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讨论中医和西医的事情,我觉得凡事需要客观一些,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是绝对的好、绝对高明的,每件事物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下面从一位朋友的身体调养过程,来分析中西医的治病思路。
一个头痛的人的看病经历我这位朋友,是位男士,四十多岁,工作紧张忙碌。在连续熬夜几天后(据说甚至有一夜整晚没有睡觉,其余都是凌晨两三点睡的觉),出现头痛的情况。
这种头痛,在后脑勺那里,牵连后颈,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像是竖着的两条筋痛,牵连整个后半部头皮。
这个疼痛不分白天黑夜,夜里甚至能痛醒,后来痛的感觉头皮都发木。
这个头痛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什么方法都没有缓解,什么按摩,刮痧,洗热水澡,休息,都没有效果。
这兄弟自己买了什么正天丸之类的祛风通络治疗头痛的药物,毫无效果,他很气愤,号称治疗头痛的药物,怎么没有效果呢?
于是,工作受到影响了,公司开会的时候,他都是强忍着疼痛发言的。然后就头脑昏昏,必须休息。
这样挺了几天,终于在一个夜里,实在痛得无法入睡,觉得“生不如死”,在下半夜,医院急诊。
头痛受寒?
高血压?
布洛芬?
天士力?
六味地黄丸?!
下面就是西医的处理方法:医生给他验了血,看没有问题,没有什么感染,于是,为了帮助他暂时摆脱痛苦,就开了一种药,叫布洛芬。这是一种止痛药,可以影响神经传递,令人感觉不到疼痛,广泛应用于疼痛领域的治疗,包括风湿疼痛等等。但是,医生同时告诉他,白天需要认真观察,这个药只能起效几个小时,如果还是痛,应该再做检查。
这种处理是比较得当的,也做了提醒。这兄弟晚上可以暂时睡觉了,他说虽然还痛,但是轻一些。
这样,他对付了两天,但是最终觉得还要检查,因为每次服药,只是三个小时左右有效,三个小时过去后,头又开始痛,痛不欲生。
我们可以看到,急诊的处理是有效的,解决了他的急病,争取了时间。但是疾病的内情,还要探究。
于是,医院内科。
西医内科检查得比较仔细,对头部进行了影像学检查,没有发现问题,但是发现他血压比较高。所以西医医生分析,应该是高血压引起的头痛。
这种判断是对的,高血压确实会引起头痛,西医医生介绍,高血压会引起肾脏、心脑血管等问题,危害比较大,必须将血压控制在一个正常范围内。多亏检查出了高血压,否则这个患者没准会有危险。
接着,医生介绍,此时,必须服用降压药,而且,这种降压药,是终身服用的,以后一直要靠它来控制血压。
这兄弟后来描述,当时觉得医生的推理特别严谨,尤其是用证据(血压数据),来说明了自己的问题,真是高明。但是,一听到终身服药,他突然觉得绝望了。自己才四十出头啊!难道要和那些老人一样啦?
这次,这兄弟没有服用降压药,转而求助中医。
中医是怎么看待头痛的呢?中医有个理论,认为前额头痛,与阳明胃经相关,两侧头痛,与少阳胆经相关,巅顶头痛,与厥阴肝经相关,后脑勺头痛,与太阳膀胱经相关。
所以,后脑勺头痛,多认为是受寒引起。因为受寒容易引起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变。
但是,他用温阳的方法明显是没有效果的,因为他温阳驱寒的方法用过那么多了。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这个兄弟的脉是数的,舌质有点红(并非很红,所以有误导性),我分析,因为是熬夜后引起,熬夜损耗肾精,而且他自己说口干,想喝凉的饮料。于是,我就推荐了他服用滋补肝肾之阴的六味地黄丸。
但是,我没有让他按照说明书吃,而是超出三倍的剂量服用,一般水丸可以服用一瓶盖(20粒),我让他一次服用三瓶盖(60粒)。因为如果长期滋补,按照说明书就可以了,但是,如果需要立刻滋补肾阴,则需要量大一些,因为我们平时熬汤药,开这个方子,量要比丸药大出很多倍,所以,救急时超量服用是可以的。
然后,就是疗效了。他当天晚上开始服用,第二天,头痛消失,接着自己服用了两天。血压正常,头部正常。
本来这个事情我简单写过。这次又写,是因为他告诉我,这些天熬夜,头部再次疼痛,他想起了上次的经历,于是自己又服用了这个药,也是一天就恢复了。
这事提醒了我,想要跟大家再次分析一下此事。
大家看,西医也是非常有效的,急诊的布洛芬,可以救急;门诊内科,检查出了身体血压的异常,这也是分析出了头痛的相关因素,可以对症治疗,我觉得,这个医生说的终身服药有些最后也未必,只是阶段性服药而已。
但是,好像这个降压药,可以解决头痛和血压问题,然后为何会头痛和血压高,则仍然是个谜团。
而中医对这个谜团的解释,又是在中医系统里面的,西医还无从理解。
中医认为人失调后,会进入一些症候群中,中医叫证。所谓阴虚,是一个证,就是说,当患者出现舌红,舌苔薄或者无苔,脉搏快,口干想喝凉的,眼干,手脚心热,心烦,腰膝酸软,虚烦失眠,骨蒸潮热等一串连在一起的症状的时候,中医认为这些症状,串起来,叫“证”,代表这个人进入了阴虚的状态。
那么,这个“阴”是什么?这个阴,是主静,主润的物质,比如津液、血液等,如果这些物质不足了,人就会如此。
在西医里面有组织液缺乏这个病症吗?我不清楚。而且,西医认为,点滴液体,就可以进入体内了,就补充了体液。
中医对此却很较真,中医认为,体内的“阴”,并非喝水,点滴补充液体就可以解决的,这是两个层面的物质,这些液体,一部分身体可以直接使用,还有一部分,要经过身体的工作,转化成另一种液体的存在形式即“阴”。
所以,中医看来,一个阴虚的人,拼命喝水,不但阴虚未必会解除,还可能会出现体内水液过多的情况。
只不过阴虚的人体内会变得热起来,会消耗更多的液体而已,所以他们会本能地口渴想喝凉水。
所以,我总是在想,西医研究中,是否可以针对体液,在中医的启发下,研究一下体液是否有更多的层次?
中医是否具有绝对优势?那么,这个例子,是否就显示中医具有绝对优势解决终极的问题了呢?
我觉得也未必,我想,分析出这是阴虚,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很容易错误判断,这个兄弟舌苔并没有那么薄,舌体还胖大,除了脉数,想喝凉水,阴虚的其他指证并没有那么突出,所以给诊断带来难度。因为中医的症状的收集分析,更多的是靠中医个人的经验,所以,我想在临床中,往往分析起来,会有很多难度的。我是研究中医诊断的,但是这次分析,也感觉很挠头,好在最后“侥幸”命中。
我常常问自己,再来一个,我能判断出来吗?
我们似乎缺乏像量血压的设备那样的,直接看到治标的工具。
很多人反对中医诊断的客观化标准化研究,认为中医就是要靠练习,靠悟性,靠神识修炼来提高诊断水平。这就进入了名医是稀缺资源,是寥若晨星的,而庸医是一片一片的境地。如何给中医更多的工具,使更多的医生都成为名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也就是说,中医的道理在那里放着呢,确实能够解决问题,但是,未必在临床中都能找到相关线索,做出正确判断,如何寻找更加确切的,有效的诊断方式,需要继续探索。
有人会觉得,这个例子说明了“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我觉得也不能太盲目乐观,首先,西医治标是有效的,也解除了部分痛苦,而最大的问题是,中医治本,但是真的每位医家都能找到本吗?
我一直觉得,中医尚需发展,并非老祖宗讲的,就是中医的全部。历朝历代,中医从未停止发展,如果把从马王堆出土的医籍拿来看一下,和今天的中医相比,可以看到两者相差是多么大。所以,今天的中医,后人看来,很可能会有同样的感觉。
对于诊断方法的研究,尚需大量的努力。
那么,有人会问:这么说,高血压就吃六味地黄丸吗?
不是的,这是不了解中医的问法。中医鍖椾含涓鐧界櫆椋庡尰闄?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潈濞佷笓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