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皮肤科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58077.html
很多人直接去药店买了六味地黄丸,拿六味地黄丸当保健品来吃,那六味地黄丸究竟适合什么人吃,什么人不能吃,今天就聊聊这个话题。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熟地黄炒,八钱(24g)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三钱(各9g)
古代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
现代用法:蜜丸,每服9g,日2~3次;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填精滋阴补肾。
肾阴精不足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肾虚其实分数种情况的,共有症状,腰膝酸软。也就是说,无论肾的什么虚,都可以有腰膝酸软的,因为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主腰膝。肾阴虚,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则内热表现为五心烦热,五心指的是手脚心发热和胸腹部发热,当然这个热多表现在下午或者晚上更严重,因为白天属阳,下午是一天中的阳中之阴,晚上属阴,正是阴阳转化的时候,阴不足,阳就会偏亢,腹部是脾胃运化的场所,脾胃是人体的枢纽,脾升胃降是生理功能,脾升胃降也是清升浊降,更是阳升阴降,胸中是阴阳气血汇合的场所,所以在阴虚的时候更加烦热,四肢是手脚的末端,四肢动脉血的终点,静脉血的起点,也是阴阳交感交合的地点,由于水和血偏少,阳相对偏亢,所以就会出现五心烦热,午后潮热。颧红是体内的虚热外浮,盗汗是阴虚火旺,虚火灼津液外泄。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是体内的津液和血液的缺乏,口腔和咽部失去了濡养。舌红少苔,脉细数这个是体征,是因为体内的津血亏乏,虚热内盛伤津导致的。六味地黄丸,里面最经典的配伍是三补三泻,《医方论》云:“此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药止六味,而大开大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也就是说,这个药方补了肾精,泻去了肾浊,补了肝血,泻了肝火,滋了脾阴,并渗湿健脾。
中医治病,不是辨的什么病,而是辨的什么证,也就是说,无论什么病,只要出现肾阴虚的这个症状,就可以用六味地黄丸,例如现代的腰痛,骨质增生,糖尿病,盗汗,遗精,更年期综合征,手脚心热,脚跟疼,小儿囟门不合等等,只要是有虚热的表现,都可以用六味地黄丸治疗。六味地黄丸的禁忌症,阳虚的人不能吃,阳虚是内寒,主要表现为怕冷,手脚凉,口不渴,舌质淡,苔白,脉沉迟。这药体内有湿的也不要吃,因为滋阴会助长湿气,湿气主要表现为,体倦乏力,头重如裹,呕吐恶心,大便溏泄等等。
记得我小时候,大约十二三岁吧,患了盗汗病,几乎每天早上醒来,被子都是湿的,那时候由于小,农村人啥也不懂,也不知道是病,所以也没和父母说。有一天我去邻居家玩耍,无意中看了一个药盒,就是这个六味地黄丸的药盒,看见上面写着治疗盗汗,我那时候喜欢思考,虽然不知道什么是阴虚,但是想了想,盗就是偷呀,我出汗是晚上,是我不知道的时候,偷偷的出汗,这不就是盗汗么,我回家就和妈妈要了几角钱,去当时的卫生院买了几丸六味地黄丸,没想到,吃了以后,盗汗就好了。
六味地黄丸,是宋代的儿科专家钱乙的名方,但是,钱乙是挪用了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当中的肾气丸,是肾气丸去了附子和桂枝。但是,可但是,我们医圣仲景也是借用的古方,这个古方其实叫崔氏八味丸。咱们算一下吧,伤寒论成书在公元年(汉献帝建安十年)前后,刚才咱们所说的金匮要略,其实是伤寒论中关于杂病的一部分论述,也就是说,伤寒论距离咱们现代,已经多年了,再加上这个当时不知道成名并传承了几代人的崔氏,我估计这方子差不多能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两千年的方子,还能治疗我们现代人的疾病,你不觉得我们的祖先特别伟大么,特别神奇么,我们是不是应该为我们的祖先感到自豪,为我们是华夏子孙感到骄傲!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