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春秋繁露》
今日秋分,秋分者,分秋之日也。北半球的秋天其实是从秋分开始的。这天起,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北方大部分地区相继进入“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的“秋实”之季,农民丰收,吃货逢春。
秋分三候一候丨雷始收声
鲍氏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二候丨蛰虫坯户
淘瓦之泥曰坯,细泥也,按《礼记》注曰:坯,益其蛰穴之户,使通明处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坯”字是细土的意思,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三候丨水始涸
《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河流与湖泊中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秋分习俗竖蛋
“竖蛋”活动不仅在“春分”才有,“秋分”时节同样流行。
“竖蛋’活动寄寓了人们对生命、生育的敬畏和崇敬之情。”
“春分”和“秋分”这一天之所以鸡蛋比较容易立起来,一是“春分”和“秋分”这天是南北半球昼夜平分的日子,地球地轴与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二是“春分”和“秋分”正值春季和秋季的中间,不冷不热,人心舒畅,思维敏捷,动作麻利,易于“竖蛋”成功;三是鸡蛋壳表面并不光滑,只要找到适当的3个表面颗粒,就能像底盘一样托起整个蛋。
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的开平苍城镇的百姓,有个不成文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放风筝
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