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丰的黄蜂市场一直走高,而且论个卖,2-3元一个,现在不要听到哪里有黄蜂窝的消息,只要一知道哪里有窝,做生意的,做生活的都停下自己手中的活,笼黄蜂去了,一窝大点的黄蜂可以卖到数千元,尤其是地黄蜂,个头大,价格高,而且一般窝都很大,但风险也大,地黄蜂的很毒,蛰上几口,说不定命都没有了。
捉完回家后要用60度酒熏晕成蜂再打开密封整巢黄蜂的袋口。然后开始分拣挑选成蜂出来,挑选完成蜂用酒洗一洗就装放瓶子用60度酒泡酒。
挑好成蜂后就开始弄幼蜂仔了,这个东西可好了,说他是超级营养品也不为过,蛋白质比海鲜还要高十多倍,慢慢从蜂巢弄出来,然后洗干净,水煮一下,然后炒,这个味道真是人间美味呀!城里人,即使你是千万富翁也没机会能吃到这个幼蜂仔。吃幼蜂仔,喝啤酒,这样的机会不多,找一巢蜂不容易。当然,最靓的还是黄蜂酒,泡好的酒几百甚至上千块一斤,而且还是有价无市。你有钱也未必买得到,这个东西非常稀有。
捉蜂记
中秋节一过,就是捉黄蜂的好季节了。信丰盛产黄蜂,主要以煲儿蜂、黄姜蜂、地龙蜂为主。
捉黄蜂是件神秘而刺激的事情。好友群活跃着一帮捉黄蜂的高手,听说最在行的要数蜂总,他是捉黄蜂的高手,不管哪个地方有蜂窝,只要他从那经过,便可以发现,方圆五十里之外,哪里有蜂窝他都了如指掌。
下班的路上刚好碰到淡哥,说晚上去捉黄蜂,我刚好有空,就和他们去了。
晚上九点半出发,走约2公里,就来到古塘村,停好车后,走过一片果园,爬上边上的松树林就到了。
这里荒郊野外,又不是路边,他们是怎么知识这里有一个蜂窝的呢?朋友说,捉蜂的人对黄蜂都比较敏感,天气热时黄蜂会到有水源的地方挑水降温,跟着它就能找到它的窝了。
蜂窝结在一棵松树的顶部,离地面约有15米高。在手电筒的指引下,隐约可见。树杆在10米以下的地方都没有枝杈,怎么样上去呢?
当我在纳闷的时候,好友叉叉已经做好准备了,把一长长绳系在腰上,像猴子那样爬树了,不一会功夫,就爬到了树上有树杈的地方坐着了。
他坐稳当以后,下面的人把防护服等设备拴在绳子上拉上去。穿好防护服后,再往上爬,慢慢地接近蜂窝。这时,地面上的人得关了手电筒,也不能玩手机,因为黄蜂见光就会出来,所以之后的活就得摸黑进行了。隐约中看到叉叉拿一个大口袋子,把整个蜂窝装了进去,听到用手啪啪的打了四下,啪的一声蜂窝就落在袋子里了。
整个过程干脆利落,来回一个小时的功夫,就把蜂窝拿回来了。这次的蜂窝比较大,有四层,足足有十几斤重,黄蜂全部笼到了,所以大家都很有成就感。
我们用一个蚊帐布那样的口袋,把蜂窝拿回家里,关上电灯,然后用一个用手电话照着,戴上手套,先把袋子边上的黄蜂捉进一个装有白酒的煲里。黄蜂一粘到白酒就晕了。然后把袋子周边的黄蜂捉干净,打开袋子口,把煲放进袋子里,然后把电筒光照在煲上,一个人在边上用电吹风往蜂窝上吹风,这样蜂就嗡嗡地往袋子口上有光的地方飞,一个人拿着一条棍子拍打袋子,这样黄蜂就落在煲里了。这蜂窝的蜂比较多,差不多把一个煲子装满了。
把蜂窝上的黄蜂捉完,紧接着就是觅蜂蛹的事了。大家围在在一起,把蜂蛹一条条地从蜂窝里觅出来,别看这活简单,其实还是有蛮高的技术含量的。听说这是一顶绝活,不好外传。
由于今晚收获大,所以一些朋友闻讯陆续赶来,一下子就围了一大屋子人,大家有的忙着泡黄蜂酒,有的在煎蜂蛹,有的在泡着茶,大家一边忙一边交流着捉黄蜂的经验,像老兵数身上的弹片那样,数着身上被黄蜂蛰的印记。
到了凌晨一点的时候,四碟蜂蛹香喷喷的端上来了,粟粥也上来了,大家围在一起,掀起了活动的高潮。本人觉得蜂蛹是上好的下酒菜,但那些土豪们却觉得蜂蛹作吃粥的菜更舒服,真让人汗颜。
很多人把捉黄蜂和屈老鼠列为同一个行当,但我一直不敢苟同。虽然老鼠和蜂蛹都是高级野味和营养品,也是上好的下酒菜,但我觉得捉黄蜂,不仅技术含量高,同时也考验一个人的胆量,捉黄蜂是男子汉的行当,高端大器上档次,而屈老鼠则是小屁孩的活。当然,黄蜂捉完了,屈屈老鼠也是未尝不可,只要开心就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