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现代应用价值

中医学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学术发展过程中,相继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著名的医家,流传下一部又一部珍贵的著作。大量中医古籍的传世,为我们研究与深化中医药学理论,借鉴与提高临床治疗经验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使中医药学的悠久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特别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渊薮《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及《灵枢》两部分),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也为后世中医学的不断完善与向前发展提供了可能。也许有人会问,这部形成于战国至西汉时期的作品,在时隔多年后的今天还有参考价值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内经》一书不仅是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最佳见证,同时,也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展的可靠基石。首先,《内经》一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内经》一书的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如“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以及“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记载,是对人体水液代谢过程的形象描述,成为后世治疗水肿病从肺、脾、肾三脏入手的理论基础。现代治疗肾源性水肿、心源性水肿多从调治肺、脾、肾入手,其理论来源显然出自《内经》。再如,“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指过食粱厚味容易使人罹患疔疮类疾病。从今日临床来看,糖尿病足的发生、痛风病的关节肿痛,其发病无一不与过食肥甘厚味有着密切的关系。再如,《素问·五脏别论》中“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的观点,即为后世“诊脉独取寸口”的滥觞;《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的劝诫,成为中医临床遣药用方、养生防病一贯默守的至理名言。除此而外,《内经》一书中还有许多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其他内容,涉及养生、预防、针灸、调摄等诸多方面,时至今日,都有效地指导着人们的防病治病。特别是其中的“治未病”思想,在当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更为世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zy/100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