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六味地黄丸的名医得了重病,会吃什么药

北京哪个看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 http://m.39.net/pf/bdfyy/bdfjc/

“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次见面时欢喜的遇见,林妹妹的前世是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因前世的缘分今生与宝玉相见。

我的家乡在云南,本草丰富多奇珍,如果说今生与哪一味本草有缘,将会在来世与她有一段爱恨情仇的话,我倒希望是云苓。

据《滇海虞衡志》记载:“茯苓,天下无不推云南,曰云苓”,《药物出产辨》记载:“以云南产者为云苓,最正地道”。一方水土一方药,茯苓很多地方都有,而云苓是茯苓中的绝色。

云苓虽好,也须药遇有缘人,懂得使用是宝,不懂使用是草。要想了解茯苓的性味归经、主治功效等,我们翻阅本草书籍即可知晓,但要学会用茯苓来养生治病,就需要看看历史上的中医大家是如何使用它的,现摘录一个医案如下:

“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攻,自以意治之,辄愈。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已而曰:“吾能移之,使病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人莫见其方。居无何,左手足挛不能用,乃喜曰:“可矣!”又使所亲登东山,视菟丝所生,秉火烛其下,火灭处斸之,果得茯苓,其大如斗,因以法啖之,阅月而尽。由此虽偏废,而气骨坚悍,如无疾者”。——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首先翻译一下原文的意思:钱乙,体弱多病,是个性情中人,喜好喝酒,平时多次患病他自己都能药到病除,唯独最后得了“周痹”这个病,差点要了他的命。

《素问.痹论》中讲:“痹,入藏者死”,他想到了一招弃车保帅、断臂求生的办法,先将病转移到四肢,再继续转移到左侧,最终留下左手、左脚偏废。又让亲人上山找到了一个如米斗大的茯苓,按照相应的方法服用了一个月。此后,左手、左脚虽有偏废,但也无大碍,气力充实,筋骨坚强,整体的身体状况恢复的和正常人一样好。

医案中的钱乙,是何许人也?此乃宋代著名的医学大家,我们熟知的六味地黄丸就是出自他之手。

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讲医生有两种,一种是“苍生大医”,一种是“含灵巨贼”。以天下苍生为念,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样的医生是苍生大医,反此,为含灵巨贼。钱乙为“使幼者免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而走上学医之路,开创了中医儿科,他无疑是一位苍生大医。

无奈疾病可不会挑对象,只要你不注重身体健康,病魔就会上门来缠身,即使是医生也不放过。钱乙本来就体弱多病,还喜好喝酒,岂有不病之理呀?

差一点就要了钱乙性命的这个“周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病呢?

《灵枢·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

看医古文真伤脑筋,我们先让脑筋急转个弯:“有一位邻家妹妹在吊井边打水,打了老半天都没打上来,你说这是为什么呢?”继续猜这是为什么?答案就是:“太深了”。因为太深了,所以老半天还没打上来嘛。

《黄帝内经》中的医理看了半天都没转过弯来,就是太深了。往浅一点说,就是风寒湿三气夹杂乘虚侵入血脉、肌肉之中,阻滞气血经络,使人体的气机不能正常运行。阻滞在脉则血凝而不流,阻滞在筋则关节屈而不伸,阻滞在肉则麻木不仁。中医认为不通则痛,痛则不通,所以会出现周身疼痛,而且疼痛游走不定(上下左右游行没有定处),肢体沉重麻木,项背拘急等症状。这种病就是周痹。

周痹这个病,自古以来就是个恶症顽疾,如果继续加重就会深入五脏六腑,到那时,恐怕就要等着见阎王了。我们都不是孙悟空,不能上天入地,没有办法到阎王那里去,把花名册翻出来,把自己的名字从上面划掉。

钱乙毕竟是一代医学大家,阎王想要他的命也没那么容易,他终究还是想出了挽救自己的高招。他是用什么绝招将病转移到四肢,再继续转移到左侧的呢?此处并未留下线索,我们不得而知,总而言之,他用的肯定不是张教主的乾坤大挪移。

经过一系列的治疗之后,钱乙用茯苓来善后,其中的道理何在?

“痹”这个病,类似我们今天以肢体麻木、疼痛为症状的关节性疾病,是由风寒湿三气夹杂侵入所致,其中,以风气侵入为主的称为“行痹”,以寒气侵入为主的成为“痛痹”,以湿气侵入为主的称为“著痹”,周痹是痹病当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钱乙用茯苓来善后,提示我们他所得的周痹是以湿气侵入为主导致的。其中夹杂的风、寒,或饮酒增添了湿热,或蕴而化热的变症,可能在他前面的治疗中已经得到了解决,最终要用茯苓来治疗的是足太阴脾之湿。

脾主运化,脾气虚弱,则运化水湿无力,湿气从内而生。茯苓性平,味甘淡,归心、肺、脾经。味甘入脾,可以健脾运化水湿;味淡,又可以淡渗利湿,透利关节。

元代滋阴派医家朱丹溪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话的用意在于给湿邪一条出路,以免闭门留患。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易趋于下,宜因势利导,引湿邪从小便出去。茯苓淡味渗泄为阳,其性浮而升,上升滋水上之源肺,令肺气下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因而利小便,导湿气往小便而出。上升是茯苓之性,下降是茯苓之功,茯苓因有上升之性而有下降之功,是以上治下、渗湿利水的妙药。

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病的理念,茯苓性平,淡渗利湿而不伤正气。湿性缠绵,流注在关节里面,就像段誉麻缠着神仙姐姐王语嫣一样,走到哪里跟到哪里,像狗屁膏药一样,紧紧的贴着你,甩都甩不掉。古人讲“千寒易除,一湿难去”,又讲“湿入关节,如油入面”,湿气是风寒湿三气中最缠绵难祛的,祛病如抽丝剥茧,不宜速治,速治会耗伤气血津液,因而宜用茯苓这样的和缓之剂,从长计议。

茯苓上无藤茎枝叶,下无根,寄生在松树根上,就像一个独儿怪,藏在一个非常隐秘的所在。那怎么样才能找到它呢?

山上如果有大茯苓,在生长大茯苓的地方,上面就会有如灵气一样的丝,名叫“吐丝”,医书中讲的“上有吐丝,下有茯苓”,正是如此。

有的人会误以为它是菟丝子,其实不是的。因此,钱乙交待了他的亲人,找大茯苓的办法就是先找到这个吐丝,然后点火烧这个吐丝,吐丝燃尽之时,火在哪里熄灭,此处就是大茯苓的所在。

钱乙使人找回来的这个茯苓,“其大如斗”,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讲:“茯苓有大如斗,坚硬如石者,绝胜”。这么好的一个宝贝落到钱乙的手里,那当然是药遇有缘人了,功效自然也是很显著的,如果换做是云苓的话,那就再好也不过了。

注明:文章不代表本刊观点编辑:小令审核:小也

·完·

每天推送3条信息

别忘记点开“余下1篇”

文章好看就点“在看”

欢迎将本号设为“星标”

更新将第一时间出现在您的订阅列表里

转载/加入读者群请联络:gegeling49

好文推荐:

四季茯苓,茯苓四季

好物推荐:

给大家推荐《药用植物自然笔记》,这本书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的学生编写,可用于学生在科学绘画、中草药植物认知等探究活动中,也可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之用,还可供科学教育研究人员参考。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非中医药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投稿合作:cjcmmxinmeiti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zy/72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