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A精油公开课,跟大家探讨了《辅行诀》在芳疗中应用的可能性。有人问说精油的五味怎么来分类,这个其实是目前最需要做工作的地方,就是把芳香疗法和中医《辅行诀》的理论联系在一起,唯一差的就是精油的五味的分类,每一种精油,它分别是代表什么?是金中木,还是火中土,这个分类虽然是五味分类,但是它不只是从味道上面来分的。比如说在《辅行诀》里面,他把这个地黄给分成了苦中苦,可是我尝了一嘴,根本就不苦,这个麦冬给分成了酸中酸,但是我尝了一口,它也不酸。所以它不只是我们尝到的味道,也同时考虑了这味药的功效,所以把精油分成《辅行诀》中的五味是最需要很多的功课要做。今天我们先来抛砖引玉,普及一下《辅行诀》的基础知识。欢迎大家参与我们的讨论。《辅行诀》中医最核心的「味道」大家知道,现行《中药学》教材中所载药物的药性、主治及归经等内容,大多是由经方反推得出来的,而经方的用药理念皆本于《神农本草经》(《本经》)及《名医别录》两部药书。这两部书乃本草学大树的根本所在,而教材只是树之枝叶。《本草经解》曰:「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性(四气),寒、热、温、凉、平。」?陈大章《诗传名物集览·卷十》有句话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遭七十二毒,始有医药。」古人认为自神农尝百草开始,了解本草的滋味,徐灵胎言:「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这就是中医药的起源,中药的「四气五味」的起源。《神农本草经》为什么用「气味」来定义中药呢?据统计,《神农本草经》中,定义「四气」的药,温性药95种,热性药1种,寒性药种,平性药种。定义「五味」的药,酸味药15种,苦味药种,辛味药98种,甘味药79种,咸味药35种。?从人体的感官角度来看,寒热温凉(四气)属于触觉范畴,辛咸甘酸苦(五味)属于味觉和嗅觉的范畴。一个复杂气味会激活一组嗅觉受体,而大脑通过检测哪些嗅觉受体被激活了,就可以反推出这个复杂气味是什么。不同的排列组合代表不同的气味。那么这些最基本化学物质的受体又是从哪来的呢?答案是在我们的基因中,生来就存在。我们的基因中有成百上千个专门来编码不同的嗅觉受体,这恐怕是在人类上万年的进化中逐渐学习地球的环境和其化学物质而形成的。中药的味道是怎么回事呢?中药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味道?主要是因为中药所含的有机化合物种类、含量的差异,造成中药具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哪怕同一种中药,其含有多种有机化合物,其含量的差异也有主味、次味之分,所以具有多种味道,可发挥多重功效,因而在临床上可治多种病证。中药为什么要分寒凉药和温热药呢?因为寒凉药能增强中枢抑制,并通过改变中枢递质而抑制中枢神经,并且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髄质系统机能活动降低;而温热药则多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并且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髄质系统活动增强。?药的四气五味《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药主养命,中等药主养性,下等药以治病。上等药,味重气轻,气轻则寒热差距小,吸收地气较多,其性静,利于调养人的有形身体;中等药,气重味轻,气大则寒热差距大,吸收天气较多,其性动,利于调养人的无形之气。下等药,气味俱重,偏性太大,其性动而剧,甚者偏性过大而有毒,因此可以用来治病。药物的性能是根据长期医疗实践反复验证总结归纳出来的,是对药物多种功能作用的高度概括。将气味和功效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认识和掌握药物的全部特点,也才能准确而恰当地遣药组方。药物的这种性效相关性也正是中药所具有的独特属性。只有通过对中药性效的把握,才能在临床上合理处方用药,获得满意疗效。四气与五味之间有很强的关系:辛味药以热性居多,苦味药以寒性居多,甘味药以平性居多。由此可知,掌握了「气味」二字,开方组药,就有了最核心的本领。令人遗憾的是,近千年以来,以药物五味的五行属性进行方剂配伍的方法已经失传,「五味组方」理论和目前通行的组方理论有很大的不同。无论金元以后的组方理论,还是如今的临床用药,均未见再有类似的组方之学。令人欣慰的是,以五味五行组方这门中医核心学问,记载在《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这部书里面,法度严谨,用药规范,药味组合、药物剂量和煎服方法,均进行严格规定,保持整齐划一,犹如兵法,并未真的失传,穿越千年,今天我们还能再次见到。《辅行诀》,是中医最核心的「味道」,一旦尝过后,就再也忘不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