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Gaetn.)Libosch.exFisch.etMey.)的根,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依照炮制方法分为:鲜地黄(生地黄、鲜生地)、干地黄(生地黄、干生地)与熟地黄(熟地)。生地黄、干地黄在不同典籍意涵不同,易生混淆。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熟地可以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可见,一味药物,经历炮制之后可以发生巨大改变。本文对地黄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对其炮制沿革进行探讨,为开展地黄的饮片规范化研究,提高其饮片质量,提供有益的借鉴。
1.历史沿革
在熟地黄的炮制方法中,历代记载着熟地黄的加工炮制方法,根据加工方法和辅料的不同有:蒸制;酒制;姜汁制;砂仁制;砂仁沉香制;蜜制;醋制;盐制;制炭等。
1.1唐代以前:地黄采用蒸制法加工最早文献记载见于汉代《金匮要略方论》“呋咀,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1]。在南齐《刘涓子鬼遗方》有“切,蒸焙”[2]南北朝沿用了蒸制外,创始以酒为辅料来拌蒸,此种方法可见于《雷公炮炙论》
1.2唐代时期:熟地黄一词始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其炮制方法为“采地黄,去其须、叶及细根,捣绞汁以渍肥者……士若米无在以盖上,蒸之一时出,暴燥,更内汁中,又蒸之,尽出,便乾之。……[3]”孙思邈《千金翼方》曰:“斤数拣择一准生法,浸讫。候好晴日便早蒸之,即暴于日中,夜置汁中以物盖之,明朝又蒸,古法九遍止,今但看汁尽色黑熟,蒸三五遍亦得”[4]。文中描述古法九遍止可知,炮制熟地在此之前就有,但尚未见文献记载。
1.3宋代时期:宋代对熟地的蒸制标准提出了进一步要求《证类本草》引图经曰:“去肥地黄丸二十斤,洗净……捣绞取汁……使之尽其地黄光黑如漆,味甘如饴糖”[5]熟地黄的这种质量标准一直沿用至今。宋代对地黄的酒制法出现了“蒸九遍用酒制造”和“洒酒九蒸九曝,焙干”的方法,此外,亦有用酒洗法制作。
1.4金元时期:至金元期,除采用酒蒸法外,又采用酒煮法和酒炒法等,金元时期对地黄炮制的目的的认识又有所发展指出“生则性大寒而凉血,熟则性寒而补肾”,认为酒制地黄“酒洒蒸如乌金,假酒力则微温,大补,血衰者宜用之,治外之上酒制”[6],
1.5明代时期:《本草通玄》记载“酒炒制其寒”[7]《本草纲目》认为“酒炒则不妨胃”[8]《本草蒙荃》对地黄用砂仁、姜汁等辅料进行炮制的目的提出了“拌姜汁炒不泥隔痰,如上达补头脑虚,或外行润皮肤燥、必资酒浸方促效臻”[9]
1.6清代时期:清代《得配本草》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鲜用则寒,干用则凉。上升酒炒,痰隔姜汁炒,入肾清盐水炒。阴火咳嗽,童便拌炒”“痰多姜汁炒,行血酒炒,润肠人乳炒,纳气理气砂仁炒,降火童便煮”等见解[10]
1.7现代研究:近年来又出现了采用高压蒸制法制备熟地黄的炮制工艺,具有生产周期短,燃料消耗少、节约时间、污染少、效率高等优点。“热压对药物穿透力强,受热快”,药材质量可达到传统的“黑如漆、亮如油、甘如饴”的标准。
2.小结与讨论
通过查阅历代有关文献表明,熟地黄炮制的目的主要在于改变生地黄的大寒之性,蒸制后药性转为凉而主补肾虚,而经酒制后则性转为微温主补血虚。砂仁制则取其疏泄理气作用纠正其偏寒偏滞之性。熟地黄的炮制方法最早见于汉代,主要炮制方法有:蒸制熟地黄、酒煮熟地黄、砂仁制熟地黄、姜制熟地黄等方法。其中蒸制法和酒制法仍沿用至今,近年来有采用加压炮制熟地黄的方法可缩短炮制时间,其质量亦可达到传统标准的报道。历代用酒炮制熟地黄,均采用黄酒,并以绍兴黄酒为佳,且可借酒力行散,起到行药势,同血脉的作用,更有利于补血,使地黄补而不腻。近年来对熟地黄炮制加酒与否的问题曾做了部分研究,其化学成分、药理和临床疗效未见显著差异[11]。但由于各地的用药临床经验不同,对其实验结果尚有各自的见解。熟地黄的炮制的时间文献记载不尽相同,有“蒸三、五遍”、“九蒸九晒”等,但对熟地黄炮制品的质量要求是一致的即“光黑如漆,味甘如饴”的标准。为此,对地黄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更好地了解地黄炮制品,以保证中医用药的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8
[2]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7
[3]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61
[5]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政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6]王好古.汤液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7
[7]李中梓.本草通玄[M].康熙刊本,:27
[8]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9]陈嘉谟.本草蒙荃[M].文茂堂藏版.7.
[10]严西亭.得配本草[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7
[11]李庆华.熟地黄炮制工艺初探[J].中成药研究,(3):29.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