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名方“六味地黄丸”
您吃对了吗?
六味地黄丸的由来:
话说在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名叫钱乙。最早以小儿科在山东闻名。
宋神宗的姊妹长公主的女儿有病,召令钱乙来为她诊治,很有疗效。又一年,神宗皇帝的儿子患病,太医不能治愈。长公主就推荐了钱乙。钱乙治好了皇子的疾病后,神宗皇帝召见钱乙,夸奖钱乙的医术高明。而钱乙却说:“通过以前几位医生的治疗已经接近痊愈,我来治疗时,是恰逢皇子病快要好的时候。”俗话说:“倒霉的医生看病头,幸运的医生看病尾。”运气好的医生总是在其他医生诊治的基础上一下就把病给治好了,因为前面的医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排除了很多可能因素,最后一个医生一看以前的资料,就能明确诊断和治法,治疗起来就容易多了。医技高超的钱乙在治愈皇子后,没有将功劳通通揽在自己身上,没有说是自己的治疗立竿见影等等,也没有去贬低同行,而是充分地肯定了其他医生的作用,这在“同行相轻,相煎何急”的社会环境下,难能可贵!
医院。有一天,钱乙和弟子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他略带嘲讽地问:“钱太医,张仲景医书中所载的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遗忘了吧?”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您以为如何?”这位大夫听了,恍然大悟,连声道:“原来如此!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令人佩服!”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载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地黄丸”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仍广泛运用于临床,成为众所皆知的著名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是哪六味呢?
熟地黄滋肾填精为君药。山药补脾养胃而固精;山茱萸养肝肾而涩精止遗,二药为臣。泽泻泄肾,茯苓泻脾,助山药健脾,使熟地黄滋而不腻;牡丹皮清泻肝火,合为佐使药,以防滋补之品产生滞腻之弊。
六味地黄丸讲究“三补三泻”
其中三补:熟地、山萸肉、山药
三泻:茯苓、泽泻、牡丹皮
“补”的用量大于“泻”的用量,说明本方还是以滋补为主。
六味地黄丸适合什么样的人服用呢?
1、六味地黄丸是性味温和的补药,但它毕竟还是药,不宜长期服用。
2、不是出现腰痛就是肾虚,需要医生来判断,因为腰痛有太多原因。
3、肾虚也有好多种,有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不是每种肾虚都需要六味地黄丸治疗。
4、中医认为:肥人多湿多痰,湿则困脾。因此,体形偏胖的人以及脾虚泄泻者不可随便服用六味地黄丸“进补”。
那么,六味地黄丸应该怎么吃,且听下回分解。
供稿:蔡朕医师;
网络编辑:张康医师。
医院肾病科
秉承:仁术勤和
甘做:护肾使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