其中还有故事——宋代有一位著名的儿科医生叫钱乙,因为治好了公主的病症而得到皇帝赏识,医院,却常常被老太医们轻视。一天,有位太医拿着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嘲讽地问:“张仲景《金匮要略》的地黄丸有八味药,而你这方子只有六味,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啊。”钱乙说:“张仲景的八味地黄丸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稚嫩,所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壮阳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你看行吗?”这位太医听了,连道佩服。后来,此方编入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六味地黄丸”因此流传至今。补肾才用?错! 从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六味地黄丸并非补肾专用方。它最初属于小儿科的名方,用于治疗小儿先天发育不足、囟门闭合不好、发育迟缓等,后来使用人群才逐渐扩大。现在,多用于中老年人对肾、肝、脾的调理。 六味地黄丸的组方和作用机理很明确,组方的特点是“三补三泻”。三补是指补肾、肝、脾,对应的三味药分别是熟地黄、山茱萸和山药,起到补肾养肝健脾的作用;三泻也是针对肾、肝、脾,对应的三味药分别是泽泻、牡丹皮和茯苓,起到泻肾水、清肝凉血化瘀、健脾利湿作用。从“三补三泻”的组方特点来看,把六味地黄丸当作单纯的补肾方是不太适合的。肾虚都可用?错!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用药之前首先要看是什么样的“证”,只有身体出现了相应的“证”,才能够给予相应的药物去治疗。 六味地黄丸的“证”就是肾阴虚或肝肾阴虚。换句话说,如果你属于肾阳虚,那么六味地黄丸就不适合了。 为什么在这个“证”里,肝和肾放在一起呢?中医认为肝肾同源,所以它们的阴虚症状往往一起出现。 临床肾阴虚的表现主要包括阵阵潮热、盗汗、手脚热、五心烦热(即指两手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有的人两颧午后出现发红;另外,如果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则属于肝肾阴虚的表现。 如果不对“证”,服用六味地黄丸可能会适得其反。 比如一些年轻男性,吸烟、饮酒、嗜食辛辣刺激食物、生活不规律,极易导致其内生湿热,“湿则困脾”,在这种情况下,服用六味地黄丸可能会对身体有害。因为六味地黄丸是偏于补阴的药,配方中阴柔的药多,吃后会妨碍消化功能,让负责消化的脾受“困”更严重。可长期服用?错!“ 说到底,六味地黄丸虽然是平补的药,但不能天天吃。一般而言,根据肝肾阴虚程度不等,可以服用一周到一个月不等。 对于慢性疲劳患者,如果符合肝肾阴虚的“证”,可以服用六味地黄丸两周到一个月。而那些出现肝肾阴虚早期表现的亚健康人群,比如失眠者等,则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服用,不宜长期服用,否则会阻碍脾胃运化。 如果本身脾胃就不太好的患者,服用的时间,应该选择在饭后半个小时以后。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一些消化类中成药进行搭配,免得吃了药,反而伤了胃。女性不能服用?错! 六味地黄丸并非男性专用品,它在治疗疾病和调理身体上并没有性别的针对性。也就是说,六味地黄丸在使用上不分男女。 近来,一些科学家发现了六味地黄丸的许多新功能。例如国内中医学者提出六味地黄丸对于抗辐射、抑制肿瘤、调节血糖代谢等方面有效;台湾卫生署也宣布六味地黄丸具有抗衰老、增强记忆力等功能。这些作用同样也是“不分男女”的。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