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喝过汤药,但有时候汤药实在有些麻烦,或者有人嫌太难喝,这个时候一些常用对症的中成药,往往能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今天我们从中成药兄弟姐妹最多的“地黄丸”家族说一下。
1.简单了解中成药先简单说几句概念性的东西,什么是中成药呢?把官方的定义解释一下,就是中药材或者中药饮片按照一定工艺加工成的各种剂型的药物。
什么是中药材,以甘草为例,可以简单理解为从地里挖出来之后,去除泥沙等,洗干净。那什么是中药饮片呢?好比是这一段一段的甘草切成了片,或者切成片之后再用蜂蜜炒一下(叫炙甘草)。中药饮片就是我们平时药店里抓取到的最终模样了。
2.中成药的丸剂中成药的剂型有很多,二三十种至少了。随便列举几个例子,比如有丸剂、颗粒剂、糖浆剂、片剂等等。但是,在临床中,许多医生经常推荐的是大蜜丸。而市面上最常买到的是确是小丸子或者水蜜丸。很多人常常问我们,为什么用大蜜丸,效果好在哪儿?
如果站在科技发展的立场来说,那么肯定是浓缩丸、水蜜丸好,因为这是新工艺,是科技工作者的成果。一般来说,浓缩丸是最贵的,其次是水蜜丸,其次是大蜜丸。我们这里不下结论,只把它们的区别客观讲一下。
首先,丸剂有很多种分类。最常见的有下面几种:
①蜜丸,系指将药物细粉用蜂蜜作黏合剂制成的丸剂;②水丸,系指药物细粉用水(或黄酒、药汁)掺兑制成的丸剂;水蜜丸,就是药物细粉加一定比例的水与蜜(比例要根据药材的性质,实验研究出来)制备而成的,有水有蜜,要不怎么起这么个名字呢?③浓缩丸,系指药物先提取浓缩,再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丸剂。
所以,蜜丸不经过提取,尽可能的保留了原药材的成分。而且大蜜丸和水蜜丸里都含有蜂蜜,大蜜丸的蜂蜜更多,浓缩丸里不含蜂蜜。
有蜂蜜能上天吗?不能。但蜂蜜中含有大量的还原糖,能防止药材有效成分的氧化变质;蜂蜜炼制后粘合力强,与药粉混合后丸块表面不易硬化,有较大的可塑性,制成的丸粒圆整、光洁、滋润,含水量少,崩解缓慢,作用持久,所以是一种良好的粘合剂。因此,蜜丸常用于治疗慢性病和需要滋补的疾病。
大蜜丸宜于吸收消化,尤其是对脾胃虚弱者、老年人、儿童,服用大蜜丸要优于服用除口服液外的其它口服剂型。其次,大蜜丸易于保存,保质期长,不添加药用防腐剂。蜂蜜具有保鲜性,本身不会腐败,是难得的对身体有益的抗菌防腐剂。蜂蜜本身又是很好的防腐剂,熬炼得当,包装严密,可经久而不失效。
浓缩丸服用方便点。很多人觉得大蜜丸服用不方便,有抵触,那就用浓缩丸了。需要提出的是,浓缩丸一般是用醇溶剂来提取的,与水提取相比,提取出来的东西更多。至于效果上是更好了还是跑偏了,这里不做结论。
3.“地黄丸”家族“地黄丸”家族庞大,六味地黄丸好像是老大哥,其他的还有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归芍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等。我们先从一般人最常听到的六味地黄丸开始介绍。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江湖中传说的补肾名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组成,最早是“八味地黄丸”。该方的原型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的崔氏八味丸,也叫肾气丸。
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里,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附子和桂枝这两种温补的药物去掉,地黄改为熟地黄,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钱乙认为,小儿是纯阳之体,不需要再补阳了,并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
其实,六味地黄丸整体是补津液的成分,整体药性偏凉,这里的津液指的是身体里面可以被充分利用的水,比如血液、组织液、淋巴液等等,都属于津液这个概念的范畴。如果将小肠类比为锅,那么心火下降到小肠为火源,小肠的外围是大肠,食物的残渣与水份进入大肠以后,利用小肠的热能来蒸化大肠中的水份。水份气化以后,渗透出大肠,洁净的津液进入肺部,肺发挥肃降的功能,令肺中的津液均匀的分布全身。
长期的津液不足表现有眼睛干涩、心烦失眠、指甲不光滑、嘴唇颜色淡、困倦乏力、脚干手干等,都反映了身体津液不足!人好比是一个树,只有在“津液”足,也就是水多的前提下,才能长得更好,身体各项机能都能运转好。
我们常常听到许多人说,我肾虚,肾阴虚,我要吃点六味地黄丸。尤其在南方,受各种因素影响,六味地黄丸是销量最好的丸剂之一。其实,现在的绝大部分人却并不是单纯的肾阴虚、肾阳虚这么简单,这个地黄家族的老大哥使跟现代人的体质可能并不那么搭了。
桂附地黄丸
桂附地黄丸来自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在宋代陈师文撰写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更名为八味丸,将肾气丸方中干地黄改为干熟地黄,桂枝改为官桂。同仁堂根据八味丸的处方制成桂附地黄丸,将八味丸中官桂又升级为肉桂。因此,桂附地黄丸也可以看做由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组成。
桂附地黄丸中的“桂”,经历了由桂枝到官桂最后到肉桂的演变,有什么意思呢?一般来讲,长在主干底部粗的部分称为板桂,长在树干上的称为肉桂,长在树枝或者小树的部分称为官桂,官桂嫩、皮薄,桂枝则为干燥嫩枝。肉桂和官桂虽来源相同,但药用部位有差异,长在树干的肉桂比长在树枝的官桂更能补阳,故桂附地黄丸中用肉桂比官桂合适。
肉桂与桂皮又有什么区别呢?
肉桂为肉桂的干燥树皮。桂皮为天竺桂、阴香、细叶香桂、川桂等的树皮。一般肉桂以入药为主;桂皮以菜肴佐料为主。作为香料时可以相互代用,但是作为药用时,二者不能互相混淆。
功效上,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治肾阳不足。
桂皮具有暖胃去寒,活血舒筋,通脉止痛及止泻之功效。香气浓郁,可使肉类菜肴祛腥解腻,令人食欲大增。
现代人脾胃虚寒,桂附地黄丸是适合现代人补津液的良药。清代经方家陈修园说过,整部《伤寒论》概括起来要抓住六个字——“保胃气、存津液”。咱们脾胃负责受纳、腐熟水谷转化成精微物质,为身体提供能量,身体所有疾病的解决都离不开能量,这个过程好比是种庄稼离不开阳光一样,肉桂、附子好比是阳光,要想有好的收成,离不开好的天气。
金匮肾气丸
在桂附地黄丸的基础上添加牛膝、车前子,将肉桂变回了桂枝。牛膝补肝肾,车前子利水。基本立方思想与桂附地黄丸一致。因为有肉桂、附子两味温性药物,起到了温补津液的作用。市面上比较容易买到,也是我们一直推荐的。
①补新水:熟地黄能够滋阴补血,补充肾中新水。山茱萸起到收敛作用,山药补金而生水。
②排废水:肾不气化,需要排出体外的废水就蓄积体内。很多人明明津液水平很低,但是却不觉得口渴,这说明身体湿气重,也就是废水太多。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泄热降浊,能够利水湿而泄肾中浊气,起到了排废水的作用。
③清虚热:津液水平越低,虚热越重。废水有人管了,剩下的虚热就用牡丹皮来清除,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淤、退虚热等功效。
④给动力:废水也清理了,多余的能量释放了,新水也补充了,怎样才能让肾水活动起来?桂枝、附子来了,桂枝、附子都是补充水中的能量,就是把水变成水气,循环起来,为身体所利用。牛膝也有补肝肾的作用。所以吃金匮肾气丸或者桂附地黄丸,就是给身体补充活水、补充有热量的水,为身体起到了补津液的作用。
推荐用法:金匮肾气丸,恢复肾气水平,用于治疗小腿肿胀、身体疲劳、脚后跟疼、腰疼、下午低烧等情况。服用方法:一天三次,一次两粒。
另外,一定不要忘了,津液获得的渠道还是平时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如果把人比作一个公司,想要公司能长期生存下去,就必须得持续盈利。放到身体上,想要健康长寿,就必须要不断的“赚钱”。这里的“赚钱”主要就是通过脾胃受纳、腐熟水谷转化而来的。脾胃功能强,这个转化率就高,津液水平也会高一些。但是如果你家里很穷,穷的都吃不上饭,首先要教给你的不是怎么赚钱,而是先直接给你口饭吃,别饿死了。而金匮肾气丸就是直接给你“钱”,给身体津液,短期内让身体舒服起来。如果要恢复脾胃功能,这时候就要用到附子理中丸了。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化裁自经方“理中丸”,由白术,附子,人参,炙甘草,干姜组成。这里的中指的是我们的中焦,脾胃。
附子能够振奋脾胃功能,振奋心阳,给脾胃这个土地增加阳光的环境;人参将气血回收到腹腔,炙甘草是个保水剂,白术可以祛除胃里的湿,干姜有温通的作用。所以附子理中丸可以帮助我们恢复脾胃功能,用于胃疼、胃胀、消化不良、腹泻、手脚冰凉。一次2丸即可。
很多人谈附子色变,其实附子配伍得当,不会有那些江湖传闻的那样可怕。关于生附子、黄附片等等规格,大家可以看看这篇文章:附子和它的亲戚们~
金匮肾气丸与附子理中丸是一对好CP,肾是先天之本,脾后天之本,搭配使用效果最好。现代人津液水平普遍偏低,又因为附子理中丸本身性燥,所以刚开始服用丸药,建议金匮肾气丸(大蜜丸)一天三次,一次两粒,附子理中丸一天三次,一次一粒。
津液水平严重不足,比如贫血、失眠、便秘非常严重的朋友,可以刚开始只吃金匮肾气丸,一天三次,一次两粒。
有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患者,本身脾胃状态虚热比较重,如果直接吃附子理中丸的话,刚开始可能会加重疼痛的状况。对于这种情况,建议先用经方汤药(或者睡美人)把病情解决或者控制住后,再服用丸药。病情不是很严重的患者,一开始建议只服用金匮肾气丸补津液。
很多人吃了丸药后出现便秘、失眠的情况,这个就是没有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剂量了。这种出现津液水平比较低的情况,建议加大金匮肾气丸的剂量。一般服用丸药后,会出现大便增多、食欲增加等脾胃功能在恢复的情况,这都说明身体在进步。
麦味地黄丸
麦味地黄丸出自明代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是由六味地黄丸加麦冬、五味子而成。麦冬润肺,五味子敛肺止咳。增加了原方的养阴生津、敛肺涩精的功效。用于治疗轻度咳嗽、嗓子痒。服用方法:麦味地黄丸2丸、附子理中丸1丸。
知柏地黄丸
此方出自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了知母、黄柏两味药,增加了清热泻火的作用。这个道理就像着火了需要水来灭一样,牙疼、牙龈肿痛等情况可以暂时服用知柏地黄丸。
但是清热药寒凉伤胃,最好同时配合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服用。服用方法:知柏地黄丸2丸、附子理中丸1丸。
归芍地黄丸
此方出自明代秦景明的《症因脉治》,原名六味归芍汤。归芍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上当归,白芍而成。当归有直接补血的作用,白芍增加回血能力,间接起到补血的作用。
可以治疗肾虚兼有血虚症。适合眼睛干涩,血不足的情况,但是方中多是补津液的药,最好也同时配合附子理中丸。
杞菊地黄丸
此方出自明代眼科医家傅仁宇的《审视瑶函》,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重在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迎风流泪,视物昏花。若再加当归、白芍、白蒺藜、石决明更能加强养肝明目的功效,故名“明目地黄丸”。
稍微明白点了没?
参考小道经方编辑整理
编辑:草叔审核:Bookclub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