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期链接》》》
曲令敏故乡南阳的药草(之一)曲令敏
故乡南阳的药草(之二)曲令敏
故乡南阳的药草(之三)曲令敏
故乡南阳的药草(之四)曲令敏
故乡南阳的药草(之五)曲令敏
故乡南阳的药草(之六)曲令敏
故乡南阳的药草(之七)曲令敏
故乡南阳的药草(之八)曲令敏
故乡南阳的药草(之九)曲令敏
故乡南阳的药草(之十)曲令敏
故乡南阳的药草(之十一)曲令敏
故乡南阳的药草(之十二)曲令敏
故乡南阳的药草(之十三)曲令敏
故乡南阳的药草(之十四)曲令敏
故乡南阳的药草(之十五)故乡的药草(之十六)文/曲令敏
丹参
丹参的叶子像藿香,开紫色花,花蕾弯弯的翘翘的像葛藤花。山坡林地多见,平原荒沟草坡也有。我认识丹参的同时也认识了地黄,不知道它们的大名,只是特别喜欢它们紫蓝色和浅紫色的花儿,星星散散地点缀在沟边坡头,使得透亮的春光和单薄一地的草花变得厚实起来。就是到了现在,看见它们成群成片喝着风,依然会喜不自胜。
在那个风清月寒的年代,懂得的人也会去刨开花的丹参,洗净切片儿,晒干了泡茶喝,说是治头晕、心慌和心里痛。家里有病人的,还专门跑到桐柏山去刨,山里多,找见就是一大片,也不知道是种子传播还是地下根衍生的。到冬天,茎叶干枯了,来年还会发芽。野丹参生长的年代越久,根越粗,价值越高。
《本草纲目》记丹参: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
过度采挖,野丹参越来越少了,幸有方城人抓住机遇,大面积培植丹参。
方城古称裕州,丹参扬名四海,是在金代,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丹参王,裕州长,品质好,疗效良,上海、武汉药庄藏;走水路,去留洋。”
据清《方城志》载:“方城疆域之广轮,盖同古裕州,星野分之桐柏山淮水之上游,峰峦联络,溪涧环绕,野多陂陀膏腴,物产桔梗、木瓜、板蓝根、丹参极佳,乃地道之帮,医崇之上……金代谓之‘裕丹参’。”
方城丹参形似人参,皮色红赤如丹,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行销海内外,且带富了一方百姓。
黑豆
黑豆生长在五彩斑斓的秋野上,棵不高,花不艳,一点也不起眼。但是在牛、马、驴、骡充任生产工具的年代,黑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作物,它是饲养大牲口必不可少的“料”。乡间骂人,有句话叫“再不听话挂你的料瓢!”就是扣你口粮不让吃饭的意思。
黑豆磨成糁儿放料缸里泡水,一瓢一瓢浇在牛槽里铡成节儿的麦草上,让牛马们因夜草而强壮,这是几千年农耕社会的日常。今电气化加机械化,牛的价值成了饱人口腹的牛肉,喂养的饲料和添加剂数不胜数,作为草料的黑豆,自然就越来越少,几近绝迹。
我曾在郊区一个树林里遇见一棵长野了的爬秧黑豆,在小树丛和一米多高的草丛上缠绕了好大一片,已经结荚成熟了。我把它的藤蔓一条一条解下来,盘成汽车轮胎大的一团,带回家挂在门头上,豆荚渐次炸开,豆子儿嘎巴嘎巴落下来,听着那声音,回味着乡野里的秋天,空阔又丰饶,贫穷又快乐……
城里人喜欢黑五类,其中就有黑豆。其实乡亲们也知道黑豆好,有人吃生黑豆,每天早上七粒,说是能生发,补肾。也有人把地骨皮、红枣和黑豆一起煮了吃,说是补亏。前些年,因为整天对着电脑,眼睛又涩又痛,母亲就用青盐牡蛎煮黑豆让我每天吃一把,吃了一段时间,症状果然消失了。
小儿子生性顽皮,小时候光着脚在沙堆上垒城堡,吃饭都喊不回来。结果得了非常顽固的皮炎:脚上几块皮肤角质化,裂口,不能沾水。治了一年多也不见效,医院就诊,专家只开了五元钱的药,说如果不见效,建议用黑豆馏油软膏,这个药消炎,收敛,止痒,对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有特效。还别说,也就是这种有很大黑豆腥味儿的软膏治好了儿子让人头痛的皮炎。
经检测:黑豆的蛋白质含量高达36%,脂肪含量16%,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蛋黄素和丰富的微量元素,其中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含量很高,对延缓机体衰老、降低血液粘度、满足大脑对微量物质的需求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药黑豆有补肾养血、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乌发明目、延年益寿功效。”
《本草拾遗》:“主风痹,瘫痪、口噤、产后诸风。”
黑豆还是中医制作药丸的调和料,可见黑豆能与多种中医方剂配伍。
地黄
地黄和丹参花期相同,药用价值也不相上下。
地黄,俗名蜜蜜罐棵,多年生草本,叶子有点像癞肚皮,茎、叶、花都有毛儿,长筒的紫花摘下来吸,很甜。看着蜜蜂慢慢钻进去,再退出来。萌萌的,笨笨的,连蜇人都忘了。
地黄的嫩叶可以焯熟调凉菜,也可以丢面条锅,黏黏的,有点苦。
地黄的根就是生地,刚挖出来没泡制的叫鲜地黄,切片晒干的叫干地黄,经过九蒸九晒变成黑不拉叽的块状就是熟地。按照《中华本草》的功效分类: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
我小时候并不知道地黄的根就是生地,只知道这种草长在路边、荒地,不往田里长,不用锄。它的黄根肉肉的,趁湿切片,晾干泡水喝治血热,还可以丢在汤锅里煮熟吃。
这种人们叫它蜜蜜罐棵的野草,是四大仙草之一。
《本草纲目》记载地黄: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早在一千多年前,先民们就把地黄“腌制成咸菜,或泡酒、泡茶而食之。”
地黄虽好也有禁忌,脾虚腹泻者不宜食用;且不可与韭白、萝卜、葱白一起吃。
野苋菜
野苋菜,药名凹头苋,是乡间最受人待见的野菜。路边、家边、春地、庄稼地,处处都有,剜菜的时候遇到,没有不喜出望外的。嫩的时候丢面条锅、炕菜盒、卷在面里蒸菜卷馍、焯焯凉调、放葱蒜花椒生炒,一点也不比家种的苋菜差。抽茎长老,口感就差了,有句俗话:“六月苋,拉满院。”家种的苋菜是这样,野苋菜也是这样。
但是到了秋天,野苋菜会出二茬苗儿,在刚刚收割过的高秆儿庄稼地里,嫩油油的野苋菜和同样是二茬儿的鸡冠菜、红叶菜、马齿菜,一片一片被风翻动,让劳累大半年的人们再过一把鲜嫩野菜瘾……
野苋菜当菜吃的年代,很少有人知道它是一味中药。
据今《国家中医药网》:凹头苋全草和种子“具有清热利湿之功效,常用于肠炎,痢疾,咽炎,乳腺炎,痔疮肿痛出血,毒蛇咬伤。
《中国药植图鉴》:野苋菜"缓和止痛、收敛、利尿、解热;种子能利尿、明目"。
狗尾巴草
在乡间,狗尾巴草属于贱草。春天,狗尾巴草和铁苋菜、马唐草、秫草一起,草苗青嫩,在太阳晒得暖融融的春地里被风刮动,人拿着短把儿镰蹲下来割,心里也是青嫩一片,忍不住哼哼咛咛地唱起瞎编的歌来。
这时候大多是给羊和兔子们割的。狗尾巴草长高出穗了再割,那是喂牛、马、驴的。狗尾巴草在庄稼地里长老了,只能割了当柴烧。
一年到头儿不见腥荤的年月里,狗尾巴草曾经是孩子们的蚂蚱串儿:老扁担,老母蚰、老飞头和蛐蛐儿,逮了用狗尾巴草带穗儿的长柄串起来,一晌能逮好几串子,埋锅底道的暗火里一烧,就成了终生难忘的野味儿。
狗尾巴草的名字听起来很贱,没想到它还是一种很有文化含量的草。
狗尾巴草原是随仙女下凡的一只爱犬。仙女被上天惩罚,和她的恋人一起化为一双阴阳玉佩,她的爱犬为救主舍去了性命,化为狗尾巴草。而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风俗:三支狗尾巴草编成麻花辫,弯个圈带到手指上,代表私定终身。
狗尾巴草的花语是“坚忍、不被人了解的、艰难的爱,暗恋”。太有意思了。
狗尾巴草别名狗尾草,禾本科、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祛风明目,清热利尿,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治疣目,贯发,穿之即干灭也。凡赤眼拳毛倒睫者,翻转目睑,以一、二茎蘸水戛去恶血。
全草加水煮沸20分钟,滤出液可喷杀菜虫。
曲令敏,年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出版有散文集《有情如画时》,作品集《消失的田园》,随笔集《山思水想》《地板上的母亲》《河之书》《河之源》《一晌清欢》等。文化影响力特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