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植株
地黄,处方常用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三种,为玄参科植物。全国多地均有野生地黄,但根部很小,不堪药用。目前主要是栽种,主产于河南焦作、山西临汾、运城一带,药农用独特的培育技术,使地黄的根非常的肥大粗壮,性味甘寒,药用效好。
《神农本草经》经文:干地黄,味甘寒。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生川泽。
经文解读:
折跌:指外科损伤性疾病,诸如折伤,跌伤,挫伤等。
绝筋:指外伤造成的筋、骨、皮、肉损伤。
伤中:是指脾胃或各种内部脏腑的损伤。中,泛指脾胃和中焦内脏。
逐血痹:血痹,邪入血分,而造成的血分的阻塞,不通畅。泛指邪气痹阻机体内脏和经络而引起的病证,通常多指因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和肌肉疼痛,肿大和运动不利等一类疾病。《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诸病源候论?血痹候》:“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
血痹,临床常见,表现为身体局部的麻痹、疼痛的一类内伤性疾病。主要症状为身体麻木、游走性痹痛。这种麻木可由血虚所致,也可由血瘀所致。而生地黄既能养血,又能活血,所以两种情况都适用。临床上常用生地黄、白芍等配伍它药,治疗各种风湿性关节炎、周围神经麻痹、硬皮病、雷诺症等,均属于中医“痹症”范畴。而生地黄,更适合用于治疗湿热痹。目前的《中药学》《方剂学》教材,并不明确说明地黄的活血祛瘀之功,造成很多的临床医师并不了解或不认可其活血作用。地黄典型的活血祛瘀,治跌打损伤用法,如《圣济总录》所载“二黄丸”,用生地黄、大黄各二两,共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10克,温酒送下。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血在腹中,久不消。《太平圣惠方》治疗骨折筋伤,跌扑疼痛,用生地黄捣烂,用醋熬令热,趁热敷患处,外以布包之,每日一次。
填骨髓:填补骨髓,修复和促进骨发育。
长肌肉:增强肌肉的生长发育,或增强肌力,类似于甘草的“长肌肉”之功用。
作汤:作汤剂或煎汁服用。
出寒热积聚:是指生地黄或熟地煎汤服用,能够治疗腹腔内有形结块,这种亦与地黄的生血活血作用有关。腹腔内各器官和经络,经过大剂量地黄剂的补充,器官功能快速恢复,陈旧性代谢堆积杂物会被快速排出。临床常用到严重肝硬化腹水,老年性的顽固性肠梗阻等,一般一剂用到生地或熟地克左右,甚至更多,当然酌情的配合利水药或行气排便药。
除痹:痹,病症名,泛指邪气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引起的多种疾病。除“血痹”外,多种机体的痹症都可以用地黄治疗。
临床使用:
常用的有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鲜地黄和生地黄归心肝肾经,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用。熟地,归肝肾经,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之力更好。临床常根据患者病证,身体体质,年龄等具体情况,而斟酌使用。
熟地的使用过程中,很多医家认为性滋腻,其胶黏之性,有泥膈、妨胃、敛肺之弊。常用黄酒炒或姜汁制来消除副作用。我临床常用师传之砂仁拌熟地之法(砂仁与熟地黄共碾,共杵),疗效颇佳,不但不泥膈,还可加强入胃、肾之功,熟地合砂仁之香窜,能通调五脏,而无胶黏滋腻之弊。
我曾多次试药熟地,大剂量熟地汤煎内服,会感觉身体沉重黏滞,神机运转亦会减慢,对于神气烦躁、焦虑,运转迅速情况下,调稳神气确有速效。但对本已痰湿凝滞,神气不畅不灵者,最好不用。而配合砂仁共碾,则熟地之凝滞之性大减,可以快速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生鲜地黄
干地黄
熟地切片
郝威威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