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小城老郭笑种出黄金喜脱贫

核心提示: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春风吹出了又一个生机盎然的黄池大地,沉寂一冬的王村乡小城村又热闹了起来。农田里机器轰鸣,一场收获“黄金”的集结号在这里嘹亮吹响。

“喂,王县长,我的地黄出了,我给你说个喜讯呐,丰收了,比预计的还要高,每亩六千斤还超哩,大喜讯呐,我高兴得都想流泪。”打电话的这位大叔就是郭祖彬,王村乡小城村的脱贫户。去年12月25日,随着《人民日报》一篇《老郭脱贫记》的刊登,郭祖彬成了全县脱贫的典型,十里八村的人都说老郭成了名人。

我们见到老郭的时候,他正在整修擦拭合作社新买的一台大型拖拉机,专门用来收获田里的地黄。

“把机器收拾好,出地黄,把钱拿手里。”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老郭一会儿登上拖拉机,站在操作手边上盯着即将出土的地黄,一会儿又下来守在机器旁边,生怕这些埋在地下的“宝贝”被弄断了。

郭祖彬一边干活一边告诉我们:“国家政策把我扶起来,不能总是弯着腰,而是要直起腰杆甩开膀子干。现在我们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加上政府政策支持,大家都更有奔头!”随着机器驶过,一颗颗地黄被从地下“请”了上来,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黄色,仿佛一颗颗金疙瘩,让老郭心里无比踏实,脸上更笑出了花。乡亲们看到老郭试种的地黄丰收了,都主动过来帮忙,小小的地块上一下子热闹起来。

“今年看来这个地黄的长势还是非常好,效果还不错;每亩产量就是六千斤左右,每亩毛收入五千多块钱,除掉我们的投资成本,每亩一千多,纯利润每亩可获四千多元。今年第一次试种50亩,能增加15万左右的收入。”和郭祖彬一样开心的还有村支部书记郭祖良,地黄丰收了,村里脱贫致富也有希望了。

丰收的喜悦写满脸颊,而回忆起过去困苦的生活,老郭直掉眼泪。

“以前穷哩没法再穷了。因为小孩有病,我的身体这几年又不好,可以说都借便了小城街,老少爷们那个情我都补不完。”郭祖彬告诉我们说前几年,菜都没有买过,家里人就吃自己腌制酱豆、咸菜。平时热心的邻居送些衣服,穷日子都过怕了,现在不能躺在政策温床上睡大觉。

由于儿子两次患病做手术,花去了7万多元,这也让老郭入不敷出,再加上自己腰椎又出了问题,只能靠打些零工维持家用,可以说旧账没还,又添新窟窿。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虽然老郭很努力打拼,但穷日子似乎扎了根,怎么也拔不掉,他有些发愁了。但是时间到了年4月,伴随着封丘县“1+2+N”精准扶贫模式实施,老郭被安排了公益岗位,每月挣元;孙子享受教育补助,每年元;儿媳转移就业卖手机,每月工资元。全家享受人身意外险、医疗补充险,“因病致贫”的根源被阻断。新上任的村支书郭祖良还申请来一个产业扶贫项目,要成立种植合作社,发展地黄等中药材种植,这让老郭看到了脱贫的希望,于是他第一个报了名。

“打工一天就是七八十块钱,还是零工。现在光是给合作社干活,我就见了九千多块钱。”郭祖彬说现在比以前更有奔头,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经过一冬的沉淀和累积,老郭和其他第一批农户种植的地黄都获得了丰收,大家相互搭把手,把地黄从泥土里分拣出来,精心挑选后,装好袋,运到地头;而药材收购商早已等在那里,按照此前的订单种植协议,照单全收,因此老郭的4.5亩地黄几天内就会被购销一空,仅此一项,老郭就能收入近两万元。加上养猪,全家年收入5.6万多元,家里6口人年人均多元。

“亳州是咱亚洲最大的药材市场,需求量比较大,这个地黄是大路货,每年都需要,收购量也相当大,现在已上了餐桌了。”安徽亳州中药材收购商卢维德的一番话更是让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

“目前全乡已经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比如小城村的中药材种植,目前这些产业已经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渠道,促使全乡像老郭这样的更多的贫困户,稳定快速地脱贫。”王村乡党委书记杜成景还告诉我们说,下一步将以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药材种植、养生保健产业的开发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把小城村开发建设成为以中药材种植、中医文化体验为重点,集文化展示、休闲观光、科普体验、教育科研、主题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小镇。

编后语:在脱贫攻坚实施中老郭不等不靠,积极借力政府政策扶持契机,勇当主角,敢于“下海游泳”,并成为当地内源式扶贫的受益者之一,在喜获丰收的基础上尝到了致富的喜悦。现在老郭和村里的其他贫困户们有了自己的产业,也有了稳定的生活保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老郭的生活会更好,喜事也更多。

来源:封丘县脱贫攻坚







































公益中科
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pj/24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