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卫生健康知识十五夏天到了,留意

留意这些小虫

别被他们咬了!

广东地处亚热带,到了夏天,湿热的气候环境特别适合各种虫的生长繁殖。在我们身边,除了蚊子和苍蝇等显而易见、早被人熟知的害虫之外,还“潜伏”着一些我们肉眼不易辨清或是不太认识的传病或致病性害虫。

一、白纹伊蚊

“年年岁岁蚊相似,岁岁年年疫相同。”

最近的天气

时雨时晴变化多端,

可恶的蚊子又开始跑出来“作恶”!

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对人有很强的攻击力,一方面严重骚扰人群的正常生活,同时,还可以传播登革热等传染病,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威胁较大。出没地:孳生在各类容器水体中,如各类缸、罐、坛、盆、瓶、轮胎等,特别是雨后积水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通常在夏秋季节高发。

来来,我们先给

“罪魁祸首”画个像

登革热蚊子在哪里繁殖?

登革热蚊子喜欢在长期积水又静止的积水滩、静水、水坑、花盆、桶、油漆罐等繁殖。

?常见有室内外废弃的积水缸罐、竹林中的竹筒、树洞、椰子壳、废旧轮胎、腌菜陶瓷器皿等。

★蚊子一般在孳生地附近50至米范围活动,因此,在其活动高峰时段,处于其孳生地周围米范围内较易被叮咬。

登革热的症状

一两天内体温升高到39℃~40℃,体温常持续一周不退。

感到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整个人觉得很疲乏。

脸部、颈部、胸部及四肢皮肤发红,貌似“酒醉状”,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等。

★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多数为5~8天,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来源。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5天都具有传染性。

★一部分人感染登革病毒后,病毒在血液中存在但不发病,即隐性感染,但是同样能通过伊蚊将病毒传给其他人。

登革热预防措施

疾控中心提醒:

预防登革热

有效的措施就是防蚊灭蚊!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

清除积水!

清除积水!!

清除积水!!!

在家tips

?房间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分量。

?避免在伊蚊(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做好环境治理工作,包括家居环境和周边自然环境,及时清理家中花盆、水缸、废弃罐子的积水。

?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对于花瓶等容器,每3-5天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

户外活动也要时刻注意

防范蚊虫叮咬

外出tips

?上午8~10时和下午4~6时是传播登革热的白纹伊蚊活动高发期,这段时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外出野营露宿搭帐篷时,要注意清除杂草、杂物,注意附近的污水,远离瓦罐、树洞等隐蔽位置,在用蚊帐的同时,周围喷洒驱蚊药剂。

?如到登革热流行地区,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

如果“不幸”被叮咬,

出现疑似登革热的症状,

记得要及时就医哦!

二:跳蚤

善于跳跃,吸血可引起局部剧痒、风团、水疱等,常伴有抓痕,血痂和继发感染,还可传播多种病原体,如鼠疫、地方性斑疹伤寒、野兔热、兔粘液瘤等。出没地:无特定之宿主,在人、鼠、猫、狗甚至有毛的物品(如地毯)上都可寄生。

如何预防跳蚤?

预防跳蚤感染要比治疗感染来得容易得多,所以在判断治疗前我们先来说说如何预防~

1、定期体外驱虫

这是从根本上预防跳蚤的最好方法。其实,不论猫猫狗狗是否出门,都建议家中的每只宠物一月进行一次体外驱虫。

2、勤给宠物梳毛

给宠物多梳毛不仅有助于皮肤和毛发健康,也能及时发现跳蚤或其他皮肤问题,有一举两得的功效。

3、保持家居环境卫生

拒绝脏乱差,定时清洁,定时消毒,跳蚤找上门来的几率会小很多。

4、食补

有条件的家长可以给宠物补充维生素E和不饱和脂肪酸,提高宠物皮肤抗敏感和瘙痒的能力。

三、臭虫

吸血寄生虫,能分泌特殊臭味。人被叮咬后,轻则皮肤发痒,重则皮肤红肿发炎、痒痛难忍,出现丘疹性荨麻疹。出没地:卫生环境差的室内床架、墙壁、天花板、桌、椅、书架、被子褥、草垫、床席等的缝隙和糊墙纸的后面。

臭虫要等到人入睡以后才出来咬人,咬人时先将毒素注入人体体内,让人麻醉,等其吃饱喝足血躲藏起来后,毒性才发作皮肤发痒时,其早已经逃之夭夭了。因此臭虫是人类健康的直接杀手,其毒素不仅让人无法入睡,影响工作。而且还出现皮肤奇痒,越捞越痒,出现荨麻疹,长期被臭虫咬可能会得白血病或感染超级臭虫病毒。

居家防治臭虫法:

臭虫喜欢潮湿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为此我们一定要保持家里的卫生整洁,有空闲的时候,常常做做卫生,并且要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被子,床垫,鞋子,枕头,衣物等等带到外面去见见阳光,紫外线是最有效的清洁工具和杀菌利器,提高洁净程度,让臭虫无安家之处。

外出旅游注意法:

  根据吸血臭虫的生活习性,在外出旅行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卫生条件过关的酒店旅社,可以有效杜绝臭虫的“骚扰”。而且换乘交通工具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卫生,不要坐那些卫生差的椅子,床等等,这些很多都是吸血臭虫的隐身地带。

面对臭虫如果数量不多,可以采用以下的杀灭法:

  ①人工捕杀法。不断敲击床架、炕席、书橱、褥垫等,将臭虫从隐蔽处震下,然后杀死。

  ②沸水烧烫法。用沸水浇烫床板、草垫、书橱和家具等缝隙,沸水浸泡衣物等棉织品,这些很有效的方法之一。

  ③阳光曝晒法。此法可以有效使臭虫因高温晒死或爬出而被杀死,这也是最传统的方式。

如果臭虫已形成种群,数量较多,那就要采用化学方法处理。

  可以购买杀灭蟑螂的杀虫剂用于杀灭臭虫。粉剂、颗粒剂可均匀地撒在地缝、床板、家具缝等处,也可将药剂加水调成稀糊状或使用乳剂等剂型涂刷、喷洒在墙壁、壁橱、床板的缝隙中,该方法对臭虫具有持久的杀灭效力。

四、隐翅虫

以食腐为生,常见于腐烂动植物周围。虽不会蜇人,但是体内有毒液,被人打死后毒液流出可引起人体局部急性皮炎,痊愈后伤口可留下色素疤痕。

出没地:白天居水沟、池塘等潮湿地或是杂草丛中,夜间出来活动,有趋光性,喜欢绕日光灯等光源飞行;飞进室内后好呆在天花板、家具、衣物表面,会落到人体上四处爬行。

隐翅虫皮炎是由于人体皮肤接触毒隐翅虫体内的强酸性物质而引起的一种腐蚀性皮炎;若患者手指接触患处后再搔抓其他部位,可出现新的损害。

该病常发于夏秋季节,皮疹常发现于早晨起床之后,自觉患处烧灼感、微痒或不适,严重者可有头痛、恶心、呕吐,甚至发烧,自然病程一周左右,愈后留有色素沉着斑。

皮疹好发于面颈部、胸背部及四肢等暴露部位,早期损害为水肿性红斑,之后在红斑上出现小脓疱,皮损中央常见坏死,糜烂及渗出。常因搔抓,皮疹多呈条状,片状或带状分布;严重者可出现近卫淋巴结肿大。

防治措施

1

治疗原则

(1)采用碱性溶液如小苏打水湿敷以中和毒素;

(2)病情轻者口服抗组胺药;

(3)病情重者系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4)疼痛明显者给予止痛药;

(5)创面较大者应预防继发感染。

2

治疗方法

(1)局部疗法

①湿敷:可选用5%碳酸氢钠溶液或1:高锰酸钾溶湿敷,每次15~30分钟,每日2~3次;

②南通蛇药片:研粉加食醋或冷开水调成糊状外用,每日2~3次;

③龙素露:外用,每日2~3次。

(2)系统疗法:

①抗组胺制剂:赛庚定每次2毫克,每日3次,连服3~5天;也可用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咪唑斯叮、息斯敏

②糖皮质激素制剂:可用强的松10毫克,每日2次,连服3~5天;也可使用地塞米松、甲泼尼龙、去炎松等;

③皮损泛发或有继发感染者应加服抗菌素,如罗红霉素,每次0.15克每日4次,连服3天。

预防措施

(1)注意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寝室附近的杂草等隐翅虫孽生地;

(2)夏天在住所内应安装纱窗,以防隐翅虫趋光入室;

(3)发现隐翅虫附在身体上,不要拍打,应用纸巾将之捏走。

五、蜱虫

每年4到10月都是蜱虫的活跃期,在树林中晨练、户外游玩时都要加以注意。蜱虫身上携带的病原容易引起疾病。

它会将自己的头埋在人体的皮肤内吸血,同时分泌有害物质。一但发现身上有蜱虫,千万不要硬拽,因为蜱虫嘴上的倒刺可能深入体内。

可以用酒精涂抹蜱虫,然后用镊子取出,千万不要用手触摸,如发生高烧等症状,应该尽快就医。蜱虫咬伤后,可能会有一到两周的潜伏期,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仍需进一步观察治疗。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1、远离草木茂盛的地区,即使要去,也要事先穿好长裤、备好长袖衫,尽量减少皮肤裸露的部位。2、如果家里有宠物,要不定期检查宠物皮肤表面是否有蜱虫,如发现记得要使用灭虫剂(宠物用)。3、出行时候要记得带上驱虫工具,一些户外用品也要提前做好驱虫处理。被叮咬后要如何处理?由于蜱虫所释放的蜱虫唾液带有神经毒素,会让被叮咬者无法觉察,所以每次到野外或一些植物密集地区,都要仔细检查身体裸露部位(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如确认被叮咬:1、不要直接用手去接触,不管是咬到你的、衣服上的或者是宠物身上的,更不要捏碎,因为蜱虫体内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而且蜱虫在受到刺激后会越发往人体内钻。2、不要直接用镊子等工具将蜱虫除去,应先使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这时再用镊子取下。3、蜱虫从人体上除去后,要用酒精或消毒剂做局部消毒处理。症状严重者需要医院找专业医生处理。

六、蚂蟥

蚂蟥又称水蛭,一般栖于浅水中,但在亚热带的丛林地带,还有旱蚂蟥成群栖于树枝和草上。蚂蟥致伤是以吸盘吸附于暴露在外的人体皮肤上,并逐渐深入皮内吸血。被叮咬部位常发生水肿性丘疹,不痛。

遇到蚂蟥叮咬,不可硬拔,可用手拍打或把肥皂液、盐水、烟油、酒精滴在其前吸盘处,或用燃烧着的香烟烫,让其自行脱落,然后压迫伤口止血,并用碘酒涂搽伤口,以防感染。蚂蟥和蛇类也不敢靠近生蒜的气味,在鞋袜和裤脚涂抹大蒜汁,也能起到驱避蚂蟥的功效。

七、红火蚁

万一不小心

被叮咬之后怎么办?

医生提醒市民外出活动

首先要预防蚊虫叮咬,尤其是大蚂蚁

如红火蚁、黑蚂蚁等

人被叮咬后容易引起过敏甚至休克

你可以这么做:

◆先用冰块或凉水对被叮咬的部位进行冷敷。

◆再用洗手液或肥皂水清洗患部。

◆可使用含类固醇的药膏如皮康霜等外敷。也可在医生诊断指导下使用口服抗组织胺药剂,以缓解瘙痒肿胀。

◆注意保持伤口清洁。不要抓挠,避免将脓疱弄破,发生二次性感染。

◆患有过敏病史或叮咬后反应较剧烈,医院就医。

八、蛇被蛇咬到后,一定不要慌。首先用清水冲洗伤口,医院治疗。如果被咬伤的部位在四肢上,那么冲洗过伤口后,还要用绳子绑住近心端,防止毒素往身体中心蔓延,医院处理。近心端不是固定的位置,是相对而言离心脏较近的,像上臂、大腿。小提示:被蛇咬伤后一定要尽快处理,因为有时蛇伤的伤口很小,但却会对身体造成很大伤害。九、蜂相对于蛇伤来说,被蜜蜂蜇伤不是特别重。被蜇伤后,局部会出现一个小红点,同样需要清水冲洗,然后进行周围组织挤压,让毒素尽快通过创面排出,还可以敷碘酒进行消毒。小提示:有的人对蜂毒反应比较大,会出现过敏反应,这样的人就需要格外注意了,不能马虎对待。

什么蜂蛰伤比一般昆虫叮咬痛呢

蜂蛰伤以蜜蜂、黄蜂(马蜂)最常见,蜂的尾部毒刺刺入人体皮肤后,蜂尾刺有逆钩,蜇入人体后,会留在局部。

蜂的腹部后节内有毒腺,与蜂的管状尾刺相通,蜇伤人时射出毒液,注入组织中。毒液中有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胆碱脂酶等各种炎症介质及抗原物质,这些过敏性物质进入人体后可引起I型过敏反应,医学上称为“速发型变态反应”(名字即可见紧急性)。

这些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引起皮肤风团、局部皮肤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严重者甚至会发生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心率增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全身疼痛、头痛、躁动不安、肌肉痉挛等系统症状。个别情况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导致循环、呼吸衰竭。近年来社会新闻中关于蜂蛰伤后危及生命的报导不在少数。

哪些情况必须重视?

蜂蜇伤的临床表现特点主要包括:

1.被蜂蜇伤后的局部皮肤有红肿、疼痛、瘙痒、灼热,被叮咬的部位有瘀点、丘疱疹或风团和水疱出现,有时可见残留的蜂刺。

2.严重者可伴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寒、恶心、呕吐、不安等。甚至出现痉挛、昏迷、肾损害、肺水肿、心脏呼吸麻痹而死亡。

3.一般来说,单个蜂蜇伤的病情都相对比较轻,被群蜂蜇伤病情较重;头面部、眼部被蜇伤易出现严重的反应;先前有被蜂蜇的经历,再被蜇伤,有35-60%的可能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医院就诊。

蜂蜇伤后的紧急处理?

1.拔----尽可能拔出毒刺,注意不要过度挤压伤口!

2.冲---中和毒素,黄蜂毒液呈碱性,可用弱酸性溶液(稀释后的食醋、硼酸水等);蜜蜂毒液呈酸性,可用小苏打水或肥皂水等碱性液冲洗;如果不能分辨何种蜜蜂可用清水或者硼酸水冲洗!

3.敷(服)----用干毛巾包冰袋冷敷,以减少肿胀和疼痛,注意不要在伤口上直接用冰块敷!对于加重有抗过敏药,如开瑞坦、仙特敏的药物,可以口“服”1-2片抗过敏药物。

4.送----医院门急诊就诊,进一步治疗!

注意:避免使用红药水、紫药水、碘酒等药水;避免使用不适当的土方法延误了治疗;在野外郊游时,身体上出现任何损伤,都不要以土、破布、脏手绢等东西包扎、污染伤口,以免发生破伤风。

蜂蜇伤的预防?

1.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对蜂蜇过敏的症狀,通常一次比一次严重,第二次蜇伤必须送医;

2.请火警去除居家附近的马蜂巢;

3.在户外避免穿花色或鲜亮的衣服,在户外穿长袖、长裤;

4.不要去招惹蜜蜂、马蜂等昆虫。

?

培青团委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什么症状图片
女性白癜风好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pj/23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