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启中药课堂之

大黄的故事

当年有个姓黄的郎中,他家家传下来善于采挖黄连、黄芪、黄粗、黄芩、黄根这五味药草,到他这一辈还专门用五味黄药给人治病,所以大伙儿都管他叫"五黄先生"。每到春三月时,五黄先生就进山采药。靠山有个小村,他每次进山采药时就借住在村里马骏家中,直到秋后才拜别。马骏务农,百口只有伉俪二人和一个孩子。五黄先生与马家结下了深沉的友谊。有一年,五黄先生又来挖药,他走到背景村发现马家的衡宇没有了。乡亲们告诉他说:"马家遭难啦!客岁冬天一场大火,房屋被烧得精光,他熄妇也被烧死。现在,只剩下王老五骗子爷儿俩,跑到山上去住石洞啦。"五黄先生十分难得,就到岩穴找到马骏女子。马骏看见五黄先生,捧首痛哭。五黄先生说:"你此刻一贫如洗,不如带上孩子随着我挖药、卖药去吧。"马骏很乐意,从此就跟着五黄先生学挖药。他们象风吹的杨花一样四周飘零,不到半年时间,马骏就学会了挖五黄药。可是,五黄先生却从不教他治病。一天,马骏说:"老哥,你怎样不教我治病呢?"五黄先生笑道:"我看你这人道子太急,不合适当郎中。"马骏有些不满,便悄悄注重五黄先生怎么给人治病,什么病该下什么药。经年累月,马骏几多也摸透了一些门道,就背着五黄老师也给人治起病来了。可巧,还真让他治好了几小我私家,马骏十分快乐。有一天,五黄先生不在跟前,有一个妊妇来找郎中。这妇人身材衰弱,骨瘦如豺。马骏问:"你怎么不恬逸?"妇女说:"泻肚子。"正本止泻利用黄连,马骏却给她用了泻火的黄根。病人回去吃了两剂药,大泻不止,没过两天就死了。病家那里容许,一探听本来是马骏开的方剂,就把他扭收进了县衙。县官审明颠末,就断了马骏一个庸医害人的功名。这时,五黄先生赶来,跪在堂前,说:"老爷应当判我有罪。"县官问:"你是什么人?怎么有罪?""他是跟我学的医,我教的不清,罪在我身。"马骏闻听,仓猝说:"老爷,是我背着他干的事,跟他不妨。"县官问明他俩的干系,感触这两个人如斯重友谊,很是佩服;常日,他也听说过五黄先生的台甫,所以,就极力为马骏摆脱。最后,县官奖他们送给死者家里一笔钱,就放他们两人出衙了。马骏惭愧万分,对五黄先生说:"悔不应不听你的话,往后不再敢自觉得是了。"五黄先生说:"学治病可不能性急呀。你看,错用了药就会出性命的。"后来,马骏脚踏实地地静心挖药,人也变得慎重多了,五黄先生这才教他行医。为了记住前面的经验,五黄先生从此便将五黄药中的黄根,改为"大黄",省得后人再错用了这一味药。

本草纲目---大黄更多

「释名」黄良(《本经》)、将军(当之)、火参(《吴普》)、肤如(《吴普》)。弘景曰∶大黄,其色也。将军之号,当取其骏快也。杲曰∶推陈致新,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所以有将军之号。

「集解」《别录》曰∶大黄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二月、八月采根,火干。普曰∶生蜀郡北部或陇西。二月卷生黄赤,其叶四四相当,茎高三尺许。三月花黄,五月实黑,八月采根。根有黄汁,切片阴干。弘景曰∶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虽非河西、陇西,好者犹作紫地锦色,味甚苦涩,色至浓黑。西川阴干者胜。北部日干,亦有火干者,皮小焦不如,而耐蛀堪久。此药至劲利,粗者便不中服。恭曰∶叶、子、茎并似羊蹄,但茎高六、七尺而脆,味酸堪生啖,叶粗长而浓。根细者亦似宿羊蹄,大者乃如碗,长二尺。其性湿润而易蛀坏,火干乃佳。作时烧石使热,横寸截着石上爆之,一日微燥,以绳穿晾干。今出宕州、凉州、西羌、蜀地者皆佳。幽并以北者渐细,气力不及蜀中者。陶言蜀地不及陇西,误矣。藏器曰∶凡用当分别之。若取和浓深沉、能攻病者,可用蜀中似牛舌片紧硬者;若取泻泄骏快、推陈去热者,当取河西锦纹者。颂曰∶今蜀川、河东、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锦纹者佳。其次秦陇来者,谓之土番大黄。正月内生青叶,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其细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开黄花,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茎青紫色,形如竹。二、八月采根,去黑皮,切作横片,火干。蜀大黄乃作竖片如牛舌形,谓之牛舌大黄。二者功用相等。江淮出者曰土大黄,二月开花,结细实。时珍曰∶宋祁《益州方物图》,言蜀大山中多有之,赤茎大叶,根巨若碗,药市以大者为枕,紫地锦纹也。今人以庄浪出者为最,庄浪,即古泾原陇西地,与《别录》相合。

「正误」颂曰∶鼎州出一种羊蹄大黄,治疥瘙甚效。初生苗叶如羊蹄,累年长大,即叶似商陆而狭尖。四月内抽条出穗,五、七茎相合,花叶同色。结实如荞麦而轻小,五月熟即黄色,呼为金荞麦。三月采苗,五月采实,阴干。九月采根,破之亦有锦纹。亦呼为土大黄。时珍曰∶苏说即老羊蹄根也。因其似大黄,故谓之羊蹄大黄,实非一类。又一种酸模,乃山大黄也。状似羊蹄而生山上,所谓土大黄或指此,非羊蹄也。俱见本条。

「修治」雷曰∶凡使细切,以纹如水旋斑紧重者,锉片蒸之,从巳至未,晒干,又洒腊水蒸之,从未至亥,如此凡七次。晒干,却洒淡蜜水再蒸一伏时,其大黄必如乌膏样,乃晒干用。藏器曰∶凡用有蒸、有生、有熟,不得一概用之。承曰∶大黄采时,皆以火石爆干货卖,更无生者,用之亦不须更多炮炙蒸煮。

「气味」苦,寒,无毒。《别录》曰∶大寒。普曰∶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当之∶小寒。元素曰∶味苦气寒,气味俱浓,沉而降,阴也。用之须酒浸煨熟者,寒因热用。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余经不用酒。杲曰∶大黄苦峻下走,用之于下必生用。若邪气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驱热而下。如物在高巅,必射以取之也。若用生者,则遗至高之邪热,是以愈后或目赤,或喉痹,或头肿,或膈上热疾生也。时珍曰∶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并勿轻用。其性苦寒,能伤元气、耗阴血故也。之才曰∶黄芩为之使,无所畏。权曰∶忌冷水,恶干漆。

「主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经》)。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别录》)。通女子经候,利水肿,利大小肠。贴热肿毒,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甄权)。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温瘴热疟(大明)。泻诸实热不通,除下焦湿热,消宿食,泻心下痞满(元素)。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胆诸火疮(时珍)。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大黄∶味苦,气香,性凉。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为其气香故兼入气分,少用之亦能调气,治气郁作疼。其力沉而不浮,以攻决为用,下一切瘕积聚。能开心下热痰以愈疯狂,降肠胃热实以通燥结,其香窜透窍之力又兼利小便(大黄之色服后入小便,其利小便可知)。性虽趋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热,故目疼齿疼,用之皆为要药。又善解疮疡热毒,以治疔毒尤为特效之药(疔毒甚剧,他药不效者,当重用大黄以通其大便自愈)。其性能降胃热,并能引胃气下行,故善止吐衄,仲景治吐血、衄血有泻心汤,大黄与黄连、黄芩并用。《神农本草经》谓其能“推陈致新”,因有黄良之名。仲景治血痹虚劳,有大黄虫丸,有百劳丸,方中皆用大黄,是真能深悟“推陈致新”之旨者也。《金匮》泻心汤,诚为治吐血、衄血良方,惟脉象有实热者宜之。若脉象微似有热者,愚恒用大黄三钱,煎汤送服赤石脂细末四五钱。若脉象分毫无热,且心中不觉热者,愚恒用大黄细末、肉桂细末各六七分,用开水送服即愈。凡气味俱浓之药,皆忌久煎,而大黄尤甚,且其质经水泡即软,煎一两沸药力皆出,与他药同煎宜后人,若单用之开水浸服即可,若轧作散服之,一钱之力可抵煎汤者四钱。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是以治癫狂其脉实者,可用至二两,治疔毒之毒热甚盛者,亦可用至两许。盖用药以胜病为准,不如此则不能胜病,不得不放胆多用也。

  

  愚在籍时,曾至邻县治病,其地有杨氏少妇,得奇疾,赤身卧帐中,其背肿热,若有一缕着身,即觉热不能忍,百药无效。后有乘船自南来赴北闱乡试者,精通医术,延为诊视。言系阳毒,俾用大黄十斤,煎汤十碗,放量饮之,数日饮尽,竟霍然全愈。为其事至奇,故附记之。

典启认为其是一味降下之药。中医不传之秘在量,而大黄的用量不同时效果也不同。初老师曾讲过大黄在10克一下,其活血化瘀之力强一些,在10克以上则降下之力更强。

赞赏

长按







































天津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gx/16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