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中药地黄生寒散去瘀生新,干守中金

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甘,苦,寒

心,肝,肾

今日开篇“清热凉血药”,第一个就是“地黄”。说起地黄,我想起在潮汕牛肉火锅店,老板娘泡的那一大壶“生熟地茶”,喝起来以为是黑豆茶或者牛蒡茶的味道,一点都没有滋腻的感觉,老板知道吃火锅上火,用之给客人慢慢养阴泻火,妙啊~~~

图片来自网络,黑色是熟地煮水出的色

生地这味药,在我们看来是再熟悉不过了。在需要给病患补阴、却担心滋腻的时候,可以用生地“补而不滞”。鲜生地晒干,就是干生地,如经过“九蒸九晒”就成为了熟地黄(本篇不讲述熟地)。中药书中记载,生地有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的功效。在补血的四物汤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地的身影。

通过熟知的“格物”与“古籍分析”的方法,同时,文末会参照郭老空间医学对地黄的认知,我们试着对地黄重新认识。

还不明白小熊是如何分析中药的请看前篇:

妄想一弹:植物为什么可以做药

理论二弹: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有趣三弹:植物的采摘时间、部位对药性的影响

结束四弹:中药炮制如锦上添花

地黄的生长环境和生理(产地与格物)

地黄,是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30厘米。生于海拔5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地黄植株喜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需要丰富土地营养,根吸水但怕涝),是喜光植物,生长期短(短到从种植到收获仅需~天),也耐贫瘠(提示一、根能保存大部分的营养;提示二、其植株营养不仅仅来自于“地气”,也来自叶片对“天气”能量的接收与转化)。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江苏、湖北等省区。中国各地及国外均有栽培。

图片来自网络,整体植株外貌的示意图

地黄种植是以根茎繁殖为主,即除分根外,亦有苗茎播种、种茎直栽等方式。8℃以下根茎不能萌芽,当土温在11~13℃即可出苗(一定程度的耐寒,初春即可出苗),但此时出苗需要较长时间(30~45天);而25~28℃是最适宜发芽出苗的,在温带此为春将至夏时的温度,在此温度范围内若土壤水分适合,种植后一星期发芽,15~20天出土。

图片来自网络,地黄的茎苗

叶通常在茎基部集成莲座状,向上随茎生长时、呈逐渐缩小地互生状态;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上面绿色,下面略带紫色或成紫红色(又是一个正绿背紫、阴阳调和的叶片色),边缘具不规则圆齿或钝锯齿以至牙齿,其基部渐狭成柄。叶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

图片来自网络

地黄茎肉质而粗,鲜时黄色(禀土性),成熟后多为绿带紫红色(茎为震位,入血疏通),密被灰白色多细胞长柔毛(疏水)和腺毛(本震见兑,是兼具疏通和开阖的特性)。腺毛的顶端带有腺体,有外分泌的功能。两种毛,一个疏水,一个分泌,兼具清、补双效。

图片来自网络

花果期4-7月。花梗细弱,弯曲而后上升,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或几乎全部单生叶腋而分散在茎上;花萼钟状,萼长1-1.5厘米,色紫,密被多细胞长柔毛和白色长毛,成熟的花冠开口垂向下(离位向下,有降离清火之意),成“上二下三”的花冠裂片分布(让我联想到心瓣膜和肺分区的“左二右三”,结合左升右降,是不是有点规律感了?)。

图片来自网络,心脏瓣膜

结果子的花就会开始向上挺,以保证果子干裂后,种子能被播散到更远的地方。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在每年的11月份(秋末),地黄茎叶上有枯黄或者是带有斑点的时候(营养准备回收至根部以过冬),就可以进行采收我们“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入药部位——根——地黄药材。

图片来自网络

鲜地黄洗去表面泥土后,如上图、非常肥,像是婴儿的手臂和大腿一样肥肥嫩嫩。其肉质(富禀土性),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补血和阴分),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甘补、苦泻热)。

入药饮片,是“干地黄”,方便储存。干地黄炮制方法如下:用水稍泡,洗净泥砂杂质,捞出焖润,切片晒干或烘干。

总结地黄的格物:其茎肉质(富土性),色绿紫(入血分疏通之意),通体带两种毛,一种疏水,一种分泌,兼具清、补双效。成熟的花冠开口垂向下(离位向下,有降离清火之意)。根肉质(富禀土性),断面可见橘红色油点(补血和阴分),气微,味微甜、微苦(甘补、苦泻热)。故地黄以补养、疏通为主,而伴有清热、促分泌的功效,其居艮位、清补阴液(坎性),从而让整个五行相生的循环增水降火。

历代医家评述按

注:经文均为本草类权威古籍,可有查证。

对地黄的格物

《雷公炮制药性解》:味甘苦,性寒无毒,入心肝脾肺四经。凉心火之烦热,泻脾土之湿热,止肺经之衄热,除肝木之血热。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阴中之阳。入手太阳经、少阴经之剂。《象》云∶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

《本草备要》:泻丙火(小肠为丙火,心与小肠相表里,导赤散与木通同用),清燥金(胃、大肠火),消瘀通经,平诸血逆。

《医学入门》:水试浮者为天黄,半沉者为人黄,俱不用,沉重者为地黄,最胜。无毒。沉而降,阴也。入手太阳(小肠)、少阴(心),足少阴(肾)本药也……丹溪云∶生地较之熟地更宣通不滞。劳倦伤脾者,以实脾药中用二三分,以固脾气,使脾家永不受邪,盖湿热去而脾胃自固。

按:总结古人对地黄的格物——地黄为阴中之阳,入水试之则可沉于水中,沉而降者、阴也。入心肝脾肺四经,甘补苦寒,以凉心火之烦热、泻脾土之湿热、止肺经之衄热、除肝木之血热,消瘀通经,平诸血逆之证;在消化道中,可泻丙火(小肠火)、清燥金(胃、大肠火)。凉血补血,以补肾水真阴之不足。与本文格物一致。

关于临床运用

《雷公炮制药性解》:老人津枯梗结,妇人崩漏,及产后血攻心者,尤为要药……当归为使,得麦门冬酒良。

《千金翼方》: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骨折,瘀血,留血,衄鼻,吐血,皆捣饮之。久服,轻身不老。

《顾松园医镜》:凉血补阴,祛瘀生新(新血生,则瘀血去)。养筋骨,益气力(补肝血,则筋受荣;益肾阴,则骨强而力壮)。理胎产主劳伤(胎产劳伤,皆阴血为病,养血益阴,其症自痊)。通二便(肾开窍于二阴,况血主濡之故也)。消宿食(湿热甚则食不消,生地能去诸湿热)。治手足心热(掌中属心,足心属肾,凉心血,补肾阴,热自除矣)。止诸窍出血(血热则妄行,血凉则自止)。

《本经逢原》:《本经》主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疗折跌伤筋,久服轻身不老……徐之才《别录》云∶生地黄乃新掘之鲜者,为散血之专药。观《本经》主治皆指鲜者而言……伤中日久,积聚内形,寒热外显,并宜鲜者作汤统领他药,共襄破宿生新之功……凡药之未经火者,性皆行散,已经炙焙,性皆守中。

《药鉴》:或用姜汁炒,或用醇酒洗,或用砂仁酒浸,皆制其寒性,免泥滞也。

按:《雷公炮制药性解》指出津枯便结、妇人崩漏(因热)、产后(血热)血攻心者,地黄为要药。《千金翼方》则列举了各种血热出血之证,但此处注意使用的是鲜地黄捣汁饮用,这在当下都在药房拿药的现代人来说,比较难实现。

《本经逢原》更是提出,《本草纲目》中所述“主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疗折跌伤筋,久服轻身不老”都是使用的鲜地黄,如果要让干地黄达到《本经》所述功效,是不是应该考虑增补敛阴行血的药物,辅助干地黄的使用呢?

《顾松园医镜》解析了地黄治疗各种疾病的原理,临床参考价值高。《药鉴》中提出姜汁、酒、砂仁酒制鲜地黄,可以制约其寒性,临床搭配也可以考虑借鉴。

关于禁忌

《雷公炮制药性解》:血虚寒者忌之……恶贝母,畏芜荑、莱菔及子。《汤液本草》:此药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损胃气。《本草备要》:虚人忌用,用于干地黄可也。多服损胃。生掘鲜者,捣汁饮之,或用酒制,则不伤胃。生则寒,干则凉。《医学入门》:若犯铜铁器,令消肾白发,男伤荣,女损卫。又合萝卜食,则能耗诸血。《药鉴》:便滑者禁用。

按:同上,使用鲜地黄比较多的禁忌,来源于其寒性,而干地黄仅存“凉”意,更为守中。《医学入门》提出的“犯铜铁器”令人注目,现代人觉得用铁锅煮药没啥事,可是铜铁器煮地黄而产生的“消肾白发,男伤荣,女损卫”肯定不是开药医师所愿意看到的。

《雷公炮制药性解》及《医学入门》中皆提到搭配的禁忌,莱菔即为白萝卜、莱菔子为萝卜籽,理通肠胃之气的二者,若与生地同用,则会耗伤诸血,临床需提醒患者忌吃白萝卜。而芜荑辛、苦、温,是杀虫消积之药,散性强、与地黄属性相反。

如同人参恶莱菔子,人参为补气救脱的药物,在用来“救脱”的时候,如合用莱菔子,所补之气就会冲向肠胃,大力通便理气反而“脱”更甚,所以说是“恶”;但莱菔子理气通便,在用于通便之时,加人参助脾胃之气,通便效果则更好。生地中提出“恶贝母”,是指贝母性味与地黄相近,但甘少苦多,二者兼用恐苦寒伤胃。但这也不是绝对的禁止搭配,具体还要看辨证。

空间医学对地黄的论述

注:来自郭志辰老师《新本草》。

郭老空间医学认为,地黄能调解下焦会阴的湿热,补充会阴动力,使会阴能量上行至两肾,它又能补充两肾能量的不足,使两肾能量上行至胸部,从而化解肺部的湿热,使肺部能量更新,至此,打通金生水的渠道,回来又补充了肾精。

简要说,地黄是补充会阴动力的药物。因其不善走动,故凉血止血力强(补充:这里应该用的是干地黄),对血液病有特效。清除肺部、上焦部、肝区的血热之象。

以细胞层面观人体,地黄能清除细胞内、血液内的热度、能量积聚,可以增加细胞内的水分,促进物质向能量转化(散有形之积聚),最后归于细胞内(空间医学的“归处”,是药物“补”的位置)。

舌辨:舌质红绛者用之。

脉象:脉细数之象选用。

场象:细胞内、血液内,物质部分出现场象浓度增高者用之。

两便:便血、肠燥秘结、便秘者用。

禁忌:因性寒故脾虚湿滞而致的便稀溏者不宜用。

剂量:10~30g。

总结生地的特性

总结地黄的格物:其茎肉质(富土性),色绿紫(入血分疏通之意),通体带两种毛,一种疏水,一种分泌,兼具清、补双效。成熟的花冠开口垂向下(离位向下,有降离清火之意)。根肉质(富禀土性),断面可见橘红色油点(补血和阴分),气微,味微甜、微苦(甘补、苦泻热)。故地黄以补养、疏通为主,而伴有清热、促分泌的功效,其居艮位、清补阴液(坎性),从而让整个五行相生的循环增水降火。

总结古人对地黄的格物——地黄为阴中之阳,入水试之则可沉于水中,沉而降者、阴也。入心肝脾肺四经,甘补苦寒,以凉心火之烦热、泻脾土之湿热、止肺经之衄热、除肝木之血热,消瘀通经,平诸血逆之证;在消化道中,可泻丙火(小肠火)、清燥金(胃、大肠火)。凉血补血,以补肾水真阴之不足。

《雷公炮制药性解》指出津枯便结、妇人崩漏(因热)、产后(血热)血攻心者,地黄为要药。《千金翼方》则列举了各种血热出血之证,但此处注意使用的是鲜地黄捣汁饮用,这在当下都在药房拿药的现代人来说,比较难实现。

使用鲜地黄比较多的禁忌,来源于其寒性,而干地黄仅存“凉”意,更为守中。《医学入门》提出的“犯铜铁器”令人注目,现代人觉得用铁锅煮药没啥事,可是铜铁器煮地黄而产生的“消肾白发,男伤荣,女损卫”肯定不是开药医师所愿意看到的。

郭老空间医学认为,地黄能调解下焦会阴的湿热,补充会阴动力,使会阴能量上行至两肾,它又能补充两肾能量的不足,使两肾能量上行至胸部,从而化解肺部的湿热,使肺部能量更新,至此,打通金生水的渠道,回来又补充了肾精。以细胞层面观人体,地黄能清除细胞内、血液内的热度、能量积聚,可以增加细胞内的水分,促进物质向能量转化(散有形之积聚),最后归于细胞内(空间医学的“归处”,是药物“补”的位置)。

往期文章欢迎点阅:

细说中药——解表散寒药汇总篇

细说中药

发散风热药总结(八卦)

细说中药

清热泻火药总结(卦位)

细说中药

清热燥湿药总结

细说中药

清热解毒药的总结(卦位)

熊大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pj/47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