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失调,你真的了解吗

肠道菌群知多少

Partone.

什么是肠道菌群

人体是个庞大的动态的微生物群落的天然寄居场所,人体的皮肤、口腔、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道等部位都寄生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人体互惠互利,形成共生复合体。其中,人体内90%的细菌存在于肠道里,菌种达余种。

肠道菌群大致可分为3类:

●益生菌:也称共生菌、有益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占到99.0%~99.9%,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优杆菌和消化球菌等是肠菌群的主要构成者。可以合成各种维生素,参与食物的消化,促进肠道的蠕动,抑制致病菌群的生长,分解有毒有害物质等。

●中性菌:也称中间菌,为肠道非优势菌群,即具有双重作用的细菌,正常情况下在肠道内发挥“正能量”如肠球菌、肠杆菌,在肠道微生态平衡时是无害的,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具有侵袭性,对人体有害。

●病原菌,也称有害菌,大多为过路菌,长期定植的机会少,生态平衡时,这些菌数量少,不会致病,如果数量超出正常水平,则可引起人体发病,特别是在菌群失调的情况下,其有害或致病作用更为明显。

在正常状态下,肠道共生微生物维持菌群动态平衡能帮助宿主代谢,使得能量和可吸收的营养物质更好的被利用,为肠道上皮细胞提供营养,增强免疫功能,帮助寄主抵抗外来微生物的入侵。

Parttwo.

肠道菌群失调的表现

然而在当今社会,日益恶化的环境中,除抗生素以及各种药物的滥用外,容易让我们忽略了食物防腐剂、食品保鲜剂、食品色素等都严重破坏着人类与微生物共生的动态平衡。同时人们饮食的不规律、偏食、过多食用带有杀虫剂的蔬果,以及工作生活压力导致的紧张焦虑等都会破坏肠道微生物的平衡,出现以下常见的症状:

1.便秘

在我们的肠道内是存在有益菌和有害菌的,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如果肠道内的有害菌占了上风,肠道运动就会受到限制,肠道蠕动减慢,肠内绒毛的摆动减弱,很容易造成大量的大便残渣藏在褶皱里,形成便秘。

2.腹泻

本症以严重腹泻或慢性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在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如突然发生腹泻,或原有腹泻加重,即有可能发生本症。腹泻多为淡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如蛋花样。肠道菌群失调者腹泻多为顽固性,每日5~10次,甚或20余次,一般腹痛轻,少数伴恶心、呕吐、多有水、电解质紊乱,重症可发生休克。

3.口臭、腹胀、腹痛、消化不良

益生菌参与我们的消化,一旦失调,就会出现腹胀、纳差、嗳气、口臭等。

4.肥胖、抑郁症、高血压、糖尿病

肠道菌群参与调控脑发育、应激反应、焦虑、抑郁、认知功能等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于年启动的“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很可能是导致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代谢疾病,以及抑郁、焦虑和认知功能下降等精神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

Partthree.

如何防治肠道菌群失调呢

?运动干预

运动作为一种非药物性治疗处方,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变化,有效的提高肠道菌群丰富度,并对能量代谢和炎症调节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饮食干预

适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膳食纤维是一类不易被胃肠消化酶分解的碳水化合物,可以增加胃肠蠕动,清除肠道垃圾。常见的含有膳食纤维较多的食物有:红薯、笋子、各类绿叶蔬菜、茄子、蘑菇、各种粗粮如小麦、玉米等、豆类如嫩黄豆、嫩蚕豆、嫩豌豆等、海带、藕类、山药、胡萝卜、番茄、黄瓜、冬瓜等瓜类、以及各类坚果和水果等。研究显示:高膳食纤维食物可在肠道中富集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菌群。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使糖友的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降低。

?合理使用抗生素

应注意剂量宜小不宜大;抗菌谱宜窄不宜广;给药途径可根据具体情况有所选择。切记在医生专业指导下使用抗生素,不要随意滥用,避免加重肠道菌群失调。

?中医干预

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的“祛邪扶正”原则与微生态学者所提出的“矫正生态失调,保持生态平衡”微生态调整概念有相通之处。中药多是通过口服发挥作用,而进入消化道的药物不可避免与体内微生物接触,对肠道菌群结构产生调节作用或其它影响。现代研究发现有些补益类中药如枸杞子、地黄、黄芪等会促进肠道内某些益生菌的生长、繁殖,而某些清热解毒类中药如金银花、黄连、连翘、穿心莲、蒲公英等会阻滞一些有害菌的生长、繁殖等。可见中医药在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方面有独到优势。

?添加微生态制剂

(一)益生菌(probiotics)制剂:主要是人体的有益菌,即肠道内营生理免疫功能的有益菌。

(二)益生元(perbiotics)制剂:指能选择性的刺激或促进一种或几种生理性细菌在宿主肠粘膜定植、生长或活化的物质。

(三)合生元(synbiotics)制剂:是益生菌与益生元的组合制剂,或加入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在肠道菌群失调的预防和治疗上,微生态制剂的使用可提高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含量,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李寒冰,吴宿慧,张颜语,李根林,吕宁,孙静雅.中药与肠道菌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中成药,,38(01):-.

[2]胡旭,王涛,王沥,金锋.肠道共生微生物与健康和疾病[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4(12):-.

[3]别明江,刘祥,潘素华,王波,余倩.糖尿病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与血糖关系的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11):23-25.

[4]周殿元,潘令嘉.肠道菌群失调及治疗进展[J].胃肠病学,(04):-.

龚燕冰

北京医院

 副院长研究生导师

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gx/49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