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清寒热巧化瘀

《辩清寒热巧化瘀》

瘀:中医认为:一是血液运行的速度减慢了,叫血瘀;二是血液停滞在某个地方、血管里头,这也叫血瘀;三是血管破裂了血液溢到或者渗透到组织当中,这也叫血瘀,也叫离经之血。

血瘀也分寒热:

热盛血瘀:就是体质热引起的瘀血。

寒凝血瘀:寒不能推动血液运行造成的瘀血。

红花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和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可是一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65岁患者,日常生活中就常常用红花泡水来自我调理,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更加严重了!这到底怎么回事,常见的活血药应该怎么用才对?

病例:一位65岁女性,有高血压/,伴有眼底病变,想着自己可能有血瘀的问题,于是自己开始用红花泡水喝,没想到使用后,高血压波动更大,高压到达、,视物不清也越来越严重,还出现心烦失眠!到底怎么回事呢?病例中的患者同时不仅有血压高,而且又脾气急、口苦口干、喜冷饮大便不爽,是干阴不足、肝阳上亢、肝火上逆,火热和瘀血结合的热瘀。自用红花活血化瘀,病情加重。

专家提示:血瘀根据其不同的形成原因,也是有寒热之分的,这位患者的症状加重正因是为没有分清血瘀寒热的缘故。

红花:性偏温,活血化瘀,适应于寒瘀人群。

热瘀的治疗需要清热凉血,在这个基础上在化瘀,

上述病例:既没有清热也没有凉血,直接化瘀,而且还用了温性的化瘀药。病情就不会出现好转。

热盛血瘀:

《伤寒论》就有热盛血瘀的论述,从两方面论述:一是外感病;二是体内内伤的内科疾病。

外感病:温热之邪侵袭人体以后,伤了人的脏腑经络,破坏血液的稳定性,就会造成热瘀,比如传染病。

体质因素:平常肝肾阴虚、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火上逆、心烦、燥扰,体内自己生的火,一个是阴分不足;一个是情志不遂,思虑过度,情志在波动当中,过度的怒、过度的悲,中医叫五志过极,五志过极的后果就是化火,它会化火,这也是火热内行。内火就要烧灼,和血液相结合也会造成热瘀,所以热瘀现在也越来越多。有瘀血的人:白天精神状态还可以,晚上烦、热、燥就不舒服,两颧骨发红,因为有热,所以面红耳赤。传染病中也可以皮肤发红、或瘀斑、或出疹子,或者是慢性病中,皮肤有很多红丝,有的脸上有斑或者舌头上有斑,这是瘀血久了以后会出现皮肤的粗糙、干屑。瘀滞在哪儿,哪儿就会疼痛。热瘀的人热痛,而且是晚上重,白天轻。血热干扰了心神,失眠多梦等。这些都是热瘀的表现。

热瘀的典型表现面红目赤、皮肤发红或出斑、出疹、红丝缕缕、舌色红绛。局部疼痛拒按、夜间加剧、心烦失眠、躁扰不按、口渴漱水不欲咽。

推荐调理热瘀的经方《犀角地黄汤》

犀角、赤芍、丹皮、生地

犀角:清热凉血非常好,清心开窍,现在已不用了,换成地骨皮、紫草、玄参增加疗效,代替犀角,也可用水牛角。

赤芍:凉血、活血、通经,治疗一切血瘀,偏凉。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血热的出血也有作用。

生地:清热、凉血、止血,是清血热最主要的药物。推荐调理热瘀家用方

丹皮10克、郁金10克、凌霄花3~5克。煮水代茶饮。

郁金:性凉苦寒、清热凉血、疏通活血、使之开朗、行气开郁、解心中烦闷,用于黄疸病、胆结石、胆囊炎、行气疏肝、清热利胆、祛瘀。

凌霄花:(就是紫薇花)行气清热、凉血化瘀、利气行血、胸胁胀满、月经疼痛不畅。

先煮丹皮、郁金3~5分钟,再加凌霄花1~2分钟消消毒即可代茶饮。

寒瘀的典型表现

寒凝血瘀:温通活血

血液温则行,寒则凝,寒邪侵袭人体后,会使血管痉挛,影响血运,使血液停留在某个地方造成血瘀。第一是畏寒怕冷;第二是疼痛。

寒凝血瘀推荐

红花:性温,温经活血。

月菊花:性温偏温。甘温通利、理气、活血、通经、治疗气滞血瘀、经血不通、经脉不畅。

生姜:辛散开胃、疏通解表。虚寒比较明显的可多加1~2片,甚至可以换成干姜,虚寒不明显的可,不喜欢姜味的可以少放。

心脑血管疾病除了活血化瘀——还应重视温振心阳

专家特别强调,对于很多老年心脏病患者来说,活血化瘀固然重要,但是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往往被大家所忽略,导致严重后果。这个被忽略的致病原因就是心阳不振,老年人容易心肾阳虚,也不能推动血液运行,造成血液循环减慢,停滞后就会导致血瘀。阳虚的人肯定会造成血液循行的减缓、停滞,会造成瘀血。

提醒:活血药虽好,但也有两个副作用:第一它可以燥血,特别是猛烈的活血药,它会口干舌燥,伤津液,伤血;第二是活血药耗气、耗气耗血。活血药不能随便吃,也不能多吃。

心阳不振的症状

心阳不振:肯定冠心病,心气不足,浊阻填塞,心悸心慌、心律不齐、胸闷、舌质肯定是淡的、肯定是有津液的、氺滑的、薄白的这种情况。

家用推荐

红景天3-6克、西洋参3-6克(或太子参6-10克)、干姜3片

红景天:益气活血、通脉平喘,现代医学研究,还具有增强血氧饱和度的作用,抗缺氧、抗疲劳、耐寒冷、温振心阳、补益心气。

西洋参和太子参都可以补心气,而且不燥、不上火,党参吃多了会上火。

干姜温中回阳。温里、散寒,用量可根据虚寒的程度选1~5片。用法:煎汤代茶饮。

(主讲:中医院综合内科:于振宣。养生堂·3·12)

编辑:张学强。如有不妥之处,依养生堂所讲为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zp/75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