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古代的著名医家,一般人耳熟能详的估计只有华佗、扁鹊、张仲景、李时珍这么几个了。但是,有一些古代医学家,他们的名字虽然在没有被现在的普通大众记住,但是他们所创造的方子却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比如被称为“儿科之圣”,“幼科鼻祖”的宋代医家钱乙,也许你不知道钱乙这个名字,也许你不知道他的著作《小儿药证直诀》使得儿科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许你也不知道他的生平事迹。
但是,你一定听说过六味地黄丸!是的,你没有听错,这个现在常常给中年人治疗阴虚发热和肾虚腰痛的非处方药竟然最开始是一个治疗儿科疾病的方子。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六味地黄丸,让大家详细了解钱乙创制的这个方子。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由熟地黄g、山茱萸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等六味药组成。有滋阴补肾填精的功效。常常用于治疗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病证。这个方子创制的时候,是用来治疗小孩儿先前禀赋不足出现“肾怯失音,囟门不合,神不足”而设立的。但是由于这个方子的补肾阴的作用非常好,后世医家常常用于治疗肾阴精不足的证候。
肾脏中藏有来源于父母的先天精气,是人体的先天之本,主骨骼生髓,肾脏所藏的阴精不足,骨髓得不到充养,所以出现腰膝酸软无力、牙齿动摇、小儿囟门不合等症状;脑为髓海,肾精不足则髓海空虚,头面五官得不到濡润滋养,出现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肾脏藏精气,为封藏之本,阴精亏虚,封藏不稳固,加上阴不制约阳,相火妄动,出现遗精盗汗、潮热消渴、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等病症。所以这样的病证治疗起来必须采取滋补肾的阴精为主。
六味地黄丸,重用熟地黄作为君药,起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的作用。山茱萸能够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性平,归肺、脾、肾经,能够平补脾肾,亦能固精,一共作为臣药。这三味药相互配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
但用在用量上,熟地黄的是山茱萸与山药两味药物的总和,所以还是以补肾阴为主,补充肾中阴精不足,是针对这个病证的根本病因治疗。
配伍泽泻,能够利湿泄浊,同时防熟地黄之滋腻的作用太强,使病邪留恋难以祛除;牡丹皮能够清泄相火,同时制约山茱萸的温涩性质;茯苓能够淡渗脾脏湿邪,并协助山药健运脾胃。这三味药配伍起到渗利湿浊、清退虚热、抚平其阳偏胜以治标,均作为佐药,称为“三泻”。
六味药合用,三补三泻,而且当中补药的用量明显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以泻为辅;肝脾肾三阴并补,其中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这个经典方子含有很多灵活应用,后世医家在钱乙的原方基础上还发明了知柏地黄丸,菊杞地黄丸、都气丸、麦味地黄丸等多个方子。可见钱乙的六味地黄丸的滋补肾阴的的功效十分得好。这是一位儿科大医家,带给我们后代人的宝贵健康财富。
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欲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六味地黄丸最初的样子,你知道吗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