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草药蒺藜

夏季到河边遛狗,没走一会儿,狗狗便由活泼的上窜下跳变成呜呜乱叫。赶紧抱起狗狗,发现它身上沾了好多小果子。

这果子上有很多的小刺,还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1对。翻开毛毛,狗狗的皮肉明显被刺到,难怪狗狗着急与难受。

这个当了坏人的果子,大名为蒺藜,民间叫“急了狗子”,取狗狗们被沾上后着急之意。不仅是狗狗等有毛动物易被沾上,它大丛生长的时候,连过路的军队都要忌惮三分。

据《晋史》记载,司马懿领兵出发作战时,路过一段蒺藜遍地的道路,他叫两千士兵穿上木屐走在前面,把地上的蒺藜果子全沾了去,大批人马方才顺利通过。

蒺藜是一年生草本,全国大部地方的田野、路旁及河边草丛都有生长,花期5-8月,果期6-9月。茎平卧,矩圆形或斜短圆形小叶对生,黄色花腋生,花梗短于叶。

果子是其药用部位,但这么多的刺,能直接入药吗?

当然没问题,下文要提到的附方,很多就是用的带刺蒺藜。不过也有将刺打入冷宫的,比如下面的炮制法。

炒蒺藜:取净蒺藜,炒至微黄色,碾去刺即可。

盐蒺藜:取去刺蒺藜,用盐水拌匀,闷透,用小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干。

蒺藜入药,独归一经:肝经。

肝主疏泄,故蒺藜可平肝解郁。肝开窍于目,故蒺藜可明目。肝还主筋,若受风邪所侵,打斗于筋脉,令正气不舒,关节不通,引起筋脉牵拉疼痛,以至眩闷,口眼歪斜。

加之蒺藜性味辛苦,微温,行气止痛,燥湿散结,活血祛风止痒,不仅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胸胁胀痛,口眼歪斜,还可用于治疗目赤翳障,风疹瘙痒,关节肿大变形等。

附方

1、治眼疾,翳障不明:蒺藜g(带刺炒),葳蕤90g(炒)。共为散。每早服食后9g,白开水调服。(《方龙潭家秘》)

方中葳蕤,又名玉竹,归肺胃经,甘寒滋润,养阴润燥。许多眼疾方都有它的身影,比如《卫生家宝方》有载:治赤眼涩痛,用萎蕤、赤芍药、当归、黄连等分。煎汤熏洗。《圣济总录》甘露汤也以其为主药,治眼见黑花,赤痛昏暗。

故葳蕤配伍蒺藜,对眼疾起到的,是一加一等于二的双倍疗效。

2、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蒺藜g(带刺炒,磨为末),胡麻仁60g(泡汤去衣,捣如泥),葳蕤90g,金银花30g(炒磨为末)。四味炼蜜为丸。早晚各服9g,白开水下。(《方龙潭家秘》)

此方明显是1方加胡麻仁和金银花而成。胡麻仁润燥滑肠,滋养肝肾。金银花清热解毒、补虚疗风。

治身体风痒很好理解,身体风痒,痒无定处,燥涩是指眼目干燥滞涩,也属于风痒。

那么,“顽痹”是什么意思呢?

它是一种慢性疾患,顽固难治,致残率高,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严重变形、僵化、筋缩肉卷、不能屈伸、骨质受损等。此病统括了现代医学所称的类风湿关节炎。

蒺藜归肝经,肝主筋,屈伸利用,皆属于筋,故以蒺藜为主药疗之。

3、治胸痹,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蒺藜g,带刺炒,磨为细末。每早、午、晚各服12g,白开水调服。(《方龙潭家秘》)

胸痹类似于现代心绞痛、冠心病等引起的一些列发作性的胸痛。

膈,介于胸腔和腹腔之间,为圆顶形扁薄的阔肌。

4、治奔豚疝瘕:蒺藜g(带刺炒),小茴香90g(炒),乳香、没药各15g(瓦上焙出汗)。均捣烂为细末,每服9g,白开水调服。(《方龙潭家秘》)

奔豚为古病名,豚,即小猪。《金匮要略》称之为“奔豚气”。以胸腹如有一只小猪在奔跑乱闯而名。此病与肝火上逆有关,发作时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一会发寒一会发热或吐脓症状。

关于疝瘕,《诸病源候论》卷二十载:“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病虽有结瘕而虚假可推移,故谓之疝瘕也。由寒邪与脏腑相搏所成。其病腹内急痛,腰背相引痛,也引小腹痛。”

乳香气香,味淡,善透窍以理气。没药气淡薄,味辛而微酸,善化瘀以理血。二药性皆微温,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心胃胁腹肢体关节诸疼痛均能治。

小茴香温肾散寒,和胃理气,加蒺藜行气,平肝火上逆,共治病症。

5、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乳腺癌)作块肿痛: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每早、午、晚,不论时候,舀出适量,加白开水搅成糊糊服。(《方龙潭家秘》)

以上便是蒺藜的功效与选方,你在野外见过蒺藜吗?

提醒提醒: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扫一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huanga.com/dhcf/59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