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的家野与鲜生熟之说

地黄,在中药材以及滋补药方的序列中,可以说是大神一般的存在,这是一味价廉又富功效的药材,因此在诸多常用补肾滋补类的方子中都能看到地黄。我看过一些资料,说到这个地黄,全国每年的用量在3万吨左右,在整个中药材用量中占到了将近百分之一的比例。

地黄用量如此之大,自然是需要人工栽培。实际上,目前药市上流通的地黄全部都为种植地黄。有朋友会惊讶,都是种植的?是的,别说现在,就是五百年前的明朝,出产的地黄也是种植的,事实上这个地黄的种植历史很悠久的,有明朝说,有宋朝说,甚至还有北魏说。宋人写的《图经本草》就说到“古称种地黄宜黄土,今不然”,又道“种之甚易,根入土即生”。

现代生物科技发展,地黄的人工栽培更上一层楼,品种就有十来个,亩产量千公斤左右,有些品种亩产都在两千公斤以上。产量爬高,这是好事也是不好事,好事是农民收入增加,不好事是产量一高,药性成份含量只怕降低,因为现代种植,除了品种改良外,化肥与农药是必不可少。

说到这个地黄,在中原及北方地区的田野,那是极其常见的,甚至可以说是遍地都是,儿童们叫做蜜罐花,野喇叭花等等,之所以叫蜜罐花,那是可以吸取地黄花中的一点点花蜜,甜丝丝,满满的童年回忆。

关于野生地黄,《图经本草》就有详细描述:“二月生叶,布地便出,似车前,叶上有皱文而不光,高者尺余,低者三四寸,其花似油麻花,而红紫色,亦有黄花者。其实作房如连翘,子甚细而沙褐色。根如人手指,通黄色,粗细长短不一”。

《本草纲目》描述是:“其苗初生塌地,叶如山白菜而毛涩,叶面深青色,又似小芥叶而颇厚,不叉丫,叶中撺茎,上有细毛,茎梢开小筒子花,红黄色,结实如小麦粒。根长四五寸,细如手指,皮赤黄色,如羊蹄根及胡萝卜根”。

从这个描述来看,古代的地黄都是细长的,都是手指头粗细,可以认为,这个就是野生地黄。与家种的肥大粗短差别大,这是区别野生与家种的一个最明显特征。

白居易曾写过一首关于挖地黄的诗,叫做《采地黄者》,诗曰:”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诗中写到:天刚亮就荷锄出门挖地黄,直到天黑才采了不到一筐,说明野生地黄个头小,挖一天也挖不了多少。本人也采过野生地黄,半天时间不到两斤。

现在网上一些商家卖所谓的野生地黄,你看看照片就知道了,实际上还是栽培地黄,因为个头都很大。而且野生地黄炮制后更小,就是筷子粗细一般,而有些卖熟地的说是野生的,但却有两个拇指大小,这明明就是家种品。

从药效上来说,野生与家种的应该区别不是太大,毕竟家种地黄已经用了好几百年了,这个药效,实际上家种品并不逊色野生品,我做过的九蒸晒地黄中,家种品的出油率要明显高于野生品,当然在成份或含量上野生品可能要略胜一筹,不过这个对比就没有深入研究了。

下面这些就是野生地黄

而种植地黄则个头要肥大很多,大的比鸡蛋还要粗,甚至小拳头大小。

鲜生熟,这是地黄的三种形态。所谓鲜地黄,就是从地里挖出的新鲜地黄,没有任何加工的,汁水饱满易折断。鲜地黄清热生津,主要作用是止血和凉血,通常用于热病伤阴,吐血、咽喉肿痛、舌绛烦渴、衄热等病症,这个衄,是鼻出血,发热引发的鼻出血,碰到这些热病,可用新鲜地黄捣成浆汁或注水喝。

而生地黄则是把鲜地黄(不要洗)炕干,现在河南地黄产区的种植大户,都有自己的炕房,专门炕地黄。这个炕需要3-5天时间,中间要上下翻动,发汗,直到地黄逐渐干燥缩小,外皮变棕灰色时即可取出,勤劳细致的农户会将炕好的地黄再堆在室外,目的在于返潮,然后再进炕房再炕一次。这个炕干的地黄就是生地,亦可用晒干法,不过晒的时间太长,没有人采用这个方法了。生地不仅凉血止血,增强了清热生津养阴之功效。

前面讲到白居易的《采地黄者》一诗,苏东坡老年时,真阴不足,虚火偏盛,常感心烦口渴。他读了白居易的诗后,颇有所悟,自种地黄一片,经常食用,结果津亏好转,不再烦躁,内热也渐退。感慨之余,他也写下了《小圃地黄》的诗句:“地黄食老马,可使光鉴人。吾闻乐天语,喻马施之身……丹田自宿火,渴肺还生津。愿饷内热者,一洗胸中尘。”

此外,东晋的葛洪写的《抱朴子》,载有“韩子治用地黄苗喂五十岁老马,生三驹,又一百三十岁乃死”以及“楚文子服地黄八年,夜视有光。”这就有点玄乎了,不过葛洪一向天马行空。在中药中,用到生地的方子很多,这里暂不细述。

以下炕地黄的图片来自网上

生地个子

生地加工好后,洗净,晾干,用黄酒浸润,然后上蒸笼反复蒸晒,直至外内黑润,粘手有油感,按古书说法要达到“光黑如漆,味甘如饴”。光黑如漆能做得到,味甘如饴则有难度了,熟地味道是味甘略带酸味,并非有如饴糖。当然,按古书那个加工方法出来的可能味甘如饴。不过药典上记载的药材“味甘”,这个甘度通常并不高,比如“味甘”的甘草、黄精、玉竹、人参、枸杞等,事实上并非很甘甜,都只是略带甜味,现代人对糖份的需求太多,比如各种糕点糖果,含糖饮料等等,造成药材的甘与我们日常饮食的甘差别很大。

九蒸晒的熟地,这个九蒸晒通常是白天晒,晚上蒸,每晚蒸2-3小时。其性由寒转温,其味由苦转甜,其功能由清转补,是以滋阴补血,益精填髓为主。加黄酒蒸制,可借酒力行散,更有利于补血,补而不腻。

用熟地的方子也是多如牛毛,在这中间,用地黄最多的自然就是六味地黄丸。这也是一味人人皆知的补肾中成药,现在很多人一说起补肾,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六味地黄丸,这也离不了媒体广告上的轰炸。

这里一定要注意一点的就是:地黄是滋补肾阴虚损的,按中医的观点,肾虚是要辩证的,有肾虚阳虚、肾阴虚、阴阳双虚等观点,其中肾阳虚与肾阴虚是明显相对的,简单说:肾阳虚之人多畏凉怕寒,舌苔发白,而肾阴虚之人多内热燥干,舌苔发红。如果平时四肢畏风怕寒,脸色苍白,肾虚无力,则万万不可吃六味地黄丸,否则越吃越糟糕。

                







































白癜风根治
哈尔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pj/42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