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好看荨麻疹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95950.html你经历过发热吗?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感冒、流感、肺炎、各种感染性疾病都会出现发热,尤其以外感为多见。
那么发热是怎么回事呢?
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37.3℃称为发热。发烧时体温升高,有些病源微生物活性和繁殖就会变得不那么活跃。而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性则显著增强,包括白细胞计数增加,吞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活性增强等。所以发烧是人体进化获得的一种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入侵的有益的保护性机制。中医如何治疗外感发热?
中医学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了治疗发热的很好的认识和方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年前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伤寒论》通过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以阴阳来分类和判断发热。如:《伤寒论》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是也。”
意思就是,不用药的病人,不管是“发于阳”或“发于阴”的,都能自愈。我们在临床中碰到的发热病人,其实大多可以不治自愈的,除非是年老体弱者或有基础疾病者,而用药却并不一定会得到好处。
但是,如果出现传变的话就一定要及时处理。《伤寒论》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意思是说,恶寒发热一到三天,病在太阳经,如果脉静、不恶心呕吐,没有寒热往来的少阳证,没有见到发热汗出不恶风的阳明证,就可以不用理它,必能自愈。而病邪太甚或机体抵当不住病邪或病毒的侵扰,进一步由表入里,入里化热,向纵深发展。出现“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这种传的情况时就应及时治疗。
西医治病要等待确认病原体,或者等待病情进入症候期,才能予以治疗,耽误了治病的最佳时期。中医学不像西医那样束手无策,而是审时度势。当需要治疗时在前驱期就可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抓住时机在机体抗病能力最强的时候治疗,不让病邪进一步深入,调动自身的阳气而驱邪外出。
《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书中观察发热的前因后果和设定的方药,沿用近两千年来其有效性已经被我们的亿万次临床实践所证实。至今针对新型的、变异的新冠肺炎仍然是用之有效的。反观西医治病的方法和药物,是根据病毒的不断变化而研发药物,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总是赶不上病毒的变化的。远不像中医学能够掌握疾病的规律,制定出放之四海而有效的法则,以不变应万变。《伤寒论》治疗发热是通过扶阳气来实现的,让阳气振奋后驱邪外出,从而病癒。根据“有汗”、“无汗”将感冒的证型分为伤寒与中风。即有汗为中风,无汗为伤寒。对于发热、恶寒、无汗、身疼痛、脉浮紧等证候称为“太阳伤寒”证,用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等治疗。对于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以及鼻鸣干呕者称为“太阳中风”证,用桂枝汤治疗。所以中医治疗发热是明显优于西药的。比如我常用葛根汤治疗发热,非常有效,常常是一剂知,两剂已。葛根汤组成:葛根四两(12g),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芍药二两(6g),大枣(擘)十二枚。
这是表证的治疗。如果感冒拖延五六日或数日,邪在半表半里,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等证候就要用和解的方法,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里证发热与表证发热不同,它发热不怕冷,反而怕热喜凉,有汗;这时候就需要清除里热,以退热为重。如果有“胃家实”,也就是大便燥结的,就要用泻下实热的方法,根据痞满燥实的不同,分别用三个承气汤方(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
遇上这种大便燥结在中,毒素被吸收,如果不用泻下药,发热就退不了;而发热太高太久,损害人体里的阴液,毒素也会进一步吸收,就会为生命带来危险。这时候,就必须紧急作出抉择,而只有“急下存阴”,才能救助生命。
中医治疗外感发热除了伤寒治法外就是温病治法
如果说伤寒是扶阳气的话温病就是存阴液。扶阳气与存阴液都是保护和激发人体的正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驱邪外出。
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的温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现代医学所称之流行性感冒就属于温病。其临床特点是发病较急,初起时多见热象偏盛,而且容易化燥伤阴。有传染性、规律性、季节性、地域性和特殊性。它的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风温、春温、湿温、暑温、冬温、温毒等。温病可分为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新感温病起病发于表,以表热为主,伏气温病起病发于里,以里热为主。
温病的症状以发热为主,并呈流行性发病,多人同时发病,迅速蔓延。起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如高热,头痛,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等,而肺系(呼吸道)症状较轻。现代医学中的一些传染性疾病中很多都属于温病的范畴如:流脑。乙脑,腮腺炎,猩红热、斑疹伤寒等,近年来的禽流感,猪流感,应该都属于温病的范畴。
温病学治疗发热同样是擅长的。
温病学根据疾病发展在不同的阶段由浅入深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提出相应的治法,这就是卫气营血辨证,其治法大纲是“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即邪在气分时用辛凉解表之汗法,如银翘散、桑菊饮;在气分时用清气法如白虎汤、麻杏石甘汤;入营分时用透热转气之清营汤,以使邪热转入气分;入血分时直接、及时用凉血散血之法,用犀角地黄汤治之。在临床上遇到高热不退,神志昏迷或神昏谵语,或小儿高热惊厥时可用中医的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目前市场上最热卖的药就是安宫牛黄丸,非常有效。大家经济条件许可的话可以备一些安宫牛黄丸以为急用。
这些都是千百年来中医同瘟疫、病邪作斗争的宝贵经验。
本文撰写专家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