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女神
画功和颜值成正比的颖儿老师
今天要来边画边讲一种
蜜罐儿一样美味的花
再发个号外“博物学下午茶”开专栏啦
在《科学大众》旗下的《博物课》杂志
公号会在杂志发行后推送相关主题
当然在这儿每次都会另外开个小灶
首期就是颖儿和郑sir的联袂巨献地黄姐妹
童年的蜜罐儿
小时候的我算是个实用主义者,按照我的分类,野地里的植物可以分成4种——能吃的,能玩的、有毒有刺需要绕着走的、啥用没有可以忽略其存在的。家乡在中原地区,能吃的植物里,还能分具体吃哪个部位,比如:根、茎、叶、芽、花、果。其中只有两种是直接吃花蜜的——一种是泡桐花,一种是地黄花。泡桐花盛开的四月,整个村庄都氤氲着香甜的味道,高大的枝干阻止不了我们这些馋嘴猫,爬树的爬树、上房的上房,不吃到嘴绝不罢休。
▲白花泡桐(Paulowniafortunei)颖儿摄
相比而言,地黄花蜜就太容易吃到了。每到春风渐暖,小路边、山坡上、田垄旁,经常能看到一丛丛地黄花在盛开。随手揪下花儿,嘬一下花筒尾部的“小嘴”,咂巴咂巴舌头,一股特别的清甜。那时并不知道这种植物叫地黄,家乡人都叫它“蜜蜜罐”,可见祖辈们就有食其花蜜的习惯。
▲地黄拍摄于北京地坛公园
工作后离开家乡,见到的地黄少了,偶然见到,乡愁会跟着熟悉的甜蜜滋味蔓延开来,于是去年我画了这幅地黄花来纪念▼,还写了一篇小文?颖儿手绘
童年的小蜜罐儿——地黄
▲地黄手绘:颖儿
文章发了,才知道在浙江,还有另一种气质大不同的地黄——天目地黄。只用照片对比,我发现:地黄花色调典雅,而天目地黄却奔放明艳。于是和博物学下午茶的伙伴们一起去了天目地黄的老家——天目山。
去天目地黄老家拜访
▲在仙人顶俯瞰天目山
虽然是老家,但并没有天目地黄漫山遍野的景象,为了找对地方我们真没少跋山涉水。终于看到本尊后,深刻感受到只看照片的局限性——天目地黄和地黄绝不仅仅是颜色的区别呀!具体有哪些不同,我打算画出来让大家自己感受,推文最后一部分,郑sir也会做详细对比。
▲颖儿观察天目地黄拍摄于天目山
发现天目地黄最喜欢长在墙上的石头缝隙里,所以找花时会听到譬如“快来看!这里有一墙天目地黄”、“这墙天目地黄比刚才那一墙更美”之类的惊呼。
▲天目地黄拍摄于天目山
零距离观察天目地黄是非常嗨的事,度无死角过眼瘾:摸一摸毛茸茸的花瓣、闻一闻甜香的味道、捡两朵自然脱落的花,仔细剖开,看看花筒里面的小世界……就是不舍得揪一朵盛放的花儿尝尝是不是花蜜和地黄一个味,还是用画来脑补她的甜蜜甘美吧。
画出天目地黄
▲颖儿手绘天目地黄的绘画过程
手绘天目地黄时,我尝试了比较丰富的排版方式:在同一幅画上表现整株、绽放过程、解剖图和生境。
▲《科学大众-博物课》.7-8博物学下午茶专栏版面
▲天目地黄整株手绘:颖儿
▲天目地黄解剖、局部与生境手绘:颖儿
下面就让郑sir跟大伙详细说说天目地黄和地黄这两姐妹的事儿,据说还有一种乱入的花:
郑sir眼里的两姐妹
▲天目地黄拍摄于天目山
不是幽兰,却拥有仙风雅韵;不是翠竹,却咬定青山、扎根破岩;不是藤蔓,却穿岩走壁、扮靓山墙;不是鲜果,却蕴藏着一丝甘甜……好了反正上面颖儿老师已经剧透了,让郑sir我发出如此感慨的当然是天目地黄,中国特有的一种植物。
▲天目山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城北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有各类高等植物约种,其中35种属于国家珍稀濒危植物,被称作“物种基因宝库”。山中植物用“天目”来冠名的就有37种之多,天目地黄是其中存在感最强的之一。天目地黄(Rehmanniachingii)又叫浙地黄、紫花地黄、天芥菜、蜜糖罐、蜜糖花,属于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地黄属(Rehmannia),多年生半常绿草本。原产浙江、安徽等地(但凡“天目”打头的物种,都是天目山特有、或最初发现于天目山的种类,天目地黄应属后者),一般长在海拔至米的地区——山坡草丛、路边溪畔、田野村头、墙脚砖缝,无处不见她秀丽可人的倩影。
▲天目地黄拍摄于天目山
天目地黄喜欢阴湿凉爽的环境,不是特别怕冷,但很怕热。它个头不大,整株一般一尺左右高,全身都毛茸茸的,像小动物一样萌;叶子鲜嫩繁茂、团团围坐;每年四五月间,数枝花梗抽出叶丛,自下而上、次第开放,或秀于叶丛,或生于叶间,盛开的像风铃摇曳,半开的像朱唇轻启。
▲天目地黄拍摄于天目山
说起天目地黄,我们再来认识一下她同科同属的“亲姐妹”——地黄(R.glutinosa)。地黄生长于海拔50至米山坡,多年生草本,浙江也有分布,但主要出现在中国北方和东北亚地区,地下根茎肉质肥厚,表皮呈黄色——“地黄”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地黄拍摄于北京地坛公园
早在魏晋时期,地黄的滋补之效就被发现了,与玄参、当归、羌活并称“四大仙药”。把茎叶洗净直接入药的是鲜地黄,简称“鲜地”;经烘焙或晒干后入药的是“生地”(又叫“干地黄”);生地黄经拌酒蒸制后入药的简称“熟地”。这“三地”药性、功效也不一样。
▲《全芳备祖》左图为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版本
全书27万多字,列名著录植物多种
被农学、植物学界誉为“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
南宋植物学家陈景沂(又名陈咏)编撰的《全芳备祖》说,久服地黄,可致轻身,长生不老。民间也有“牲畜经常喂食地黄鲜草,老牛可变牛犊,老马可变马驹”的说法。这些说法我觉得言过其实,不过在一定程度上能强身健体应该还是可信的。
▲左:鲜地中:生地右:熟地图片来源于网络
和地黄不同,天目地黄的肉质根茎表皮是橘红色,整个都可入药,一般认为有润燥生津、清热凉血、补益肝肾等功效。虽然小科普了以上内容,但在这儿,郑sir要郑重提示各位:无论是地黄还是天目地黄的药效,都取决于个人体质和具体病症,如果不经正规渠道求医问诊,就盲目采摘或购买来路不明的药材根据偏方食用,不但会野蛮破坏生态,让后代无草可摘、无药可用,更不会达到预期的治疗和保健效果,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是药三分毒,中草药也不例外。
▲左:天目地黄右:地黄手绘:颖儿
天目地黄和地黄长得实在太像了,怎么区分这姐妹俩呢?还是来仔细对比颖儿老师的博物手绘吧!▲郑sir总结了这4个方面的差异:1.体型:天目地黄茎、叶和花更大气,植株差不多是地黄的两倍;2.叶:天目地黄的茎生叶更发达,地黄的茎生叶较小;3.花的位置:天目地黄的花分散在具叶的茎上,地黄的花一般集中在茎上部;4.花的颜色:天目地黄的花是玫红色(也有少数白色花),地黄的花是紫色(也有少数黄色花),花色没有天目地黄鲜亮。
没毛还叫毛的“毛地黄”
▲毛地黄图片来源于网络
郑sir和诸位一样,从小受的教育都是实事求是、有一说一。做人嘛,最重要就是诚实,但长大后发现,做花竟然就可以不这样!今天说到天目地黄和地黄两姐妹,郑sir终于有机会拉一种毁三观的花来游街了!
▲毛地黄图片来源于网络
▲喏,就是上面这位。天目地黄和地黄的海外表妹(同科不同属),原产欧洲。看再上一张的集体照,是不是感觉还挺美貌?没错,她经常出现在城市绿地和公园中,是常见观赏花卉。三观就毁在她的名字上,居然叫毛地黄(Digitalispurpurea)!而且还是毛地黄属!仔细看上图,花瓣根本就是光滑无毛啊!再回看地黄和天目地黄两姐妹,都是浑身上下的多毛体质,人家说自己“毛”了吗?没有。洋表妹你到底哪来的自信,自称“毛地黄”呢?郑sir也知道,花的名字都是人取的,类似的槽点不胜枚举,吐槽这种事难免还是会误伤花花草草啊……
▲天目地黄拍摄于天目山
颖儿老师在前面说到地黄是童年的蜜罐,天目地黄也有蜜糖罐、蜜糖花等别名,因为它是优良的蜜源植物,花喉部能分泌出甘甜可口的蜜汁供蜂蝶采食,当然也是馋嘴小朋友的最爱。我倒是从来没有品尝过,想必跟小时候吸一串红(Salviasplendens,唇形科鼠尾草属)花蜜的口味差不多吧——丝丝甜蜜,清洌爽口,但是还没过瘾,就没了……其实地黄、天目地黄也好,一串红也罢,人家毕竟是拿这些花蜜来犒劳传播花粉的“媒人”的,哪满足得了“大胃王”人类的舌尖之欲?孩童时期偶尔尝鲜当然是美好回忆,物质匮乏的年代用以解馋果腹也可以理解,但今天,大家都有足够丰富的食物可以享用,成年人也就没必要为一星半点的甘露牺牲美丽的山野鲜花了不是吗?于是郑sir我和颖儿老师在天目山那么激动的情况下,都忍住了,快来给我们点赞!
▲《科学大众-博物课》.7-8博物学下午茶专栏版面
苹果手机赞赏通道
▼
你还知道哪些名不副实的花名?
喜欢天目地黄还是地黄?
关于天目山有什么见闻?
关于植物手绘有什么心得?
都来留言告诉颖儿和郑sir
作者郑炜《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社特约撰稿人现居上海
摄影格雷斯(特别标注其他来源的除外)编辑地姥
部分内容发表于《科学大众-博物课》杂志
.7-8“博物学下午茶”专栏
文中部分图片和信息来源于网络
如有疑问或不妥之处敬请在公号后台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