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为系统学习万老的学术思想,“师传弟子承”栏目将以万老对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为主线的学术观点、理论进行分期介绍,以便于弟子们领悟、传承先生的学术思想。上期推介了万老论述中药品种,这期将介绍万老论述中药品质(十):
中药品质理论
05中药品质的效用决定论
中药是中医临床治疗和养生保健的物质基础,每一味中药都有其特定的性、效、用(包括性味、归经、功能与主治)。如西汉《淮南子?修务训》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宋《通鉴外记》有“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清《纲鉴易知录》记载:“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虽然带有神话的色彩,但可以看出中药的效用来源于人们医疗实践活动。而现存最早药学著作《本经》序例载:“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以及后世医家有“医准、方对、药不灵”的论述,充分说明临床疗效对中药品质的决定作用。可见中药品质是临床实践的结果,而不是检测出来的,即中药品质不是靠看、摸、闻、尝,也不是成分含量检测来决定的。我们把其中有关对品种、产地、加工等的选择作用,归纳为“中药品质的效用决定论”。
1
中药效用优选药用资源
《本经》把药分三品,谓:“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疗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这是一种以治疗养生、毒性和道仙家思想相结合的大尺度药源筛选方法。宋代寇宗奭谓:“疾病所凭者,医也,医可据者,方也,方可恃者,药也。”《本草纲目》又有“一药之别,疗效迥异”,“一物有谬,便性命及之。”可见历代医药学家重视药用资源的选择,许多案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是用疗效优异品种代替原来品种,如唐《本草拾遗》“枳实”条载:“旧云:江南为橘,江北为枳。今江南俱有枳、橘,江北有枳无橘,此自种别,非干变易也。”宋代《图经本草》谓:“臭橘〔即芸香科植物枸橘Poncirustrifoliata(L.)Raf.〕,不堪用。”说明经过医疗实践,认识到臭橘的疗效较酸橙差,于是到宋代,枳实、枳壳的正品药源发生了改变,使用酸橙CitrusaurantiumL.,废弃枸橘,并沿用至今。又如现代用新疆紫草ArnebiaeuchromaJohnst和内蒙紫草A.guttataBunge取代传统使用的紫草LithospermumerythrorhizonSieb.EtZucc.入药,用国产的胡黄连PicrorhizascrophlariifloraPennell代替进口的印度胡黄连P.kurrooaRoykexBenth.等。其二是获得疗效相似的系列品种,如《新修本草》注谓:“蓝实有三种”(指木蓝子、秘蓝及蓼蓝)。《本草纲目》则谓:“蓝有五种。”又如麦冬,《本草拾遗》载:“出江宁者小润,出新安者大白,其苗大者如鹿葱,小者如韭,叶大小有三四种,功用相似,其子圆碧。”这里清楚地说明唐代使用的麦冬来源有三四种之多。其三是对原来混杂的品种进一步分化明确效用,如明《本草品汇精要》载:“旧本不分者如独活、羌活,青皮、陈皮,白术、苍术,青木香、广木香之类,功效颇殊,形质亦异,皆各立其条。”这是通过医疗实践,对原来混杂的药用资源进行分化的例子。
在用近缘生物中寻找代用品时,必须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药理实验结果和临床疗效为依据,仅据植物亲缘关系或化学成分相近,以化学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推测或认定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有些近缘品种差别较大,或性味、功能不同,或含量很低,或化学组分配比关系差别较大,或毒性较大,绝不可任意代用。
2
中药效用优选产地
《本经》序文谓:“药有……采治时月,生熟,土地所出。”梁代陶弘景谓:“案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谓:“古之医者……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病十愈八九。”随后在《千金翼方》中列出的“药出州土”条中谓:“其出药土地,凡一百三十三州,合五百一十九种,其余州土皆有不堪进御。”分十三道记载了所产药物。唐代《新修本草》孔志约序云:“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指出了动(植)物的产地与中药疗效关系,采用特定产地的药材,才能取得良好的医疗效果。宋代寇宗奭谓:“凡用药必须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如上党人参,川蜀当归,齐州半夏,华州细辛……”金元时《用药法象》谓:“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失其地,则性味少异。”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载药种,有明确道地种,如地黄以怀庆产者为道地;明代《本草蒙筌》的总论中分列出“产择地土”条目进行了专门的论述,谓:“地产南北相殊,药力大小悬隔。”又说:“凡诸草本、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华阴细辛,银夏柴胡,甘肃枸杞,茅山玄胡索、苍术,怀庆干山药、地黄,歙白术,绵黄芪,上党参,交趾桂,每擅名因地,故以地冠名。地胜药灵,视斯益信。”其“地胜药灵”是总结了古人和他本人对中药产地、性效与治病功效之相关性的认识。可见,经过漫长的医疗实践,和历代医家的临床比较和选择,充分认识到产地、性效与疗效的相关性,并以此筛选出了一批中药的最佳产地,即道地产区。并把这些产地的药材称道地药材,形成了中药的地理品质观。如川芎,《图经本草》载:“生雍州川泽及冤句,今关陕、蜀川、江东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为胜。”明代《本草纲目》载:“出关中者,呼为京芎,亦曰西亭出蜀中者,为川芎;出天台者,为台芎;出江南者,为抚芎。皆因地而名也。”又如羌活,《图经本草》云:“羌活,出雍州川谷,或陇西南安,今蜀汉出者佳……今人以紫色而节密者为羌活。”《图经本草》、《证类本草》载有“文州羌活”和“宁化军羌活”图,《本草品汇精要》载:“产地:雍州川谷或陇西南安,文州宁化军,益州北部及西川。道地:今蜀汉出者佳。”《药物出产辨》谓:“出川者佳。”李时珍对水土的论述尤为深刻,并在《本草纲目》许多单味药下记载其最优产地,如麦冬:“浙中来者甚良”,薄荷:“今人药用,多以苏州为胜。”等等。
道地药材的形成除与地域有关外,还与生物的遗传特性和优良的栽培技术、产地加工方法有关。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3
中药效用优选加工方法
《本经》序文谓:“药有……阴干、曝干,采造时月,生、熟。”同时期还出现有中药材采收加工的专著《桐君采药录》。南北朝出现了论述中药制药的专著《雷公炮炙论》,收载了10余种炮制方法,《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共收载药物种,其中73种药具有加工方法的记载,如去污、去芦、去节、去毛、去皮、去皮尖、去核、去翅足、去足等。唐代《新修本草》中标示有药物炮制的方法,而《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还出现了“采药时节”和“药藏”等专论内容,如《千金翼方》载:“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并给出了种药的采集时间,如菊花为:“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花,十一月采实,皆阴干。”表明唐代对中药材采收加工有较深入的认识,加工技术已达到了较高水平。金元时的《用药法象》中指出;“失其时,则性味不全。”更是强调采收时间对中药质量的影响。《本草品汇精要》在每药条下内容分二十四则叙述,其中“时:分生、采也”、“收:书蓄法也”分述各药生长时月、采集季节及干燥方法。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对每种药材的性味、产地、形态、采集、炮制、药理、配方等也都详加叙述,又谓:“生产有南北,节气有早迟,根苗异收采,制造异法度。”陈嘉谟在《本草蒙筌》总结出中药采制的原则,并专列出“采收按时月”、“藏留防耗坏”、“咀片分根稍”、“制造资水火”等采收、加工、炮制专论。明代《炮制大法》总结中药炮制大法17种。叙述了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也述及了产地、采集时节等内容。清代张睿的《修事指南》,详细记载了种炮制方法。可见历代医药学家充分认识到中药的釆集加工和炮制,对中药临床作用的影响,实践出大量有关采集时间、产地加工和炮制加工的方法,其中有些方法到今天仍然指导着中药的生产实践活动。
由于中药材的加工、炮制经验地域性较强,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地区加工方法各不相同,有的还形成了本地区特色的加工方法,如红参、附子、当归、菊花、白术、大黄等。同时要看到产地加工的历史文献比较分散,历代本草中或多或少都有述及,但其条理性、系统性不强,特别是产地加工方法与临床用药的关系论述较少。有待进一步发掘、整理和理性化。
每味中药均有其固有的药性与功效,但在一定条件下,又能改变其原有的药效,这是中药的特色之一。其中釆收、产地加工和炮制是传统使用人工改变药性,以适应临床需求的重要手段。
文稿参考:万德光.中药品质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整理:李羿
审核:裴瑾
排版:陈江饶华楠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