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hmannia地黄
地黄,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30厘米,根茎肉质,鲜时黄色,在栽培条件下,茎紫红色。直径可达5.5厘米,叶片卵形至长椭圆形,叶脉在上面凹陷,花在茎顶部略排列成总状花序,花冠外紫红色,内黄紫色,药室矩圆形,蒴果卵形至长卵形,花果期4-7月。
生于海拔50~m的山坡及路旁荒地等处。因其地下块根为黄白色而得名地黄,其根部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依照炮制方法在药材上分为:鲜地黄、干地黄与熟地黄,同时其药性和功效也有较大的差异,按照《中华本草》功效分类:鲜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熟地黄则为补益药。此外,地黄初夏开花,花大数朵,淡红紫色,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炮制过程炮制:(熟地黄)⑴取净生地黄,照酒炖法炖至酒吸尽,取出,晾晒至外皮黏液稍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每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⑵取净
生地黄,照蒸法蒸至黑润,取出,晒至约八成干时,切厚片或块,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地黄性凉,味甘苦,具有滋阴补肾、养血补血、凉血的功效。凡阴虚血虚肾虚者食之,颇有益处。此外,地黄有强心利尿、解热消炎、促进血液凝固和降低血糖的作用。
鲜、生、熟功效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地黄粥
生地黄汁约50毫升(或干地黄60克),粳米克。
取新鲜生地黄适量,洗净后切段,每次榨取生地黄汁约50毫升,或用于地黄60克煎取药汁;粳米加水煮沸后加入地黄汁,煮成稀粥。
每日早晚空腹服食。
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用于消渴病及热病后期、阴液耗伤、低热不退、劳热骨蒸,或高热心烦、口干作渴、口鼻出血。
地黄炖乌鸡
生地黄、饴糖各克,雌乌鸡1只(重约0克)。
将乌鸡宰杀,去毛、内脏,洗净;生地黄洗净,切成条状,加饴糖拌匀,装入鸡腹内;将鸡仰置瓷盆中,隔水用文火蒸熟即成。
分2日食用,吃肉喝汤。
补髓填精、补脏益智,适用于用脑过度、脑髓不足而见头转耳鸣、记忆力减退、腰膝酸痛、神疲气短等症。
导赤清心粥
生地黄汁50毫升,连心麦冬6克,莲子心3克,竹叶卷心20支,灯芯草2棵,雪梨1个,粳米20克,砂糖适量。
;将前五味药洗净后加水共煎,去渣取汁。;雪梨去皮捣烂取汁。;粳米洗净煮粥,待沸后先下药汁,后下梨汁。;粥熟后调入砂糖即可。
每日分2-3次服食。
清心凉营,适用于伏暑、邪在营血,症见发热日轻夜重、心烦不寐、口干渴不欲饮、小便短赤热痛、舌绛等。
地黄蒸白鸭
生地黄克,白鸭1只,山药克,橘皮20克,葱末、姜末、坍椒粉、黄酒、清汤、盐各适量。
将鸭宰杀,去毛及内脏,洗净,切成块,用盐、胡椒粉、黄酒、葱末、姜末腌渍。;将生地黄用水洗净,切片,与橘皮装入纱布袋内,放在碗底;将山药去皮,切片,与鸭肉同放在药袋上,加人清汤,入锅隔水蒸约2小时,待肉烂熟后,去药袋即成。
佐餐食用。
清肺补血、利水消肿、健脾止渴、固肾益精、理气健胃、燥湿化痰。此外,该药膳还有祛斑增白之功效,可用于辅助治疗黄褐斑。
宜忌人群
宜食:阴虚发热、口干渴、阴伤便秘、肾阴不足、虚火上火之咽喉干痛、湿疹、神经性皮炎以及妇女月经不调、血崩、胎动不安等病症患者适宜食用。
忌食:脾虚腹泻、胃虚食少者不适宜食用。同时,地黄不宜与薤白、韭白、萝卜、葱白一起食用,以及在煎服时不宜用铜铁器皿。
(文中所推荐用药,建议具体情况遵医嘱使用)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