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40536.html
《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三品的道理
《本经》记载药物一共种,以应一岁日之气。药分上、中、下三品,按《本经》记载,上品药主养命;中品药主养性;下品药以治病。上、中二品药用“养”字,分别养的是人的命和性。在古人的思维里,人是由性和命组成的,性即性格、思想、七情六欲等一切看不见的因素;命即身体、发肤等一切看得见的因素。性与命相比,人的性变化很大,正似天气健运无常,时常风雨阴晴,用一句诗比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且性看不见亦象天无形,因此古人认为人的性是吸收天气而来,只要有呼吸,人就一定有性。命则与性不同,虽然变化,但不像人的情志一样变化莫测,相对比较稳定,象地,人的身体必须通过吃大地生出的万物来充养,若人不吃饭,身体得不到充养便会消瘦,且人体是看得见的,象地有形。人身上的气血亦是如此。气无形,变动较大,经常会因为人的情志活动而发生气的运动变化,“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因此古人认为人体的气亦来自于天;血相对于气而言是有形的,运动规律是很难受人意识改变的,为吸收地气所得。
因此《本经》认为上品药中所含地气较多,偏于调养人的有形身体,即养命;中品药中所含天气较多,偏于调养人体气的异常,即养性。即上品药多数味较重而气较轻,气轻则寒热之性偏差较小,其性静;中品药偏于气较重而味较轻,气大则寒热之性有偏,其性动。关于下品药则气味俱重,偏性太大,其性动而剧,甚者偏性过大则有毒,因此可以用来治病。当然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的客观指标还有很多,气味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对于病较轻的只需用上、中二品的药物调养一下便可,但对于病较重的则需用下品药物进行治疗。
古人对中药的认识——通过药物的生长判断药物气味
在中国古人的思维中,天地间任何有生命的动物、植物均是天地二气交感而成,并且天地二气一直滋养着天地间所有的生物。就动物而言必须通过呼吸来接受天气并且通过饮食来接受地气;就植物而言则需要通过枝叶来吸收天气,通过根来吸收地气。天地二气必须交感万物方能生长繁衍,即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如此周流不息。于人体而言,天地二气升降出入,交流不息则人体无病,若二气不调则生各种病,即出现人体阴阳失和。若二气不交,为阴阳离决,则死矣。
于同一株植物而言,地以上的枝叶吸收天气与地以下的根吸收地气相交感则植物生长,故而枝叶与根相比较,枝叶所吸收的天气较多,而根所吸收的地气较多,果实为一株植物的精华,具有繁育后代的重任,因此古人认为果实所含天气与地气都多。
通过植物的取材部位判断植物气味多少仅是一个参考,而古人最原始的认识气味的方法为眼观、鼻闻、口尝、手感。眼观:天清地浊,凡是天气多的药物颜色比较浅或比较鲜亮,质地比较疏松;凡是地气多的药物颜色比较深或比较暗,质地比较紧实。
鼻闻:鼻闻主要闻药物的气,用于判断药物的天气,每个药物都会向空气中散发气,如果我们很容易就能闻到,说明这个药物气较多,如果很难闻到,说明这个药物气较少。但是有些药虽然也闻不到气,但是口尝有麻舌感,说明药气厚而多。如果闻到的药物之气较清淡,说明这个药物气的动性不大,如果气较芳香,或浓烈,或臭晦,或呛鼻,都说明这个药物气的动性很大,走串力强。有很多药虽然闻之气不大,但是服用亦能使人体的气动,亦为天气多动性大。
口尝:口尝主要尝药物的味,用于判断药物地气的多少,药物尝到口中不外有酸、苦、甘、辛、咸这几个味,这些味越大,说明药物的地气越多,味越淡,说明地气越少。
手感:天清地浊,凡是天气多的植物,质地都比较轻,凡是地气多的植物,质地都比较重。关于矿石类药物,古人认为是天地之精所化生,气厚而动性小,味很重,服食可以长生,故而《本经》将很多矿石列为上品。古代有很多道士便常年服食矿石所炼制的丹药,但是常人服食需谨慎。
以下列举几对药,我们来分析一下药物的气味情况。同为树根的黄芪与地黄,这两味药尝起来都比较甘甜,说明这两味药味都较多,地气较多。黄芪比较鲜亮,而且颜色较淡,质地较疏松,很容易就闻到淡淡的豆腥味,而地黄颜色较暗,质地紧密,较沉重,这些说明黄芪的天气多而地黄的天气少。同是甘味药,黄芪就要动一些,而地黄就要静一些。
同为树皮的黄柏与厚朴,这两味药尝起来味都比较大,因此两味药地气都较多,但不如黄芪、地黄等树根类药物地气多。厚朴较容易闻到香气,而黄柏香气较少,所以厚朴比黄柏天气稍多。
其他种种皆可类推。古人对药物气味的体会还有通过服用药物之后,药物引起人体内气机的变化而定的。如果药物使人体的气向外走,这个药就是辛味药;使人体气向内走,这个药就是苦味药或酸味药;使人体的气变缓,或与别的药合用使别的药气变缓变持久,这个药就是甘味药;能使人体的气变快,或与别的药合用使别的药气变快,这个药就是淡味药(《本经》将淡味药归为甘味)。
《本经》记载的药物气味最多的为辛、甘、苦三种,酸味与咸味药只有很少几种。辛味与苦味一阴一阳,甘味与淡味为中土,张仲景的方剂大部分都是靠这阴阳与中土的配合,调整人体的气机,有辛甘配伍、苦甘配伍、辛苦甘伍、辛淡配伍、苦淡配伍、辛苦淡配伍、辛甘淡配伍、苦甘淡配伍、辛苦甘淡配伍,用不同的配伍来调整人体阴阳。
天地间的药物之所以能使人体的气产生变化,因为有天地之理蕴含其中。首先是四气——寒、热、温、凉,这四气是由天气决定,主要取决于植物产地的寒温与植物生长的季节。对于药用部位为根、枝、叶或全草而言,植物生长在寒冷的北方,生长环境寒冷,其所采收的天气就偏寒;植物生长于炎热的南方,生长环境温热,其所采收的天气就偏热。植物从生长到采收,主要生长时间偏于夏季,其所采收的天气就偏热;主要生长时间偏于冬季,其所采收的天气就偏寒。对于果实则正好相反,成熟果实所含天地之气与当时的气候正好相反,夏天成熟的果实偏寒,冬天成熟的果实偏温。此中自有天地道理,果实之作用有二:一、保护果实内部的种子,以抵御当时天气对种子的损害,天气炎热,果实必须要偏寒凉,维持种子外环境平衡,这样种子才可安全度过炎热。二、诱惑别的动物吃掉果实,动物吃掉果实后将种子带到远处,生命得到繁衍。外气炎热,果实若想吸引动物就必须呈寒凉的气,动物为了抵抗炎热便会被果实吸引而吃掉果实。从养生角度讲确实不宜过食反季节的水果,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寒热温凉四季变化,也给了我们中和四气的水果,这就是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天地之道。
关于五味,凡是能使人体气向外运行的辛味药,药物本身就蕴含往外扩张的气。未开放的花朵,如金银花、款冬花、玫瑰花、辛夷、丁香等,这些没开放的花都有很强烈的透表之力,一旦花朵打开,药效就会大减;树的枝,如桂枝、桑枝等,这些枝的气就是向四外扩张,而且越接近枝梢部效力越强;植物的种子,如菟丝子、葶苈子、巴豆、吴茱萸、花椒等,这些种子都蕴含了长出一棵新植物的向外扩张之力;植物的块茎或块根,如半夏、附子、姜、蒜、萝卜等,此类药物的特点是这些块茎或块根埋于土里能向外生长出一株植物,气也是向外扩张的;没有主根,全是纤细须根的植物的根,如细辛、通草等,这些植物的根主要是向四周扩张,因此越接近根梢药力越强。正是因为这些辛味药蕴含了向外扩张的天地之气,因此人服用之后亦会使人体的气向外扩散。
凡是能使人体气向内运行的苦味药,药物本身就蕴含向内收敛之气。植物的树叶,如桑叶、竹叶、绿茶等,这些树叶吸收天气供养植物,因此这些树叶能使气内敛,力量较轻;开放的花朵,如菊花、桃花等,这些花下一步要将气内敛养育果实,气亦是内收;植物的树皮,如厚朴、黄柏、桑白皮、地骨皮等,这些树皮主要是吸收天气或地气滋养植物,亦是内收之气;植物的树根,如黄连、芍药、大黄、黄芩、柴胡等,这些树根主要从大地中吸收地气供养植物,内敛力量较强;质重的果实,如枳实、栀子、槐实、枸杞子等,这些果实质重,气内敛以养护种子,欲落地以生子。正因为这些苦味药蕴含了向内收敛的天地之气,因此人服用之后亦会使人体的气向内收敛或泻下。
凡是具有缓和作用,并具有一定补益效果的药物,药物本身就是天地之气的结晶,具有储备天地之气的特点。成熟的果实,如瓜蒌实、大枣、龙眼等,夏往秋来,植物的枝叶开始枯萎,而果实开始成熟,枝叶将春夏收集的能量聚集到果实上,枝叶自己枯萎,果实就蕴藏了这天地能量精华;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如人参、党参、地黄、黄芪、甘草、山药等,这些植物春天发芽,夏天成长,秋天地上部分枯萎,并将春夏所采收的天地能量聚集到根上,以备明年发芽,因此这些根类的甘味药采收季节以秋后为好,此时能量已经聚集到了根上,而且年龄越长的根效果越好,因为越久则储藏的天地精华越多。正因为这些甘味药蕴含了天地的精华,因此服用可有一定补益效果,而且与别的药物配伍,可以为别的药增加原动力,而使别的药作用时间持久。精华物质黏腻不易运化,可使人气机运行变缓,或减缓其他药物的动性,并且过食容易阻塞气机。体内精华过多亦很危险,“高粱之变足生大疔”,对于壮实的人不可过食肥甘。
《本经》中记载的酸味药与咸味药很少,酸味药主要是未成熟的果实或本来就很酸的成熟果实,如乌梅、山萸肉、五味子、山楂等,这些偏酸性的果实主要目的是为了诱惑动物吃掉之后排泄出种子,以繁衍后代,因此酸性药都或多或少的有向内引气的作用,未成熟果实酸味大于成熟果实,成熟果实酸味柔和且带甘味,因此未成熟果实地气多天气也多,偏于泻,而成熟果实地气更多而天气相对小,偏于补益。
咸味药主要是些虫类药物,虫类药物的特点为攻冲,因此咸味药能化体内硬结,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以上所列举的药物气味规律为大体规律,不可过于死板叫真,很多植物的气味并未严格遵守这个规律,具体药物需要具体分析,每个药物的情况都不同,但是只要是天地间的药物,就一定有天地的道理在其中。现在随便给我们一个药,我们可以通过《本经》查找出这味药的气味,对《本经》没有记载的药物,我们可以通过药用部位、生长属性、质地、口尝鼻闻药物的气味等对这个药物所含有的天气、地气情况有大体的了解,其实只要拥有这种中医的思维,继续深入下去,比如对药物长相、生长周期等继续分析,就会对药物的具体细节了解得更精确。
古代有很多中医大家达到随手拈来皆是良药的境界,他们随意组方,用药种类繁杂,看似无法无方,实是法度森严,用药变化自如。
再看许胤宗不著书之因许胤宗是我非常佩服的临床大家之一,《唐书》对许胤宗医术之描述称神,记载:“时关中多骨蒸疾。得之必死,递相传染,诸医无能疗者,胤宗每疗无不愈。”许胤宗并未著书,却给我们留下了比书籍还宝贵的对医道的理解,仅用短短数言涵盖:
“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又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可解,口莫能宣。且古人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夫病之于药,有正相当者,唯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纯,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疗疾,不亦疏乎?假令一药偶然当病,复共他药味相合,君臣相制,气势不行,所以难差,谅由于此。脉之深趣,既不可言,虚设经方,岂加于旧。吾思之久矣,故不能著述耳。”“医者意也”,直指医之核心。
医者治病全在灵活的头脑,并非一个公式一个公式死搬硬套,病情千奇百怪,寒热虚实变化无穷,唯有千变万化的头脑方能应对。通过脉候从病人一切表象中察出微妙的气机变化,而脉是最难用语言表达,很多脉象只可意会,一旦落于书面就失去其本意。精准地判断出病人的症结所在,并熟练掌握每一味药精确的气味,就可一发击中。若不明医理,药物虽多则难以取效。
我每读许胤宗这短短数言的教训,都别有一番滋味。
文章来源:拨开迷雾学中医——重归中医经典思维王伟 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北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