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药苑中药小故事生地黄

生地黄

1生地黄的故事

地黄,在《神农本草经》中位列上品,明代医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名,曰:芐(hu)、芑(qi)、地髓。《尔雅》云:芐,地黄。郭璞云,江东呼为芐。罗愿云:芐以沉下者为贵,故字从下。

据说在唐朝时,有一年黄河中下游一带瘟疫流行,无数老百姓因感染瘟疫而失去生命。当地的县太爷来到神农山药王庙祈求神佑,得到了一株根状的草药,这种药根块大而短,形状像山萝卜,颜色微黄,口味发苦。送药人将此药称为地皇,意思是皇天赐药,并告诉他,神农山北草洼有许多这种药。县太爷就命人上山去采挖,用此药解救了百姓。瘟疫过后,百姓们把它引种到自家农田里,因为它的颜色发黄,便把地皇叫成地黄了。地黄又叫地髓,是说吸收了地气之精髓,一般土地在种过一年地黄后,地就变苦了,第二年便不能再种地黄,必须等到至少八年后才能再种,因此就更显得地黄的珍贵。

2生地黄的产地来源

生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主产于河南。

本品气微、味微甜。以切面乌黑者为佳。生用。

3生地黄的药性功效

《神农本草经》:主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名医别录》: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腕折,淤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捣饮之。

名医甄权:解诸热,通月水,利水道。捣贴心腹,能消淤血。

《日华子本草》:干地黄,助心胆气,安魂定魄,治惊悸,劳劣心肺损,吐血鼻衄,妇人崩中血运,助筋骨,长志。日干者,平,火干者,温。

性味归经:甘、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主要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血热出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内热消渴;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津伤便秘。

4生地黄的禁忌

本品脾虚湿滞,胃虚食少,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

5生地黄的相关方剂

古代关于生地黄有许多小妙方可以供大家借鉴,但需要在医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

小儿热病,壮热烦渴,头痛。生地黄汁三合(60ml),蜜半合(10ml),和匀,时时与服。(《普济方》)

牙齿挺长除一分者。常咋生地黄,甚妙。(《随身备急方》)

耳中常鸣。生地黄截,塞耳中,日数易之。或煨熟,尤妙。(《肘后方》)

6生地黄的食疗养生

姜汁鲜地黄粥

材料:地黄汁50ml,大米50g,生姜3片。

做法:首先,将鲜地黄洗净、切段、榨汁;或将干地黄水煎取汁备用;其次,将大米淘净,与生姜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煮粥;最后,待粥熟时,调入地黄药汁或鲜地黄汁,再煮沸一、两次即成。

每日一份,连续食用3-5天,有着清热养阴,生津止渴的功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gx/84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