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地黄膏出自:宋朝《圣济总录》功效:黑髭乌发。主治:髭发早白。原文:“髭发早白。”《圣济总录》用法:茜草一斤,生地黄三斤,取汁。以水五大碗,煎茜绞汁,将滓再煎三度。以汁同地黄汁,微火煎如膏,以瓶盛之。每日空心温酒服半匙,一月髭发如漆也。忌萝卜、五辛。《圣济总录关于生地黄:
地黄,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倪海厦老人家的课,是较为通俗易懂的,初学者都爱看他的课,饶是我这种几乎不看任何课程的人,也看过倪海厦老人家的课,对于初学者来说,比喻通俗易懂,亲切近人,言治病时言之凿凿,有必愈之意。对初学者而言学起来劲头是很足的。
但是很遗憾的是,倪老很多言之凿凿必愈之病,大都是这个病中可能偶存的一个证型而已。
大概是什么意思?就是风湿这个病,证型不下十种,甘草附子汤只是其中一种的基础方。仅此而已。
所以倪老说某方能治好某病,学习者学到一定水平开始尝试时,便才会开始意识到,好像治病这回事,和倪老说的不一样。用他的方,怎么治不好。这个时候,便开始痛苦不堪了。
故而学中医,不仅贵精,也贵杂,多一证便多一治,多一方就多一愈,
等到治病的患者多了,慕名而来的多是疑难杂症的患者,那时候更是手足无措。百方用尽寸功不显者,比比皆是。
如治疗鼻炎一病,有干祖望之温补肺气法、健肺通窍法、升清通窍法、宣泄肺气法、顺气破瘀法、调和营卫法、升清降浊法、清热通窍法、温补脾肺法、铃医劫法诸法,用上方却也百治不愈。那有李可之外用瓜蒂法、麻辛甘附法、温补脾肾法,又三法无效,另有黄元御之解郁降肺法、清热化痰法、清热敛疮法、祛寒除湿法,又四方不愈,另用郭生白之重剂活血法,又若不效。则寻《退庵医案》清泄少阳法,孙应奎之黄连薄荷法;又有《临诊医案》之阴阳调和法。如此繁多,却仅为治鼻炎法之一二,希求以一方通治所有鼻炎,岂不荒唐?
可即便如此,中病者依旧十之五六,未愈者数不胜数。
前不久写文章提了一句,我目前荨麻疹的方案很好,百无一失,屡开屡中,于是上门讨方的数不胜数,方案是成套的,是有法度的,是建立在个体差异上的,奢求一方解百病,无异议痴人说梦。
所以题主,不必因一人之见而对中医有所不解。一步步努力,去靠近接近实践的真理。
#秋实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