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是最常见于山坡、沟边或路旁荒地的药用植物之一,其块根入药,按炮制方法可分为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鲜地黄、生地黄善清热凉血,熟地黄具滋补之功。地黄植株挺拔,紫红色花序,花形优美似酒杯,花朵喉部还能分泌可口蜜汁,因此有“甜酒棵”、“小媳妇喝酒”等有趣的别名。它还是山东省重要的植物类道地药材,引种河南怀庆地黄大面积栽培,以菏泽定陶、曹州为最佳适宜种植区,为全国地黄三大产地之一。在土质瘠薄、面积广阔的鲁北滨海平原,地黄也是重点发展的野生兼栽培药用资源,极具开发利用价值。
地黄原植物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为多年生草本,高10~40cm,全株被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块根肥厚,肉质,鲜黄色,圆柱形或纺锤形。茎直立,单一或基部分生数枝。叶通常在基部排成莲座状,向上强烈缩小成苞片,或逐渐缩小而在茎上互生;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长3~10cm,宽1.5~4cm,先端钝,基部渐窄,下延成长叶柄,叶面多皱,边缘有不整齐锯齿。总状花序顶生;苞片叶状,发达或退化,花梗长0.5~3cm,花萼钟状,先端5裂;花冠宽筒状,稍弯曲,外面紫红色,里面杂以黄色,有明显紫纹;雄蕊4,二强,花药两两黏着,药室2,基部叉开;子房上位,卵形,2室,花后变1室,花柱1,柱头膨大。蒴果卵形或长卵形,先端尖。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7月。
地黄药材(生地黄、熟地黄) 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Libosch.的干燥块根。熟地黄:为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生地黄: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洗净,闷润,切厚片,干燥。熟地黄:(1)取生地黄,照酒炖法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2)取生地黄,照蒸法蒸至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 生地黄: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切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熟地黄:为不规则的块片、碎块,大小、厚薄不一。表面乌黑色,有光泽,黏性大。质柔软而带韧性,不易折断,断面乌黑色,有光泽。气微,味甜。 生地黄:甘,寒。归心、肝、肾经。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地黄的历史趣闻 地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名“干地黄”,列为上品。相传古时检验地黄品质,须将其根茎浸泡在水中,漂浮在水面者为“天黄”,轻浮空虚,劣不堪用;半浮半沉者为“人黄”,勉强可用;沉于水底者为“地黄”,饱满厚重,药效最佳,因此地黄又有别名“芐”,即取“草药之下沉者”之义。至于地黄之名中的“黄”字由来,一说“黄”字源于此草最宜生于黄土地中;一说是因为其根茎为黄色;此外也可能是由于北魏《齐民要术》中记载可用其制作御用黄色染料。 宋代方书《信效方》中,记载了一则关于生地黄止血的生动故事。作者有一次外出验尸,当地保正却迟迟未到验尸现场,经询问得知其衄血数斗,眼看就有生命危险。他马上按平日所记的几个止衄血的方子配药治疗,但血势很猛,吹入鼻中的药末都被血冲出。他当机立断,即刻派人四处去寻生地黄,得十余斤,来不及取汁,就让保正生吃,渐渐吃到三四斤,又用药渣塞鼻,少时血便止住了。众人皆啧啧称奇,从此,生地黄止血的神奇功效逐渐流传开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